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水翼游艇设计作了一些探讨,提出了首翼和尾翼的设计方法,并估算了首翼和尾翼的阻力以及艇的总阻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高速汽车在湿滑、冰雪路面紧急制动时的主动安全性,以MIRA模型为基础,设计了尾翼系统,对加装尾翼的MIRA汽车进行外流场数值模拟,分析了尾翼对高速汽车气动特性及制动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尾翼攻角、纵向水平距离和垂向高度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高速汽车加装尾翼后增加了整车的气动阻力和负升力,有利于提高有效制动力;...  相似文献   

3.
《家用汽车》2010,(3):43-43
改装大厂TechArt对保时捷Pamamera操刀再度改装,提供了Aerokit I系列车身套件,其中包含经过重新设计的疗矿后大包围及车底侧裙,TechArt还设计了类似GT3的固定式尾翼,用以取代民用版车型上的自动升降尾翼。  相似文献   

4.
带球首船型的降阻效果已被许多理论和实践所证实,然而要确定球首的大小和位置却比较困难,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得阻力性能优良的船型,以势流兴波阻力Rankine源法为基础,结合非线性规划法中的SUMT内点法进行船型优化设计.选取某集装箱船型为初始船型,对其首部进行三种改型,然后分别对其改型区域进行优化设计,得到三个带球首的改良船型.通过分析改良船型的阻力性能和球首形状,表明不同球首的降阻效果,从而为理论确定球首的大小和位置提供有益的借鉴,这一设计思想也可以改变已往大多凭经验和试验来设计球首.  相似文献   

5.
磁悬浮列车高速运行时受到较大气动升力作用,尤其是尾车向上的气动升力较大,易使悬浮性能恶化,甚至导致悬浮控制系统失效,影响列车的乘坐舒适性及运行安全性,因此亟待开展高速磁悬浮列车的尾车升力特性研究及改善工作. 对开展过风洞试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列车表面压力系数与风洞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并加装气动翼改善高速磁悬浮尾车气动升力,研究了气动翼角度、数量对尾车气动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仅安装一个气动翼时,其自身的气动升力随角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尾车气动升力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气动翼角度为12.5° 时尾车升力最小,与原始磁悬浮列车相比气动升力系数减小3.9%,气动翼及尾车气动阻力略有增加;以气动翼与车体切线角度保持不变为基准在尾车安装多个12.5° 气动翼,不同位置气动翼的气动阻力基本相同,气动翼数量增加后尾车气动阻力随之增大;不同位置气动翼的气动升力存在差异,向鼻尖方向气动翼的气动升力递减,尾车气动升力随气动翼数量增加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各方案中安装2个气动翼的磁悬浮列车气动性能相对更优,与原始磁悬浮列车相比尾车气动升力减小4.6%,整车阻力仅增加1.4%.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T型翼与船体之间的耦合作用对三体船阻力性能的影响,在三体船中体上选择了3个纵向安装位置、2种水平翼距船底基线高度以及3种水平翼迎流攻角情况、共18个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探讨了适装T型翼对三体船阻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在三体船上安装T型翼的较佳位置.  相似文献   

7.
《家用汽车》2009,(10):33-33
LF—Ch的外观和内饰延续了雷克萨斯目前的设计哲学,动感锐利灵动的线条将这款全新的紧凑型概念车塑造成了一款惹人喜爱的车型。打断的B柱,整合的尾翼以及同C柱装饰想匹配的后门把手都是全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线路爬行对无缝道岔受力与变形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无缝道岔辙叉及辙跟结构不同,则纵向力的传递机理不同,致使不同结构的无缝道岔受力与变形规律不同。分析比较了固定辙叉、长翼轨可动心轨、短翼轨可动心轨三种辙叉型式、限位器及间隔铁两种辙跟型式的无缝道岔纵向力传递机理及无缝道岔各部件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线路阻力,控制无缝道岔前后线路的爬行量,有利于提高无缝道岔的铺设轨温范围。  相似文献   

9.
《家用汽车》2013,(3):16-16
2月1日,中国大陆最早运营豪华汽车业务的代表力量之一英伦之翼集团位于北京财富中心的英伦之翼CBD汽车沙龙隆重开业。届时.也同样作为阿斯顿马丁Cygnet国内首位车主的交车仪式。车主是2012年热播的《北京爱情故事》出演吴狄的李晨。  相似文献   

10.
周荣生 《北方交通》2007,(4):147-148
分析箱梁绘图程序要具有的功能,利用桥梁综合性计算程序的结果,实现箱梁绘图,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并介绍了在曲线中箱梁的布置和边梁的变翼缘处理。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DPIV流场测量技术,采用自相关算法或互相关算法,针对刚性翼鳍,设计并制定了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分析了刚性翼鳍不同参数对其水动力性能的影响,为仿生翼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相关实验数据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超空泡航行器舵效的水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得超空泡航行器可控弹道与总体设计输入条件,对通气超空泡的生成和尾翼舵角的力学特性进行了缩比模型试验.通过改变通气量和尾翼舵角,对模型超空泡的形态和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获得了尾翼舵角对升力的影响规律及尾翼舵效随攻角和通气量变化的规律,并探讨了由于空泡尾部重力效应引起的上漂现象的补偿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沾湿条件下,水下超空泡航行器尾翼舵面升力线斜率可取正值常数进行全域投影,这与同样条件下常规水下航行器相同;完成超空化后,当攻角为0.4°时,主体空泡耦合升力损失将导致舵效减小,且舵效对通气量的改变不敏感;当攻角大于1.2°后,舵效特性逐步恢复,此时主体空泡已经脱离翼面,舵面处于沾湿状态.  相似文献   

