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作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高其社会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优化城市布局的主要手段,但轨道交通投资过高,造价昂贵,城市财力难以承受。如何降低轨道交通造价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分析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对城市轨道交通造价、轨道交通运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探讨了轨道交通的模式组合问题、轨道交通与其他方式的衔接与匹配、客流预测、轨道交通的线网规模、轨道交通线网空间结构形态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邓艳 《轨道交通》2006,(4):60-61
近年来,中国轨道交通高速发展,各大中城市均在新建轨道交通,更多的轨道交通线路在筹建或论证中。如何实现列车安全、高效的运行是目前轨道交通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营效率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在轨道交通运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12年8月1日起,‘RTTOP50’2012轨道交通创新力企业50强评选报名正式启动,引起轨道交通业界广泛关注,各大企业踊跃报名参选,再度掀起轨道交通行业年度热潮!轨道交通创新力企业50强评选榜单,是轨道交通行业唯一的创新指数榜,自2008年首次发榜,每年年初都评选出一批富有标杆意义的创新企业、创新人物、创新产品。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运输方式,可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的同时,还要对站点周围其他衔接设施的建设进行规划布局。轨道交通不是一种“门到门”的交通方式,使乘客在选择轨道交通方式的同时,需要选择从出发地到轨道交通站点的出行方式,以及从轨道交通站点到目的地的出行方式,这是一个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多方式组合出行。研究将对兰州市典型轨道交通站点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出行者的出行选择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出行者选择的轨道交通两端的主要衔接方式,最后对站点周围的衔接设施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轨道交通》2006,(6):4-5
“十一五”期间,轨道交通大发展已在业内成为共识,作为轨道交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车辆制造占据着轨道交通行业的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轨道交通车辆制造相关方面的介绍、分析、探讨与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列车技术快速发展与国产化导向的促进下,我国轨道交通正朝着更快捷更人性的方向发展着……  相似文献   

6.
《轨道交通》2007,(4):96-96
由鸿与智工业媒体《轨道交通》杂志与江苏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轨道交通峰会——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与创新论坛已经落下帷幕,无论是会前的推广、会中的交流还是会后的回顾,我们的心愿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轨道交通行业创造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推动轨道交通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据湖南省经信委、湖南省社科院最新的联合调研显示,凭借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先天优势和日益成熟的产业链,该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崛起。2010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值达到370亿元。预计到2015年,该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产值将稳步跨入千亿元行列。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2008,(6):73-73
发展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科技创新是关键。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形成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和装备,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轨道交通产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系统因多因素干扰引发客流集中、车站拥挤,并相继传播至周边车站,形成级联失效. 把握拥挤在轨道交通网络的传播范围,是减少交通突发事件影响的基础. 基于轨道交通拥挤传播机理分析,将物理结构、网络初始交通状态、客流量融合进耦合映像格子模型 (Coupled Map Lattice,CML)中,通过历史客流数据量化参数,构建轨道交通拥挤传播模型,展开3 种不同情景下拥挤传播过程分析. 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轨道交通车站的初始状态、耦合系数对拥挤传播影响显著,网络结构对拥挤传播范围的影响并不明显. 根据网络结构、初始值和耦合系数,可以掌握拥挤传播规模,识别拥挤车站的影响范围,有助于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2008,(5):71-71
中国轨道交通产业在2005年后尤其是十一五规划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发展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科技创新是关键。为树立轨道交通产业科技创新型典范。使产业在激励和学习中更快、更健康地发展,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备,《人民铁道》报、《轨道交通》杂志、中国轨道交通促进联盟在国内外交通运输权威机构和国内外媒体的支持下于今年四月份推出“轨道交通产业.2008科技创新型精英推选”活动。活动一经推出,即受到业界高度关注。业界企业预约申报的电话络绎不绝。据悉,该活动已于近日正式启动,目前各项报名工作正在火热进行。  相似文献   

11.
宋宁 《轨道交通》2014,(10):52-54
随着轨道交通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轨道交通行业的RAMS工程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先进的水平,建立了系统化的RAMS行业标准,形成了完成高效的工作体系,具备先进的设计分析技术、有效的验证方法等:相比过去已经有了一整套的RAMS工程技术支撑。在轨道交通管理过程中高效的运用RAMS技术.实施全方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管理,不但可以有效的控制轨道交通风险,而且还可以保证轨道交通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轨道交通产品全寿命周期费用.达到提高铁路、地铁、城市轨道等轨道交通工具的质量保证能力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12.
《轨道交通》2009,(12):67-67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市场。轨道交通行业正处于成长期,给相关的企业带来了巨大市场空间。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四方继保”)同样关注着轨道交通的市场领域,凭借自身在国内电力自动化系统及轨道交通电力监控系统同类产品中有着很强的技术应用及市场竞争优势,打开轨道交通业务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张伟 《交通标准化》2014,(17):44-46
通过对济南市概况的介绍,引出建设轨道交通的必要性,以济南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图为例,提出了济南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建议与思考,特别提出了泉水保护与轨道交通建设的关系,线路交叉结点的无缝换乘问题及高架线路的隔音降噪问题,可为济南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2009,(1):24-24
2008年12月17日-18日,中国首届轨道交通机电创新论坛在京举行。作为国内轨道交通UPS电源配套专业厂商,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并与来自全国轨道交通系统的专家、用户共同探讨机电装备和运营技术的集成创新、自主创新,探讨如何通过创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工程效率,以此推动轨道交通机电设备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2008,(12):18-18
由《人民铁道》报、《轨道交通》杂志及中国轨道交通促进联盟等共同发起的首届“轨道交通产业榜·2008科技创新推选”活动评选结果日前正式揭晓。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简称H3C)以其提高国产化率及在科技创新上作出的突出贡献,作为业内领先的IT解决方案供应商,凭借其在轨道交通研发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在轨道交通行业的特色化解决方案以及丰富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6.
回顾2009年,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可谓突飞猛进,随着轨道交通9号线二期和11号线北段一期开通试运营.上海形成了10条线路、330公里运营里程、221座运营车站的轨道交通运营规模.为上海实现世博会前达N400公里运营里程的轨道交通网络之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赵丹 《轨道交通》2007,(2):45-48,52
从轨道交通类型、网络布局、技术、资金来源及管理规划等方面分析巴黎轨道交通的发展及成功运营的经验.分析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相应问题,针对我国交通的背景及轨道交通的发展前景,提出适当的轨道交通的发展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一些经济区的形成,经济区之间的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认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应从其服务范围,服务对象上来进行定义.在对城际快速轨道交通进行定义之后,本文就城际快速轨道交通与铁路干线的关系、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主要建设标准与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轨道交通》2008,(3):30-31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轨道交通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轨道交通事业步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的临近,我国的快速轨道交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目前,全国在建轨道交通线路共有61条,总长1700公里。其中,北京到2015年.将建成19条轨道交通线路,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2008,(1):25-25
中国轨道交通促进联盟理事成员,是由一批有志于国内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的专家、学者以战略发展的角度联合组成,并为推动国内轨道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做出努力的非营利性组织。作为业内著名的铁路施工企业领导——中国中铁一局新运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运公司)总经理赵怀利先生,也积极参与此活动。 2007年,赵怀利先生正式成为中国轨道交通促进联盟理事会的理事成员,为此,他将同业内众多专家一起探讨国内轨道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并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