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0篇
综合类   11篇
水路运输   18篇
铁路运输   4篇
综合运输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第五次并购重组浪潮正席卷全球,瞬息万变,越来越多地吸引着世人的眼球,引起中外企业家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人们常常把并购重组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易和扩张行为,跨国公司实施全球化战略的主要手段和形式,而没有从本质上把它作为一种非物质经济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美洲大陆遥遥相对,在科技水平和交通手段远远落后于今天的古代,茫茫太平洋几乎不可逾越。然而,18世纪后期发端于欧洲学术界的"中国人发现美洲说",却把两者频繁地联系在一起。继"殷人航渡美洲说"和"慧深东渡扶桑说"之后,"法显航达美洲说"也一度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热点。笔者以为,如果说"殷人航渡美洲说"是基于实物证据基础上的大胆想象,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是我国交通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学术界议论的焦点.许多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采用各自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和对策措施。通过对查阅现有的文献,通过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准研究方向,有助于发掘创新的生长点.对推动城市绿色交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再制造工程引起我国政府、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也开始得到部分企业界的认同与支持。2003~2004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第三专题《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将"机械装备的自修复与再制造"列为子课题进行论证。再制造作为制造领域的优先发展主题和关键技术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为再制造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决策性论据。200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生效。该法作为国内首部倡导再制造的法律文件,在推进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四十条指出:"国家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和轮胎翻新"。  相似文献   
5.
《水运管理》2008,30(10)
云集了国内外企业界、学术界专家的“国际航运高级论坛2008·上海”于9月3日在上海大厦举行,《水运管理》、《集装箱化》杂志作为友持媒体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之争     
《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5,(6):i001-i001
多年来,全球化的功过是非在学术界、政界和工商界都是棘手的难题。一方面,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商界人士和多边贸易组织认为,开放的全球经贸体制可以消除贫困、减少国家之间的敌对状态。而另一方面,比较激进的非政府组织,劳工及人权组织则指出,全球化的本质是剥削第二、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最终结果是富国更富。  相似文献   
7.
港口竞争力排行榜一发布,便在港口业界掀起波澜,而对于中国港口竞争力排名测算方式的争论也随之展开。由于榜单的发布牵涉到各方利益,争论是难免的,也只有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下,港口竞争力排行榜才能不断完善。榜单的发布能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正说明研究成果密切联系社会才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这种立足于服务社会的研究理念值得业内学术界同仁学习;同时这种强强联合的研究模式也值得学术界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宋英 《集装箱化》2004,(9):19-20
物流运作模式因竞争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自身运作物流业务,到20世纪90年代的第三方物流,再到当今的第四方物流,物流运作正朝着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第四方物流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企  相似文献   
9.
《铁道学报》2006,28(2):84-84,99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4建成,1996年通过国家验收。实验室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注重构建良好的创新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新技术领域的探索,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紧密结合现代化铁路建设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从儒家“天人合一”论是否同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实现两大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加以初步的爬梳与回顾,并就相关问题略抒己见。强调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等传统文化研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认真地解读与诠释,历史与辩证地分析、一分为二地评价,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使其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