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吴正权 《摩托车》2006,(2):17-18
随着摩托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以及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摩托车交通事故不断攀升,行驶安全性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道屏障。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预防摩托车交通事故,匹配各种ABS已经成为国内外各大摩托车生产厂商竟相采取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高新技术。ABS是Anti-lock Braking S  相似文献   

2.
我国摩托车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摩托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成为城市禁摩的主要借口之一。降低交通事故,提高摩托车的驾乘安全性已引起了厂家和消费者的共同关注。ABS防抱死系统的研究已为多数企业重视。  相似文献   

3.
《摩托车》2003,(9)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以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的人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摩托车引发的交通事故逐年上升,且居高不下,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  相似文献   

4.
冯军 《摩托车》2005,(7):34-35
摩托车的普及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摩托车快速、灵活,适应人们快节奏生活频率的需要,给人们提供了极大方便。但是,摩托车的交通事故居高不下令人忧心忡忡。一、摩托车交通事故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摩托车体积小、速度快、平稳性差,车身没有保护装置,稍遇撞击,极  相似文献   

5.
广隶 《摩托车》2010,(1):91-93
<正>什么是道路交通事故骑摩托车外出,经常看到一些交通事故,也经常听一些骑摩托车的朋友谈对交通事故的处理看法,但有一些问题还是不太清楚,请问,"交通事故"发生后是不是都算是道路交通事故,具体应该怎么划分。  相似文献   

6.
阿福 《摩托车》2007,(5):54-55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摩托车作为一种轻便、经济的交通工具,为城乡居民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个别摩托车驾驶员驾驶技术不熟练、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以及政府管理不到位等种种原因,摩托车交通事故呈不断上升趋势。分析总结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原因,寻求有效的防范措施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摩托车》2004,(4)
近几年,由摩托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已成为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与部分摩托车驾驶员安全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差有关。为了树立摩托人的良好社会形象,希望广大摩托车驾驶员能够克勤克俭,自强自勉,多一点交通法规的学习,多一点安全规范的操控,少一些违章驾驶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摩托车交通事故的不断攀升,摩托车的行驶安全性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道屏障,传统鼓式制动器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摩托车安全行驶的需要,唯有采用ABS主动安全系统才能满足要求。国外摩托车自1988年开始应用ABS技术以来,已从最初的大排量豪华摩托车发展到如今的中小排量豪华摩托车上,国产摩托车也已开始应用这一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9.
我国摩托车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摩托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成为城市禁摩的主要借口之一。降低交通事故,提高摩托车的驾乘安全性已引起了厂家和消费者的共同关注,ABS防抱死系统的研究已为多数企业重视。一、ABS系统研发的原因与动力据交通管理部门统计,在摩托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中,大多数是因为车速过快,遇到紧急情况未能得到合理、有效地制动所致。目前,摩托车前后轮制动系统是各自独立的,前轮用手制动,后轮用脚制动。摩托车质心位置高,制动时由于惯性重心前移,前轮负荷增加,后轮负荷减小,前轮需要施加更大的制动力,因此,中大排量的两轮摩托车一般采用前碟/后鼓或前碟/后碟式制动系  相似文献   

10.
摩托车是我国主要的机动交通工具之一。1998年我国摩托车保有量就达到了2千万辆,年生产量突破了1千万辆,我国已成为摩托车大国。由于摩托车的车辆特性,在交通事故中乘员的死亡率较高,1998年的交通事故统计数据表明,驾驶摩托车造成的死亡人  相似文献   

11.
《摩托车信息》2006,(15):4-9
我国摩托车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世界产量第一大国。在中小排量摩托车制造技术领域方面,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摩托车已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机电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摩托车工业是我国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更加深入,随着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摩托车已成为广大城乡居民的重要代步工具和致富工具,也将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和体育竞技工具,也是我国公安、武警、军队特种需求的一种重要装备。作为一种使用方便、行动快捷、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摩托车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摩托车已经融合了机械、电子、仪表、化工和各种新型材料等诸多高新技  相似文献   

