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型船舶进出港安全乘潮计算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大型船舶乘潮作业的尺度关系着手,对建立大型船舶进出港安全乘潮通航计算模式进行详细的技术探讨。用所建立的计算模式对长江口北槽一年702个潮的实例分析计算表明,长江口地区的理论通航能力较目前的实际通航能力要大得多,由此可见,开发长江口的通航潜力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所在河段为潮汐河段,5万吨级以上船舶需乘潮进出.根据工程河段的潮汐特性,分析南通天生港至长江口采用一乘进出港和二乘进出港的乘潮历时、不同保证率条件下的乘潮水位,进而分析航行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的不同吨级的集装箱船、原油船、散货船的乘潮保证率,据此论证一期工程确定的通航标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合理地利用长江口自然潮位乘潮通航的潜力,为加强该水域航运的安全和计划管理,本文就其乘潮航道通过能力的模拟计算作一探讨.作者首先简略地介绍了长江口南水道的航道水文,然后以高低潮位法和调和常数法进行通航时间的模拟计算和多浅段共通乘潮时间的求解,最后根据1986年的潮汐实测资料,采用高低潮位法计算由长江口进口到鸭窝沙航段上端的每潮可通过量,并汇编列表.本研究对其他河口港的乘湖过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海事部门船舶运输管理系统(VTS)资料及交通运输部长江干线货运量统计资料,对长江口12.5 m深水航道运行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当前深水航道通航压力的缓解对策及建议。研究表明:长江口航道货物通过量快速增长,重进轻出态势进一步发展;通航船舶运营组织方式发生一定变化,船舶朝大型化方向发展,尤其船宽超过45 m以上大型船舶数量增加明显,长江口12.5 m主航道的双向通航能力尚显不足。为缓解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航压力,宜加快长江口航道体系建设的实施步伐,并适时加强长江口主航道拓宽可能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针对潮汐河口长航道乘潮计算的潮位资料代表性问题,提出了潮汐河口乘潮水位的多站联合计算法。该方法利用多站同步潮位资料,综合考虑船舶通航方式与潮波传播速度等因素,可合理计算潮汐河口乘潮水位。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有关计算表明,相同乘潮历时和累积频率对应的乘潮水位,进河口大于沿程单站的乘潮水位,且明显大于出河口。潮汐河口长航道设计,应根据当地河口的潮汐性质、强度及其与径流的对比,以及船舶航行的特点包括航速、进出港载货情况和航道沿程水深,确定合理的乘潮方式,即选择合适的航道乘潮长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潮汐河口长航道乘潮计算的潮位资料代表性问题,提出了潮汐河口乘潮水位的多站联合计算法.该方法利用多站同步潮位资料,综合考虑船舶通航方式与潮波传播速度等因素,可合理计算潮汐河口乘潮水位.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有关计算表明,相同乘潮历时和累积频率对应的乘潮水位,进河口大于沿程单站的乘潮水位,且明显大于出河口.潮汐河口长航道设计,应根据当地河口的潮汐性质、强度及其与径流的对比,以及船舶航行的特点包括航速、进出港载货情况和航道沿程水深,确定合理的乘潮方式,即选择合适的航道乘潮长度.  相似文献   

7.
《集装箱化》2007,18(11):12-12
据悉,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广州港出海航道3期工程项目建议书。该项目建设规模为:按照1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不乘潮通航、兼顾12万吨级散货船舶乘潮单向通航、5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的航道要求,航道设计底标高-17m,有效宽度243m。项目总投资约26.6亿元。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上海港务局委托的金山咀新港区通航第三代集装箱船可行性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作者首先简略地介绍了杭州湾3条航道的现状,提出了北、中、南3条航线供最后比较选择,然后依据近年的潮位资料进行了分析、计算,预测乘潮过浅的能力,最后得出了航线比选的结论:以大戢山灯桩为起始点的杭州湾南航道为最佳航线,通航吃水以10.5m以下船舶为宜;吃水11.0m以上船舶进入杭州湾已相当困难,故在杭州湾要通航第三代集装箱船应对航道浅段疏浚增深。  相似文献   

