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找到一种更加适合单洞双向行车特长公路隧道的通风方案,解决此类隧道排烟困难、人员疏散逃生困难的问题,结合具体工程,针对扎尕梁特长公路隧道的特点,提出合流型通风井排出式+射流风机纵向通风、平导压入式网络通风以及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斜井分段排烟3种通风方案,从土建费用、机电设备初期投资、运营电费、通风控制、通风网络稳定性、通风方案的适用性以及管理维护几个方面对各个通风方案进行比选,通过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点和缺点,最终给出推荐方案: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斜井分段排烟方案。隧道正常运营工况下,主洞采用全射流纵向通风,实现按需通风;火灾工况下利用排烟斜井进行排烟,解决平导排烟只能分2段排烟的问题;利用平行导洞进行人员的疏散逃生和救援,解决人员疏散逃生问题。  相似文献   

2.
秦岭终南山隧道通风设计采用三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目前,隧道通风系统中的竖井尚未正式投入使用,隧道内射流风机所构成的全纵向通风系统,能否满足当前交通流量状况的供风要求,以及火灾状况下提供的风速是否大于临界风速,是我们所关心的焦点。为此,本文通过计算,着重分析在现有通风条件下,在正常运营和火灾工况下,洞内可容纳的最大车辆数。据此,就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初期运营通风状态作出评价或建议。  相似文献   

3.
四人八垴特长公路隧道营运通风方案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四人八垴隧道主要的通风方式进行定性比较,合理选择斜井、竖井方案与井位的基础上,对全射流风机纵向通风、送排分段式纵向通风进行计算、分析和技术经济比较,选用的通风方案既能保证营运安全,又能节约通风系统的营运费用.  相似文献   

