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篇
  免费   77篇
公路运输   153篇
综合类   372篇
水路运输   22篇
铁路运输   397篇
综合运输   10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为提高城市地铁网络客流分布预测的准确性,结合乘车阻抗、进站候车阻抗和换乘阻抗等出行阻抗建立综合出行阻抗函数,基于阻抗函数对有效路径集进行搜索与筛选,建立基于综合出行阻抗的多路径客流分布计算模型,并设立换乘惩罚系数对不同路径的客流分配进行合理修正.以深圳地铁新开通的11号线为契机,结合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5号线分析网络客流分布的变化.结果 表明:新开通的11号线使各线路中的换乘客流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增加了乘客出行的可选路径,且11号线车站附近形成新的人口及岗位聚集圈,进一步增加了11号线自身的客流,使得线网客运总量增加,与实际运营中的客流特征相符,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对铁路集装箱结点站备用车存放线的设置计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计算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5.
张波 《交通与运输》2007,23(6):32-33
本人北京出差回来,将京沪公共交通作了一番比较,感触颇多。北京公交线路再长,刷卡乘车全程0.4元,投币1元;北京地铁有1号线、2号线、5号线、13号线及八通线,已形成网络,网内乘车不分远近,不分换乘几次,仅2元矣。学生还可进一步优惠。北京公交专用道总里程比上海长,  相似文献   
6.
新广州站设计方案总的建筑面积为37.76万m^2,总投资130亿元(不含地铁),共有15座站台、28股道,客运量近期为7800万人/年,远期为11600万人/年,主要承担武广客运专线、广珠城际轨道和广深城际轨道以及广茂铁路始发终到列车作业。预计2008年春运时可以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7.
武汉地铁连续同台换乘站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比常见轨道交通换乘站设计方案,车站同台换乘模式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受到设计者和广大乘客的喜爱,但该换乘模式无法解决反向换乘不便的问题。为满足乘客通过同站台完成各个分向换乘的需求,武汉地铁2、4号线采用了连续同站台换乘的新型模式。从武汉地铁2、4号线换乘站的设计思路出发,通过分析2014年度武汉轨道交通线网客流数据,结合换乘站的客流组织方案,对这种新型换乘设计思路的实用性进行研究与评价,以期为今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案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轨道AFC数据库(交通卡刷卡原始数据)进行提炼分析,并进行模型分配。以轨道交通4号线为例进行客流特征分析,论述客流在时间、空间、断面以及站点上的不均衡特征,以及换乘站的换乘客流特征,为轨道运营管理及客流疏导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L"形两线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换乘站类型,以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较为完善的上海轨道交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根据车站站位不同,把"L"形两线换乘站布局方案归纳为错开式、重叠式两大类型;每一种类型根据立体布局形式不同再进行细分,并从换乘距离、便捷性、安全性等角度对不同类型L形换乘布局方案站进行特点分析,并进行可行方案的补充,对今后"L"形两线换乘站布局方案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