13.
桥梁桩基负摩阻力计算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桥梁桩基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分析了桩基中性点位置确定、负摩阻力计算等问题,并提出了十条有效减少负摩阻力的措施。这对桥梁桩基设计时正确确定负摩阻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原铁路货车溜放风阻力试验的第一手资料,采用理论研究与计算机辅助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能适于驼峰设计与溜放控制精度的函数关系,精确、高效地计算车辆溜放风阻力,为驼峰设计与控制理论提供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15.
川藏铁路有砟道床断面尺寸受限,所处环境地震多发、日温差大且变化剧烈,这些情况容易导致横向阻力不足,对无缝线路稳定性和震区轨道韧性提出挑战. 为合理设计轨枕底部设有箭头型凹槽的摩擦型轨枕,并量化其提升无缝线路稳定性与韧性,采用道床横向阻力试验,测量摩擦型轨枕对道床横向阻力增幅情况;合理设计并优化了轨枕底部凹槽,制作了3种不同箭头型凹槽,除去凹槽排列方式不同外,箭头型凹槽面积、尺寸完全一致;并且验证砟肩宽度减小情况下摩擦型轨枕提供的横向阻力是否可以满足川藏铁路运维要求. 结果表明:各型摩擦型轨枕均可增大道床横向阻力,可最少提升横向阻力7%,最高提升21%;单向箭头型双向阻力存在较大阻力值差异,相比于普通轨枕顺向可增大7%,逆向可增大24%,因此在曲线地段铺设时候,应严格注意铺设方向;砟肩宽度由50 cm降低到30 cm,采用单向箭头型轨枕逆向仍然可达到Ⅲ型轨枕砟肩宽度50 cm横向阻力值.   相似文献   

16.
《家用汽车》2014,(3):39-39
奥迪这台最小号的S车型同样具备了奥迪S车型的特征元素。包括更大开口尺寸的保险杠,银色后视镜、运动双色轮辋等。车尾则拥有四个排气管、扩散器以及大型双片式尾翼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钢板梁腹板在剪切极限状态下的设计准则,根据复合有限条法对板的屈曲分析结果,给出考虑翼缘的束影响屈曲系数设计曲线,同时还给出了考虑膜板屈后强度时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Q4黄土地基地下连续墙水平承载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桥梁工程中,地下闭合连续墙基础将会被采用的越来越多,为了给以后设计和施工地下墙基础提供合理的依据,我们在国内首次进行了黄土地基中两个单片地下墙的水平承载及侧墙面摩阻力的现场模型试验,分析和研究了两种受力性状地下墙的横向承载和不同墙面水平摩阻力与土抗力随位移发展而发挥作用的特性,并提出了土阻抗与摩阻力相关计算模式,可供工程界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固定辙叉结构不平顺对列车过岔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岔区轮轨系统动力学及轮轨接触关系理论,以12号提速道岔固定辙叉为例,分别建立了翼轨不同加高设计方案下的辙叉模型以及CRH2型车车辆模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翼轨加高设计对列车过岔动力特性、过岔速度以及行车平稳性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列车过岔时,随着翼轨向外弯折,其轮轨接触区域开始外移,并由此造成辙叉区轮对质心垂向位置的降低;通过设置合理的翼轨加高值,可有效降低辙叉区轨道的竖向结构不平顺,进而抑制轮对质心垂向位置的降低,提高列车过岔的平稳性及旅客乘车舒适度;固定辙叉翼轨加高设计,可有效改善列车直向过岔动力特性,但对侧向过岔效果有限;当加高值设置为3 mm时,翼轨加高优化的效果最佳,与无加高设计相比,加高后列车直向过岔第一轮对横向和垂向轮轨力最大幅值分别降低了45.8%和30.3%,车体横向及垂向加速度则分别降低了42.2%和26.1%;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过岔时的轮轨动力响应也开始逐渐加剧,合理的翼轨加高设计将有利于提高列车的过岔速度. 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铁路线路道岔固定辙叉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家用汽车》2013,(6):42-42
外观方面.相比普通车型,日产新款370ZNismo采用了更具流线型的空气动力学套件,这些能给370ZNismo提供与日产GT-R同样多的下压力。全新的前脸设计加上极为性感的前唇.立刻让370ZNismo与普通车型形成差距。宽大的侧边裙则与前唇相互呼应.视觉和功能效果十分突出。尾部方面,宽大的后扩散器以及双集成排气系统异常醒目.此外还有提供十足下压力的固定的尾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