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洪国  李三红 《汽车工程》1996,18(5):297-300
本文根据动量平衡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两种推算碰撞前汽车动量或碰撞速度的图解方法,这两种图解方法绘制简单,适合编程由计算机制作,为交通事故再现推测碰撞速度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汽车碰撞事故再现估算速度的不确定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泉  李一兵 《汽车工程》2001,23(4):230-232
不确定度分析是一种考察人试验测量输入值得到计算结果输出之间不确定度传播的数学方法。本文中将不确定度分析方法引入汽车碰撞事故再现的模型算法中,推算碰撞前速度的不确定度,给出了在汽车正面斜碰撞事故再现中的一个应用实例。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初步得到了不确定度的传播规律,并指出了相关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汽车—自行车碰撞速度确定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自行车和骑车人与汽车间的位置关系推算碰撞速度,对于丙现交通事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事故现场位置参数与碰撞速度间的相互关系为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的再现提供了定量分析的依据。结果证明:这些位置参数都右以用推算汽车碰撞速度及其可能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4.
玻璃碎片抛距理论模型用于推算汽车碰撞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洪国  高延令 《汽车工程》1995,17(4):246-251,211
本文研究了玻璃碎片的运动规律,建立了广抛物运动数学模型,提出了求算模型参数的方法,然后用不同方法求出一个事故案例的汽车碰撞速度。结果比较表明,本文提出了广义抛物运动模型可以计算事故的碰撞速度,同其它方法相比,它具有可以推算碰撞地点位置,玻璃碎片不易破坏,参数容易确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汽车单次三维碰撞事故的碰撞车速推算提供算法,并为汽车运动轨迹再现提供初始条件,在借鉴已有的二维碰撞运动状态参数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将碰撞冲量推广至三维空间。以动量定理为理论基础,结合PC-Crash事故再现软件的碰撞分析方法,提出了汽车三维运动临界条件,推导了汽车三维运动状态参数计算模型。以实际事故案例为研究对象,将基于上述模型开发的事故再现分析系统的计算结果与PC-Crash软件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将事故再现分析结果与实际案例中车辆翻滚方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汽车单次三维碰撞运动状态参数计算模型能够有效计算汽车三维碰撞速度参数与角速度参数。  相似文献   

6.
胡林  方胜勇  陈强 《汽车工程》2016,(5):567-573
汽车-两轮车碰撞事故再现的关键是确定碰撞速度。本文在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汽车与两轮车相互侧面碰撞的模型,得到了两车碰撞速度的表达式;筛选出影响汽车、两轮车碰撞速度推算和事故再现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参数;通过具体的事故案例设定正交实验,分别获得了对汽车、两轮车的参数影响权重顺序;据此指导PC-Crash对一起真实的汽车-两轮车碰撞案例进行模拟重建。结果表明,按参数权重顺序辅助汽车-两轮车碰撞事故的再现仿真,可用较短时间再现与实际事故情况相吻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四、汽车与汽车的对称正面碰撞汽车与汽车的对称正面碰撞是指两汽车的纵向对称平面相重合的正面碰撞.汽车与汽车的碰撞比汽车与屏壁的碰撞复杂得多,这是因为两汽车接触的分界面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向着某辆汽车移动.此外,汽车的塌陷变形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本辆汽车的结构参数和运动状态,而且还取决于另一辆汽车的结构参数和运动状态. 如前所述,在不考虑滚动阻力、空气阻力等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可把两辆汽车看作一个封闭系统,在碰撞时这个系统应遵守动量守恒原理,即  相似文献   

8.
轻型汽车前部偏置碰撞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汽车前部偏置碰撞动量分析入手提出碰撞前后汽车运动状态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汽车碰撞时95%以上的能量均由汽车车体变形所吸收;碰撞后汽车的运动状态(即汽车运动的速度及角速度)与汽车碰撞位置有关,与汽车碰撞前的速度成正比。该结论通过ANSYS/LS-DYNA3D有限元模拟计算获得验证。  相似文献   

