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我院于1991~1996年对50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子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0~1994年共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其中68例行非手术治疗,40例经椎动脉造形定位分别施行手术治疗。结合当前治疗进展和疗效分析,提出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1991~1996年对50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子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院采用经前路切除钩椎关节的方法治疗12例颈椎病。7例为脊髓型,伴有神经根受压症状;5例为椎动脉型,伴有脊髓和神经根受压表现。X线检查均提示钩椎关节增生肥大。全部施行了钩锥关节切除术。随访1~2.5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模型大鼠垂体组织差异基因表达谱变化,探讨垂体对CSA的调控机制。方法将1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采用复合造模法建立CSA模型,模型成功后取垂体组织,提取总RNA,用全基因芯片检测基因表达谱,筛选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信号通路分析差异基因在信号通路上的富集程度、分子功能和生物学过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总数为321个(|fold change︱>2,P<0.05),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203个,下调的有118个;富集的GO功能共有1 294条,涉及对细胞间信号转导活性的调节、神经细胞功能的调节、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及凝血功能的调节、血管形成的调节以及调节内膜系统、细胞周期等;参与调节的信号通路共有145条,包括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转导通路等。结论垂体对CSA的调控主要通过对炎性刺激、免疫调节、椎动脉功能及内膜系统等的调节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方法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我院1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结果18例狭窄段血管均位于椎动脉开口部。其中右椎动脉11例,左椎动脉7例。MoriA型病变18例。手术成功率100%,平均狭窄率从86%(70%-95%)下降到10%(0-20%)。围手术期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按Malek评分,疗效极好12例,疗效好6例。术后随访1-27月(平均9.5月),无缺血性神经症状。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3种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焦虑抑郁度及神经精神紧张度的测定,对CSA大鼠造模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混合造模组、植骨压迫造模组、力学平衡失调造模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0只,通过Morris水迷宫、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及旷场实验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焦虑抑郁度及神经精神紧张度进行检测和比较,对3种CSA大鼠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混合造模组、植骨压迫造模组及力学平衡失调造模组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焦虑抑郁度及神经精神紧张度明显增高(P<0.05);与植骨压迫造模组及力学平衡失调造模组比较,混合造模组能更好的还原CSA发病特征。结论 3种造模方法均可以成功复制CSA动物模型,其中混合造模法更为优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颈部疼痛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建立甲醛致颈部疼痛的动物模型,探讨颈部疼痛在颈性眩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40 mL/L甲醛于兔颈部神经根周围注射建立颈部疼痛动物模型,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甲醛致痛组15只:将40 mL/L甲醛2 mL注射到大白兔左侧颈部神经根周围,依次观测注射前、注射后5 min、10 min及30 min的同侧椎动脉的相关指标;利多卡因镇痛组15只:在大白兔左侧颈部与致痛组相同部位注射40 mL/L甲醛2 mL,15 min后,于该处注射10 g/L利多卡因进行封闭,在相同的时间及部位观测椎动脉的相关指标.结果 甲醛致痛组显示椎动脉在心室收缩期的最高流速、舒张期的最高流速、搏动指数降低,阻力指数升高(P<0.05).与致痛组比较,疼痛封闭组椎动脉收缩期的最高流速、舒张期的最高流速、搏动指数增加,阻力指数降低(P<0.05).结论 甲醛颈部注射能引起椎动脉血流下降、血管阻力升高,从而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而使用镇痛剂可能通过缓解颈部疼痛而消除椎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9.
内皮素是一种新发现的血管活性肽 ,它对血管收缩起着重要作用[1] ,并参与了许多缺血性疾病的发病过程 ,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2 ] 。近来对颈椎病的研究较多 ,但从体液因素对该病进行探讨的甚少。本文通过对脊髓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中内皮素含量变化的观察 ,探讨内皮素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1 对象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脊髓型颈椎病组 ,男 2 7例 ,女 16例。年龄最大 71岁 ,最小 2 9岁 ,平均年龄 5 6 3岁。正常对照组男、女各 10例 ,共 2 0例 ,平均年龄 5 4 6 0岁 ;椎动脉型颈椎病组中 ,男 12例 ,女 18例。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 2 7…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