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方式相比,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并且可以节省能源,减少空气污染.以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来解决日趋严重的城市公共交通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前景,将是以快速轨道交通作为骨干,配合常规公共交通方式和其他辅助交通手段,形成一个促进城市发展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人口的密集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城市交通的需求将增加。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出行问题,在大、中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已形成共识。在最近几年,一些城市内修建了不同形式的轨道交通列车。对于运营线路不很长,而旅客运输量又很大的线路,除地铁线路以外,又有了多种轨道交通列车的形式,如重庆的跨座式单轨交通,上海的高架明珠线轨道交通,北京的13号城市轨道交通等。  相似文献   

3.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城市快速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这是解决城市交通堵塞、改善城市环境、城市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政府行为.要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带动作用.中国确实需要开发以轨道交通(地铁和轻轨)为特色的交通资源,轨道交通将不单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地下资源开发的必然,更是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现.地铁建设解决的不仅仅是城市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未来资源考虑.国外有"地铁经济"的说法,国内的"地铁经济"现象也已凸显.北京地铁复八线的开通,就拉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日本东京的轨道交通以其在综合客运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著称.通过系统地分析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与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交通快速机动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及轨道交通主导城市开发模式、交通政策因素等全面地剖析了东京轨道交通分担率高的内在原因,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河内市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历程,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发展战略,通过研究河内城市公共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现状和问题,针对城市机动车爆发现象,提出建设城市交通一体化体系,实现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衔接的“门到门”模式.要重视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特别是轨道交通建设.从符合河内城市交通方式的视角看,应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基础层次,加强“门到门”的换乘出行,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包括轨道交通)和慢行交通(步行加自行车)的衔接.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概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轨道交通对改善现代城市交通、优化城市总体布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所发挥的作用,已是不用置疑的客观现实.我国大、中城市政府部门对此都已有所认识和深刻体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已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轨道交通项目一个接着一个落成,新兴项目又接踵而来,已形成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发展势态.  相似文献   

7.
城市交通环境噪声往往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地铁、轻轨、单轨等交通模式的出现,轨道交通在大城市公共交通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珠江三角州地区即将形成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的背景下,以中山市为代表的中等城市也具有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可能性.介绍了中山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区域背景、深远意义及所具备的条件;并建议轨道交通建设要与中山市城市发展相结合,发挥中山市在珠三角区域的对外交通枢纽作用,通过与区域和相邻城市交通系统的衔接,构建公共交通支撑体系,促进中山市与珠三角区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现代城市的紧凑化建设产生了交通、环境、社会等各类需求,而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所构建的轨道交通综合体,通过全面吸纳城市交通资源、集约开发城市土地资源、良好整合城市产业资源等方式,回应了紧凑城市在交通、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建设需求。探索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对于紧凑城市的积极意义,并结合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体实例,从交通整合、建筑立体开发、流线一体组织、外部功能开发等方面形成符合紧凑城市形态的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策略,以对未来中国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开发建设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0.
0 概述 我国大、中城市众多,当前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有150多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还将继续加快,城市交通问题已明显成为影响城市功能运转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决大、中城市交通的合理布局与困扰问题,积极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已是众所公认的理念.于是,很多城市都提出了轨道交通的修建计划,建设重点主要放在"地铁"项目上,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建设发展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