9.
车辆变形是交通事故发生后易测和不易被损坏的特征.文中利用车辆变形量、刚度系数、汽车碰撞角度等状态参数,结合动量、动能定律建立汽车碰撞反推计算模型,反推计算事故发生时车辆的运动状态,为交通事故分析提供参考;运用该计算模型反推事故实例,并将所得结果与交通事故分析软件PC crash分析结果对比,验证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控制基于典型汽车碰撞模型计算的碰撞前车速误差,采用了反推算法。对2起车辆碰撞事例进行了碰撞前车速的模拟和试验。模拟结果表明,碰撞后车速误差是影响模型计算的碰撞前车速准确性的关键因素,而相对而言力学参数误差的影响则小得多。以碰撞试验结果为准确值对模拟计算的碰撞前车速误差进行了不同校正的研究。结果表明,对碰撞后车速误差和力学参数误差进行一次校正就能够消除碰撞前车速误差。研究结果证明该模型和算法具有极好的稳定性和收敛性。  相似文献   

11.
汽车车身碰撞建模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汽车碰撞分析的有限元建立十分复杂,在对汽车车身典型的构件的碰撞进行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实用角度分析了用有限元方法解决汽车碰撞模拟时各种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提出了有关建模的要求和建议,对建立大型碰撞分析模型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属专业性很强的展览,却被演说变成一种文化现象。精彩的并不是汽车,而是图解汽车,诠释生活的一只只展台“艺术”和那些广告袋、样本和小礼品。于是,汽车展蕴含了强烈的文化的内涵。 这是一种碰撞,文化的碰撞。 每次国际车展,恐怕都会给人留下这种印象。尽管现在谈及汽车似乎成了一种沉重的话题,但人们对于汽车的钟情,也许谁也不会怀疑。 统计数字表明,今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北京国际  相似文献   

13.
汽车碰撞数据模拟中应变率效应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锐  魏朗 《中国公路学报》1999,12(3):117-121
讨论了汽车碰撞数值计算中的应变率效应问题,分析将静间性塑性理论和应变率有关理论中的Symonds模型引入材料的本构关系中,并用试验考证和分析了两种本构关系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汽车模拟碰撞吸能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压缓冲器是模拟碰撞试验设备中的关键部件。在普通液压缓冲器的基础上,开发出两台阻尼可调式碰撞吸能装置,编制了模拟碰撞过程的计算软件。该汽车模拟碰撞吸能装置克服了现有的液压缓冲器阻尼不可调节、使用受限的缺点,只需调整螺栓和节流孔的间隙,即可得到不同车重、不同碰撞车速所期望的减速波形,可广泛用于汽车安全部件的开发和效果验证。  相似文献   

15.
依据典型汽车-电动自行车正面碰撞事故建立PC-Crash和MADYMO联合仿真碰撞模型,重现碰撞事故过程和人、车停止位置,并利用事故现场信息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仿真推算的汽车发生碰撞瞬间速度和案例信息非常接近,对提高事故再现水平、减少或预防事故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汽车与护栏碰撞的简化计算方法——柔性梁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实车碰撞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与护栏碰撞的简化计算方法-柔性梁法。该方法通过质点(车)在梁-柱结构(横梁为柔性,立柱为刚塑性或弹塑性)上滚动,来模拟汽车与护栏的动力碰撞过程,可得到车辆碰撞过程的运动轨迹及护栏位移。  相似文献   

17.
汽车—乘员三维多体系统碰撞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逸  李宏光 《汽车工程》1999,21(4):206-211
本文以碰撞动力学和多体系动力学中的R-W方法为理论依据,建立了汽车-乘员三维多体系碰撞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汽车碰撞计算机仿真软件SVC3D。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及软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在大量详实的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方法对我国汽车维修需求量进行预测,一是由各省的汽车一与保有量的关系间接推测出全国的汽车维修需求量,二是根据汽车维修量与汽车保有量、维修间隔里程等之间的关系直接推算僵的维修需求量。  相似文献   

19.
汽车与行人碰撞安全性的实验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与行人的碰撞安全性已经成为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其评价方法的完善对促进汽车与行人碰撞安全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对汽车与行人碰撞安全性进行评价的两种实验方法,利用计算机仿真研究对EEVC WG17提出的部件实验方法进行了分析,并与由行人模型进行的碰撞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指出了部件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并分别针对头部碰撞安全性评价和腿部碰撞安全性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汽车防抱制动系统车速估计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国福  张屺  王跃科 《汽车工程》2004,26(6):723-725,738
实现基于滑移率控制的汽车防抱制动系统的前提是车速的准确测量。为减少微控制器的计算量和增加系统可靠性,利用汽车轮速信号和车身加速度信号,建立了估计车速的线性模型,提出了模型中系数的基于最小二乘递推算法的计算方法。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