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0篇
  免费   50篇
公路运输   376篇
综合类   322篇
水路运输   501篇
铁路运输   506篇
综合运输   3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邱暾 《北方交通》2020,(10):92-94
由于区块链具有难以篡改、异构灵活、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协作机制透明、安全可靠的特点,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结合智能交通领域的业务需求和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对区块链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降雨入渗下裂土边坡水分运移时空特征与失稳机理, 自主研制了足尺模型试验系统和光纤布拉格光栅(FBG)深部柔性位移系统, 对边坡渐进破坏进行了全过程、多物理量联合监测, 揭示了降雨入渗作用下裂土边坡的渐进变形和破坏演化模式; 基于裂土边坡的渐进破坏模式, 提出了土体饱和比概念, 将裂隙深度范围滑体分为饱和层和非饱和层; 以土体饱和度变化描述了含随机分布裂隙的边坡水分运移规律, 并结合刚体极限平衡法探讨了由裂隙控制的边坡失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未形成裂隙的边坡, 连续降小雨时浅层变形受表层基质吸力控制; 裂隙形成后, 雨水沿裂隙快速入渗形成暂态饱和区, 导致基质吸力降幅达82.50%~87.14%, 而由其贡献的抗剪强度迅速损失, 从而形成初期溜滑、片蚀等浅层变形, 降雨停止后坡体仍处于蠕变过程, 坡脚与坡顶位移增幅分别为23.40%和19.39%;蒸发后裂隙规模发展增大了雨水对渗流场的影响范围和边坡破坏规模; 土体经历胀缩、蠕变而变得松散, 裂缝区深部土体体积含水率较初始状态的增幅为205.7%;同一降雨条件下, 初始裂隙深度愈深, 稳定系数愈低, 破坏愈快; 对具有同一裂隙深度的边坡, 其稳定系数随土体饱和比的增加逐渐降低, 土体饱和比增长愈快, 表征边坡内部出现大面积连通型饱和区, 这是裂土边坡出现整体失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4.
5.
介绍了一种新型光纤油水界面测控装置的的理,结构特点及其在遇脱水器中的运行结果,对设计和实际使用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也作了具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汽车中的光纤多路复用布线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与配件》1997,(17):17-17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分布式测量系统中的应用,给出了光纤光栅测量节点的软硬件实现,并对实时性等影响分布式系统性能的因素做出了分析,最后,对于完善方案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8.
光缆一旦发生中断,将对铁路运输指挥、公网和专网固话业务、长途租用业务、互联网业务等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开通了备用光纤,但有的光缆已无备用光纤可倒换,因此,光缆抢修时不中断尚在运用的光纤通信系统,这就需要有相当的接续工艺来适应,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9.
现在大多数光纤传感器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本文给出了易于实用的光纤微位移强度型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和实例。由于它简单,可靠并采用单片机控制,可根据不同对象灵活改变测量及输出方式,因而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测量精度达0.2-0.3μm。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武嘉铁路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两种铁路无线弱场强区覆盖方案的特点,提供了以光纤直放站覆盖弱场强区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