4.
本根据七道梁隧道所拟定的纵向全射流通风、纵向射流与横洞调风结合式、纵向射流与竖井结合式三种通风方案,从通风量计算、通风方式选择、通风设备数量、通风土建工程量及防火、救灾、运营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论证,为通风方案的选择提供了较充足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依托雷家坡一号公路隧道工程,研究了小竖井自然通风条件下长路隧道通风控制系统。提出了雷家坡一号隧道冬季通风系统模糊控制方案。该方案能够根据隧道内CO浓度及交通量的变化,实时地确定公路隧道内射流风机的开启数量。在该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射流风机产生的压力及竖井升压力进行计算,得出雷家坡一号隧道冬季竖井升压力可折减2台射流风机的结论。利用上述结论,对原有模糊控制方案进行了修正,从而优化了长公路隧道通风系统,可降低长公路隧道通风的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6.
利用射流风机产生的射流在隧道中形成纵向气流,满足通风设计要求,是当前发展很快的一种隧道通风技术。在方斗山隧道施工中采用无风门射流通风技术,通过计算设计了通风方案,经测试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六盘山公路隧道通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修建了很多设有纵向式通风系统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隧道,随着内纵向通风系统由安装在车道上方顶板(或拱顶)上的小口径射流风机组成。我国公路长隧道的通风方式,以往都采用横向和半横向式。给向式射流通风只是近几年才应用于公路隧道的一种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8.
结合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系统设计方案,运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射流风机的升压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三维数值分析,确定了影响射流风机升压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射流风机升压效率的措施以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优化公路隧道自然开口及射流风机的位置,实现降低隧道建设成本、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影响的目的,以开设自然开口的公路隧道分段式纵向通风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公路隧道的通风数学模型,研究自然开口和射流风机的布置位置对隧道CO浓度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设置自然开口后,隧道内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并非一定优于不布置自然开口;在多自然开口通风方案中,将距离隧道出口较近的自然开口作为排风自然开口可提高分污效果;将自然开口集中布置在隧道后部,同时将较多的射流风机布置在自然开口群后端,可增大隧道出口的实际通风量并降低隧道出口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10.
详细介绍了雪峰山隧道采用分3段通风方案、分两段通风方案以及全纵向通风方案的分析方法、计算结果和比较结论.通过分析指出:对于公路隧道风机配置,必须进行多工况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对于通风方案的比选,必须对隧道在使用期间的运营管理费用与土建工程等一次性投资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达到多中选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射流风机在公路隧道中的应用及选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戴国平  王日升  尚春鸽 《公路》2001,(12):66-69
射流风机巳在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及地铁通风中被广为应用,射流风机的性能也倍受隧道通风系统设计人员及业主的重视。射流风机在公路隧道通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射流风机的计算及选型将直接影响公路隧道的成本,本文就射流风机在隧道通风系统中的应用及选型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2车道公路隧道射流风机的空间布局优化问题,依托明堂山隧道工程,采用以往公路隧道射流风机通风效果数值模拟研究中不同的边界条件,将隧道出入口边界条件均设为大气压强,并不预先给定隧道入口风速大小。对影响射流风机升压力大小的因素,如风机纵向间距、风机布置高度、风机横向间距展开讨论,得到: 风机应设在距建筑限界15~30 cm高度处;风机横向净距应设为1.5~2倍风机直径;风机纵向间距应设在150 m以上。明堂山隧道实际风机布置方式所采用的参数均在优化结果范围内,按隧道实际长度及设计射流风机台数建模,模拟结果表明风机在进行优化布局后,隧道通风效果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雪峰山隧道通风方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介绍了雪峰山隧道采用分3段通风方案、分两段通风方案以及全纵向通风方案的分析方法、计算结果和比较结论。通过分析指出:对于公路隧道风机配置,必须进行多工况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对于通风方案的比选,必须对隧道在使用期间的运营管理费用与土建工程等一次性投资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达到多中选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某特长公路隧道不同行车速度下的风量计算,运用通风网络理论,进行了送排式通风射流风机和轴流风机的优化配置研究.研究表明:竖井(斜井)分段送排通风设计时,应通过各行车速度及风量计算射流风机台数,合理配置射流风机;如按最大行车速度设计可能会导致某一速度情况下风量不足,最小行车速度设计又将导致隧道通风能力严重过剩.主风机的选型应结合射流风机设置的控制风量进行.按最大设计风量计算,将导致主风机的选型偏大;按最小设计风量计算,将导致主风机的选型偏小,而射流风机的能耗会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5.
公路隧道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的适用长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艳华  关宝树 《公路》1998,(1):38-41
中梁山右线下坡隧道,全长3103m,采用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根据中梁山隧道建成后的通风实地测试数据,研究了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的适用长度,说明全射流通风方式在隧道的适用长度上是有潜力的,设计参数的选取上也是有余地的,希望引起公路界对隧道纵向通风技术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系统局部影响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CFDesing软件,对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系统中的沿程损失、汇流损失和风机射流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讨论了C.FColebrook公式的适用性和汇流损失、射流风机的影响因素,得出了一些可供设计应用的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17.
特长隧道通风方式的确定是通风设计关键的一环,对诱导式(射流风机)、竖井集中排风式、竖井送排风式等不同的纵向通风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选择通风方式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勐捧特长公路隧道的全射流纵向通风、斜竖井分段送排式纵向通风、横向通风、平导式通风、静电除尘、互补式通风等一系列通风方式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选定斜竖井分段送排式作为本隧道的通风方案。综合考虑通风效率、施工组织、火灾排烟、防灾救援等因素,根据经济技术比选论证,推荐方案为:左线单斜井两区段+右线两斜井三区段送排式纵向通风,左、右线均为三区段两斜井排烟。该推荐方案共设置了三座斜井,通过斜井优化,形成了"一井多用,保证功能,降低造价"的设计理念,斜井既能在施工期增加工作面以辅助主洞施工,又能作为运营通风井改善隧道内空气环境,同时又是火灾工况下的排烟通道。通过筛选最优通风方案,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斜井各个阶段的功能,并减少隧道全寿命周期费用。  相似文献   

19.
新七道梁隧道为兰临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属于高海拔区特长公路隧道。本文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通风、防灾救援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经技术经济必选,确定了技术相对可靠、经济较省的全射流纵向通风加浅竖井送排式通风方案的营运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刘静  雷帅  冉利刚  曾艳华  方勇 《隧道建设》2017,37(Z2):161-168
为达到节约投资、降低竖井施工安全风险和结构安全风险的目的,对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运营通风方案进行优化研究。以交通运输部新颁布的规范为立足点,对按照新老规范设计的运营通风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近8.2 km长的华蓥山隧道可由2座竖井分2区段送排式通风调整为左洞全射流纵向式通风、右洞1座竖井分2区段送排式通风,竖井兼作左右洞排烟通道。优化后的运营通风系统配置风机总功率减少1 176 k W(23.1%),近、中、远期稀释污染物时开启风机功率分别降低2 290 k W(60.7%)、2 512 k W(66.6%)和1 892 k W(4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