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2篇
综合类   4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市基本建设和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长,对于停车库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城市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停车库的配建和控制指标.对停车库的净空和弯道加宽控制指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研究,提出了动态净空的新概念,并得出了动态净空计算方法和弯道宽度的控制指标建议值,提高停车库的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轨道交通工程隧内道侵限区段净空不足的工程难题,提出了隧道内侵限区段刚性接触网系统特殊设计原则,并提出了优化接触网平面布置,调整悬挂点间距,选择U型支架安装方式,校核建筑限界,以及凿除部分混凝土和加装绝缘板等解决方案。以国内某工程为案例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3.
双线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广客运专线金沙洲隧道属于浅埋双线隧道,围岩条件复杂,采用新奥法正台阶法施工。为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原设计,并有效地指导下阶段施工,对台阶法施工中现场监控量测的数据采取了分段处理分析,实践表明采用此法能更好的指导施工和准确预测极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既有线低净空建筑下接触网通过的空间结构尺寸分析,给出了低净空的计算方法和判据,结合沪杭线电气化工程实际,归纳出5种既有线接触网低净空通过方案.  相似文献   
5.
黄河 《铁道工程学报》2008,25(1):81-84,99
研究目的:介绍和探讨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中出现的低净空隧道的接触悬挂方式,并针对类似的低净空隧道的处理提出了一些可靠、可行的方案.通过对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中出现的低净空隧道的接触悬挂方式的介绍和探讨,对于类似的低净空隧道的处理提出了一些可靠,可行的方案.研究结论:解决低净空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利用既有隧道的净空高度和尽可能地保证各种技术标准;其次是要对材料的节约和造价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于不同情况下的低净空隧道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和优势,这需要视现场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6.
对基于长江电子航道图(2.0版)的嵌入式ECS进行研究。完成系统的模块划分和功能设计,探讨关键技术,在Linux的Eclipse环境下实现了系统软件部分,并进行实际运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高效、能够充分展现长江电子航道图公共服务平台所提供的实时数据,为船舶航行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城市行道树对交通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道树作为城市绿化的"骨架",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因为规划不合理及修剪的不科学,使得行道树侵占驾驶员视野净空、掩盖交通标志、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合理规划绿化形式和科学修剪行道树,可以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的功能,从而创造一个宜人、安全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前地铁工程中开始大量采用预埋槽道技术,传统低净空盾构隧道内一般每环管片均预埋全环单槽道,但高净空盾构隧道内需根据接触网安装方案及受力计算确定预埋槽道方案。通过对高净空盾构隧道内3种接触网槽道安装方案的比较分析,采用ANSYS软件建模,对盾构隧道预埋单槽道、双槽道悬挂接触网结构进行有限元受力计算分析。研究表明,高净空盾构隧道采用单槽道悬挂接触网时存在安全隐患,为保证接触网供电的安全可靠性,建议采用双槽道悬挂接触网的方案。在杭绍线工程中的应用实践,为后续地铁工程高净空盾构隧道内接触网预埋槽道的设计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依托某地铁区间盾构机分体始发工艺,对盾构分体始发技术进行研究.由于该区间始发空间狭小,只能选择四次分体始发工艺展开盾构施工.工作井作为该区间盾构施工的唯一始发井,设计长度为18 m,且邻近山体,作业空间有限,场地无法满足常规盾构整体始发条件要求,需采取分体始发工艺.通过实践证明,盾构分体始发技术可以解决"小净空、上软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三孩政策的开放,汽车市场7座家用MPV车型需求逐步增大,因受限于造型特征、整车尺寸以及车内安全带等布置限制,第三排乘坐空间较小,易产生压抑感,乘坐舒适度较低,如何在已有的条件限制先充分提升第三排乘坐空间,改善乘坐舒适性已成为各主机厂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介绍一种改善第三排头头部空间的安全带布置方案以及对应车身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