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5篇
  免费   74篇
公路运输   818篇
综合类   496篇
水路运输   294篇
铁路运输   498篇
综合运输   5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6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聚氨酯预聚体对水性环氧树脂相关性能的改善效果,优选NCO-含量分别为2.0%、4.0%和5.0%的丙烷型端羟基聚醚型聚氨酯(TDI-PPG)对E-51和E-44型环氧树脂进行复合改性,制备水性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系统研究了两种水性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工作性能,为水性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在道路领域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根据水性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强度形成时间,建议采用15 d强度和伸长率对其性能进行评价;NCO-含量越高,水性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工作性能越好;聚氨酯掺量过高,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拉拔强度均会下降,建议聚氨酯掺量不超过20%。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识别高速公路匝道对主线车流的影响等级和范围,本文提出基于速度波动特性的高速公路匝道影响量化方法。通过建立改进加权速度排列熵指标以量化各服务水平下匝道对高速公路主线车流的影响,对建立的指标进行谱聚类分析来确定匝道的影响阈值。应用京昆高速及二广高速的99个平行式合流匝道和直接式分流匝道多点主线线圈检测器数据的分析结果表 明,所提出方法可识别高速公路主线车流受匝道的影响程度。合流匝道对主线最外侧车道的影响比次外侧车道高4%~69%;A~C级服务水平下,分流匝道对上游主线最外侧车道影响程度比次 外侧车道高6%~29%,D~F级服务水平下,最外侧车道受影响程度比次外侧车道低10%~13%。合流匝道的影响范围是合流点上游350m至下游550m;其中上游160m至下游100m和下游180~ 270m为核心影响范围。分流匝道影响范围为分流点至主线上游850m,其中750~850m、450~ 600m、100~300m为核心影响范围。研究成果可为高速公路匝道交通设计、管控策略和提升仿真可靠性提供依据,可有效降低设置匝道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信息公告     
交通运输部印发《2021年春运期间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1月20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春运工作的统筹部署,全力做好2021年春运期间疫情防控和运输服务保障工作,交通运输部印发《2021年春运期间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简称《指南》)。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预应力钢束伸长值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伸长值计算应注意的问题,通过例子说明小跨简支空心板梁单端张拉比两端张拉有效预应力要大。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中环线北段部分高架分为“二段、三个立交、六条高架匝道”。其中,“二段”为汶水路高架西段(共和新路立交—沪嘉高速)和汶水路高架东段(大柏树立交—共和新路立交)。“三个立交”为大柏树立交、共和新路立交和沪嘉立交。“六条高架匝道”分别为曲阳路到逸仙路高架上匝道  相似文献   
7.
青山隧道系内昆线具有埋深最大,通过地层最多,煤层最厚,瓦斯有突出危险,出口端车站伸入隧道,纵坡大及涌水量大的特点,本文着重叙述了出口端车站隧道及煤层地段的设计情况和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油压减振器、二系弹簧装置和轮对踏面等部件对SS8型机车车晃的影响,并通过机车车晃处理实例说明了这些部件对机车运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国内外对电子全站仪的科学、合理检测问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在于电子全站仪测距部的检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电子全站仪测距部存在加常数误差、乘常数误差、周期误差。笔者及研究组的检测实践证明,电子全站仪测距部的乘常数误差、周期误差是不存在的,测距数据的挠动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基于检测实践,笔者及研究组提出了电子全站仪测距部性能的综合测试方法,简述了综合测试方法的原理、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