12.
当今.交通事故已成为相当严重的社会公害.成为城市人口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交通事故的日益增长.是与大城市里汽车和摩托车的逐年增多有关。这些高速行驶的汽车、摩托车,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伤害。例如车辆相撞造成伤亡;汽车撞击行人:紧急刹车(乘车人由于突然减速.身体急骤前移.引起头面、胸腹被撞击):或因车辆翻倒(乘车人在车内重复撞击.互相挤压)等。一般来说.机动车交通事故.由于车速快、冲击力大.往往造成车祸受害人当场死亡.幸存者也常发生严重骨折.皮肤破裂.内脏受伤出血.甚至陷人休克状态。由于在车祸发生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汽车消费不断攀升的需求,我国已跃然成为世界汽车产品的生产、消费大国,寻求汽车产品安全性能提高与确保机动车安全运行的问题已成为公安交管部门维护经济持续性发展、压降道路交通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课题。作为公安交管系统负责车辆源头安全管理的车管部门更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创新发展,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对车辆安全管理的需要,以实现发展与安全的"共赢"。  相似文献   

14.
冯军 《摩托车》2006,(9):35-35
摩托车在我国特别是广大农村普及以后,其功用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摩托车不仅成为了人们上下班的代步休闲工具,还成为了乡镇居民发财致富的帮手。然而,摩托车在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交通事故。为了改善和提高摩托车的安全性,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维护摩托车拥有者  相似文献   

15.
承受碰撞     
"幸福指数"现在已成为高频使用词,昭示人民的普遍幸福正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终极价值,以人为本的"幸福主义"在逐步代替片面畸形的GDP主义.在摩托车行业,追求产销量就是一种GDP主义,在这种思维的支使下,我国摩托车市场扩张迅速,成为了国内机动车拥有量急速膨胀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道路交通的迅速发展以及车辆日益普及,交通事故的逐年递增,社会大众对于驾驶行车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高度重视,特别是当摩托车发生意外事故时,如何及时地保护骑乘者,尽量减少伤害则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安全气囊已不是现代汽车独权专利的代名词,一种应用于摩托车碰撞时的缓冲专用安全气囊,由本田研制推出并实施于旗下金翼各类摩托车车型,这种名为"摩托车安全气囊系统",嵌置于摩托车车身的油箱前端部位,而车身前叉内设有传感器,当检测到车辆被意外碰撞的瞬间信号时,由控制器及时指令安全气囊打开,及时有效地吸收骑乘者的运  相似文献   

17.
近日,欧洲议会批准一项法规,法规规定:从2016年起,欧盟销售的新摩托车需配备更高级别的制动装置,以提高摩托车主动安全性能,减少事故发生。目前,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大问题。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约50万。摩托车由于行驶速度快,城市保有量大,道路交通日益拥挤以及骑乘人员安全意识参差不齐,引发较多事故发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直成为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各大企业及科研机构一直从车辆上探索有  相似文献   

18.
小松 《摩托车》2006,(10):36-37
摩托车的普及,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但是,由摩托车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在逐年攀升,触目的鲜血和无情的死亡,让很多人谈摩色变。其实,摩托车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和因果关系,我们只要总结分析出这些特点和规律,做出相应的防范和对策,就能有效地降低事故的发生,确保自身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摩托车分会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国际摩托车技术论坛"于11月15日在重庆圆满落幕。中国是世界摩托车第一产销大国,中国摩托车工业已成为世界摩托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摩托车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节能、环保、安全"的摩托车是未来中国先进摩托车的发展方向,也是本届摩托车技术论坛的主题。在本届论坛中,来自中国摩托车  相似文献   

20.
难舍难分     
宋发远 《摩托车》2005,(2):30-30
笔者酷爱摩托车,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摩托车,尽管那时所见的摩托车都是一跑一"留"烟(就是现在的二冲程摩托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就暗下决心,长大后我也要拥有一辆人见人爱的摩托车。正是这份决心,注定了我将与摩托车结下不解的情缘。从小学到中专毕业,从课堂到社会,从工作到生活,摩托车已成为我魂牵梦萦的两轮"情人"。 参加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朋友家里第一次看到了《摩托车》杂志。我为书中精彩的内容所深深吸引,深入浅出、实用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