9.
曾建峰 《水运工程》2021,(3):112-117
针对我国第一条30万吨级人工航道的扩建,从现状航道通航饱和度、核心港区船舶流量上升趋势、船舶大型化及靠泊需求等方面对航道扩建必要性进行阐述,通过对延长航道乘潮历时与航道通航能力的适应性分析,合理确定航道扩建规模和方案,对航道扩建后的水流条件改善、回淤、尺度模拟、船舶进槽和靠泊时机的匹配性等扩建效果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在现有航道基础上增深至-23.5 m、拓宽至440 m的扩建方案,通航效果良好,可满足到港船舶安全过槽及一潮靠泊的通航需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乘潮水位航道的通过能力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潮汐传播过程和船舶航行情况,提出了船舶通过浅滩时,利用乘潮水位航道的通过能力基本计算公式,分析了单支航道和分岔航道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不同航道各种方案的理论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11.
港口航道通航水位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港船舶候潮时间和航道疏浚量,从而影响港口通过能力和基础建设投资。本文对黄骅港综合港区、散货港区20万t级航道工程通航水位的选取进行研究分析,采用分段乘潮方法,确定合理的乘潮水位,在满足港口通航作业要求的前提下,节省疏浚投资。希望为沿海港口航道参数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运工程》2006,(11):9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丁程开始新一轮“挖潜”——将在二期10m基础上加深至12.5m,形成全长92.2km、底宽350~400m的双向航道。工程经4年建设,2010年前完工后,可满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全潮双向通航要求,同时兼顾第五、六代大型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通航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太仓—江阴河段12.5 m深水航道实测资料为依据,统计计算沿程不同季节潮位特征值及大型船舶通航的乘潮保证率,探讨不同季节满足设计通航标准的航道水深,进而提出深水航道分季节的变水深维护方案。  相似文献   

14.
吴慎恺 《水运工程》2018,(12):123-128
唐山港丰南10万吨级航道工程是在2万吨级航道基础上进行扩建。本航道所在水域,水流条件复杂,口门航行条件较差,航道设计难度大。通过对乘潮历时的分析及乘潮水位的选取,确定航道主尺度,提出合理的航道布置方案,结合船模试验进一步优化航道设计方案,并根据潮流数模试验,确定船舶通航窗口期。经论证,推荐平面方案1的布置形式,10万吨级船舶乘潮通过口门时,为高平潮时刻,口门流速较小,水流流态平稳,是最佳的通航时机,有利于船舶通航安全。大型船舶通过口门受横流影响较大或口门流态复杂时,乘潮航道应综合考虑高潮位与大横流的同步关系。  相似文献   

15.
《集装箱化》2005,(6):43-43
交通部日前在南京召开审查会,通过了长江口深水航道向上延伸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这意味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将延伸至南京。届时,从长江口到南京的364km主航道水深将达到10.5m,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可全天候通航,第五代集装箱船及10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可油上海港直达南京港。  相似文献   

16.
张江南 《水运工程》2021,(9):131-135
针对国外某河口港区吞吐量日益增长、乘潮窗口期有限、通航需求较高和通航环境复杂的矛盾,采用仿真试验方法进行航道通过能力分析。结合已建航道通航底高程和乘高潮水位分布反推不同船型在不同航向的乘潮窗口期;基于SIMIO软件建立包括码头、内锚地、航道、过驳船舶、外海过驳平台和浮吊,且考虑潮汐、潮流对船舶航行影响的仿真模型,通过试验验证包括航道在内的“港口-航运-过驳”系统能够完成的目标吞吐量,分析其通过能力。研究结果为该港区近期生产调度、远期扩建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船舶在航道内通航时,航道尺度对船舶通航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针对秦皇岛港150航道的设计尺度,对大型矿石船通过150航道时的风、流压差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150航道的通航船舶限制和通航条件的限制,为大型矿石船驾引人员通过150航道的通航条件提供参考,结论表明,对于船宽在45m以上的大型矿石船,通航150航时不仅需要限制船舶条件,还应限制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8.
福州港闽江口内港区夜航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荔飞  余辉 《中国港口》2010,(4):53-54,57
<正>福州港闽江口内港区属于福州港"一港四区"的唯一河口港区,船舶通航密度较大,通航环境复杂,受闽江通海航道水深条件的限制,3000吨级以上的满载船舶进出港均须乘潮才能保证通航安  相似文献   

19.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中国最大的30万吨级油轮(VLCC)2002年12月3日晨乘潮驶离吴淞口锚地,顺利通过长江口航道,向中国东部公海近日本海域进发,开始为期6天的海上试航。 此次试航的30万吨级超级巨轮,不仅是国内制造的最大型船舶,也是上海港开埠以来和长江沿线港口到港的最大船舶。该轮总长333米,宽60米,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甲板  相似文献   

20.
针对乘潮水位下船舶候潮的实际问题,依据我国近岸不同潮汐类型站点的潮汐表逐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保证率为90%的2 h高潮乘潮水位下的连续可通航窗口期和船舶候潮时间,并从水位历时曲线、日高潮不等及平均海平面的周年变化等角度分析全日潮向半日潮变化时通航窗口期和候潮时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探讨乘潮时间和乘潮保证率对候潮时间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从全日潮向半日潮,通航窗口期逐渐缩短,船舶候潮时间逐渐延长;乘潮保证率对候潮时间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