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3篇
铁路运输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桩基托梁挡土墙托梁受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桩基托梁挡土墙力学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的科研成果,重点介绍了托梁上的荷载分布和计算原理。通过不同荷载分布形式的算例分析,确定了桩基托梁挡土墙托梁的计算模式,提出了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碎石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是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的关键,本文阐述了碎石桩极限承载力Hughes-Withers计算式、Brauns计算式、盛崇文计算式、刘杰等计算式,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与比较,推荐可采用的计算式,以期对今后规范和标准的修编,以及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研究结论:推荐单桩极限承载力按盛崇文推导的公式计算,既考虑了群桩效应,又避免了地基土各种物理力学指标的采集,计算简单,且偏于安全;建议复合地基承载力按极限承载力设计,再除以1.3~1.5的安全系数,不仅概念明确,也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3.
开展高速铁路滚石侵限自动监测技术研究对山区铁路的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结合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与被动柔性防护网、防护栅栏等开发滚石侵限自动监测系统是解决这一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开发适宜的新型传感器、确定监测系统的预报模型与报警触发条件是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而滚石试验是系统开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无碴轨道客运专线路基工程与站后相关设备各类接口的主要设计原则及参数,施工方法、施工顺序及施工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包括:通信、信号、电力电缆槽及手孔设置;综合接地贯通地线在路基地段的敷设方式;通信、信号、电力等电缆的横向过轨管道敷设方式;电力电缆从路肩向坡脚转换方式;通信、信号、电力电缆引入通信基站或信号中继站的设置方式;接触网和声屏障立柱基础设置方式等。  相似文献   
5.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工程接口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与路基工程接口有关的专业主要有:桥涵、隧道、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环境工程等。从广义方面讲,无砟轨道客运专线路基工程的接口主要包括:路基与桥梁、涵洞、隧道工程过渡段,路基与轨道结构(路基面排水系统、曲线地段超高设置等)的关系,路基与站后相关设备的预留预埋关系等几个方面。从侠义方面讲,路基工程的接口特指路基与站后相关设备如电缆槽、手孔及过轨管线的预留预埋关系。结合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接口设计,详细介绍路基工程与站后相关设备接口设计的内容、主要设计原则,提出了接口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施工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为了在边坡极限平衡分析中,能够正确确定控制性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从而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其防护工程提供可靠的依据。研究方法:在系统研究Barton公式的基础上,结合2个边坡工程现场勘察取样、室内实验、提出了结构面粗糙度的确定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研究结果:提出了采用坡度均方根系数来确定JCS的方法,拟合出二者的关系式,提高了其准确性和适用性;对于软弱结构面,提出根据充填厚度(平直型软弱结构面)或充填度(粗糙型软弱结构面)确定其抗剪强度参数的方法和原则。研究结论:研究表明,在粗糙度系数准确测量的基础上,Barton估算方法提供的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可直接用于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该方法预测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是可靠的,且具有简便、经济、快速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公路、铁路路堑边坡稳定性计算评价。  相似文献   
7.
桩基承台刚架的整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桩基托梁结构目前在铁路中广泛被使用,其内力设计计算忽略桩与托梁的协调作用,将托梁所受荷载考虑成均匀分布不准确,也比较保守。本文建立同时考虑桩与托梁共同受力的力学模型,推导出方便设计的计算公式和具体求解过程,以使托梁结构得内力计算更准确。研究结论:(1)托梁荷载分布应由均匀分布改为马鞍形或梯形分布模式,托梁应考虑桩基础协同作用来计算内力;(2)托梁跨中弯矩值有所降低,以文中计算为例,减小近40%,剪力则变化很小;(3)基于传统计算模型设计的托梁尺寸、配筋应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地质、地形地貌的勘察,本文就Petacciato(莫利塞,意大利)附近亚得里亚海的一段海岸滑坡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区域出露更新世的蓝色粘土,并带有粉砂层夹层,其层理走向为北东3~8度,与斜坡产状类似。海上往内陆方向延伸则是砂和砾岩,厚度达40m,其上方为建筑区。上世纪曾发生了多次滑坡,在建筑区和海滨之间形成了沿海岸线长2000m、高200m的影响区域。直接导致重要铁路、公路以及城市建筑的破坏。该滑坡类型为旋转一平移型滑坡,每次滑坡都沿着整个海岸斜坡复发,产生位移数十厘米,一直延伸到海岸线以上。在已有的研究中,对该滑坡的滑动现象存在数种不同的解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滑坡滑动破坏模式(Terzaghi,K.和Peck于1948年提出的突然扩展型破坏模式,见《土力学工程实践》一书。Wiley和Sons著,纽约),于此同时将岩土工程监测数据、滑坡的几何特征以及工程地质特征的分析方法运用到斜坡的稳定性评价之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