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4篇
公路运输   25篇
综合类   56篇
铁路运输   23篇
综合运输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普速铁路按固定闭塞方式组织列车追踪运行的控车模式不同,高速铁路由于装备了CTCS-2/3级列控系统和调度集中设备,故采取以车载信号作为行车凭证、按一次连续速度模式曲线监控高速列车运行的控车模式.基于高速铁路的这一控车特点,综合考虑列车的长度、运行速度、常用制动距离、安全防护距离、车站作业时间和闭塞分区长度等影响因素,借鉴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给出高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4种追踪间隔时间和7种车站间隔时间)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为制定规范和统一的高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计算办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设置路侧公交专用道的交叉口处,可通过划定交织区的方式允许右转车辆借用一定长度的公交专用道通行.合理规划公交车与右转车的交织区长度有利于提高借道右转的通行效率,减少在交织区前的排队车辆数从而降低道路混乱程度,保障公交车的专用路权.本文分析了公交站点影响下的公交车车头时距分布,建立了右转车穿越交织区长度计算模型,并结合实际调查数据进行了算例分析和模型验证.研究成果可为公交优先条件下的交叉口空间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CACC)车头时距对不同CACC比例下混合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关系,进而为CACC车头时距设计提供参考. 应用优化速度模型(Optimal Velocity Model,OVM)作为手动车辆的跟驰模型,PATH真车实验标定的模型作为CACC车辆的跟驰模型. 基于传递函数理论,推导混合交通流稳定性判别条件,计算关于CACC比例与平衡态速度的混合交通流稳定域. 分析混合交通流在任意速度下稳定所需满足的临界CACC比例与CACC车头时距的解析关系,提出随CACC比例增加的可变 CACC车头时距设计策略,并通过数值仿真实验验证所提可变CACC车头时距策略的正确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提可变CACC车头时距策略下,CACC车头时距随CACC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避免取值较大影响混合交通流通行能力的提升;当CACC比例大于35%时,混合交通流在任意速度下稳定.研究结果可为大规模CACC真车实验的实施提供理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Vehicle time headway is an important traffic parameter. It affects roadway safety, capacity, and level of service. Single inductive loop detectors are widely deployed in road networks, supplying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raffic flow. In this paper, we perform Bayesian analysis to online estimate average vehicle time headway using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a single inductive loop detector. We consider three different scenarios, i.e. light, congested, and disturbed traffic conditions, and have developed a set of unified recursive estimation equation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all three scenarios. The computational overhead of updating the estimate is kept to a minimum. The developed recursive method provides an efficient way for the online monitoring of roadway safety and level of service. The method is illustrated using a simulation study and real traffic data.  相似文献   
5.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countdown timers installed at a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affect the queu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through movement during the green phase. Since the countdown timers display the time remaining (in seconds) until the onset of the green phase, drivers waiting in the queue at the intersection are aware of the upcoming phase change, and are likely to respond quicker. Thus, the countdown timers could reduce the start-up lost time, decrease the saturation headway, and increase the saturation flow rate. This study observed vehicle flow at an intersection in Bangkok for 24 h when the countdown timers were operating, and for another 24 h when the countdown timers were switched off. The signal plans and timings remained unchanged in both cases. Standard statistical t-test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in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with timer” and “without timer” cas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untdown timer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tart-up lost time, reducing it by 1.00–1.92 s per cycle, or a 17–32% time saving. However, the effects on saturation headway were found to be trivial, which implies that the countdown timers do not have much impact on the saturation flow rate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especially during the off-peak day period and the late night period. The savings in the start-up lost time from the countdown timers was estimated to be equivalent to an 8–24 vehicles/h increase for each through movement lane at the intersection being studied.  相似文献   
6.
发车间隔的确定是建立行车计划的基础,合理安排公交运营方案可以在优化公交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有效满足乘客需求. 本文提出了在保证公交运营服务水平和所需运营车辆最少的前提下, 确定公交发车间隔的模型. 在现有的模型基础上考虑了道路交通拥堵对公交运行的影响. 引入拥堵系数,建立了基于载客里程的公交发车频率模型. 实例分析表明模型使得发车间隔的计算更简单直观. 拥堵因子的引入对发车间隔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且能有效地优化公交发车间隔. 使公交企业更好地平衡了乘客满意度与公交车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7.
车头时距混合分布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描述车头时距分布特性,基于二分车头时距的基本思想,将行驶车辆状态分为跟驰状态和自由流状态,在分析其运行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同时描述这两类状态对应的车头时距分布特性的混合分布模型.应用实测数据,通过EM(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确定模型的相关参数,并结合参数取值分析了路段上、下游和不同车道内车辆行驶统计特征的差异性,最后,进行了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分布模型在实验路段各处均可通过卡方检验;与负指数分布、爱尔朗分布和M3分布相比,混合分布模型对车头时距分布情况的拟合精度平均提高10%以上,且对快速路入口匝道通行能力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当今,国外轨道交通系统中的移动自动闭塞技术已经发展成熟,这一技术具有优越的可控制性,可为运输组织的灵活管理提供有利的条件。探讨通过计算机仿真手段,模拟列车在移动自动闭塞条件下的追踪运行。从而为移动闭塞这一技术应用于我国轨道交通领域提供一个预测性的理论结果。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间隔时间优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营组织是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工作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行车间隔时间是运营组织的主要参数。提出了以乘客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加权平均值最大为总体目标的行车间隔时间优化模型,并在一条具体的实例线路上演示了计算和分析的过程。本研究思路借鉴了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优化的研究方法和部分理论,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优化研究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型停车场高峰时段出口车辆行驶特性的调查研究,选取了车辆排队的出口车头时距以及出口服务时间两个指标。基于两个指标实测特性和 M/G/1排队模型的分析,计算了停车场出口理论平均排队时间。通过实测车辆平均排队时间,对理论模型计算的平均排队时间进行了修正。实例分析表明:排队时间修正模型能够准确地估计排队时间。提出了基于驾驶员容忍度的排队延误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