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匝道是互通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运行速度的匝道设计理念是目前公路及互通立交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文中以互通立交匝道小型车辆的运行速度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分析互通立交匝道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制订了正交试验方案,运用车载高精度GPS设备,采集了北京市4座互通式立交共14条匝道车辆连续运行速度数据。按照车辆在互通立交匝道上的运行速度特性将匝道分为3段,即减速段、匀速段、加速段,构建互通立交匝道各个分段运行速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因高速公路复杂情况下,导致A、B匝道分别上跨被交路杭金衢高速后与杭金衢高速相接,C、D匝道与杭金衢高速直接衔接,R匝道上跨杭金衢高速公路后在金华东枢纽前分成RZ、RY左右两幅匝道接入金丽温高速两侧,最后枢纽组合成复合式枢纽,以起点为k 2472+050,终点为k 2476+567.273高路堑边坡高度≥30 m有3处,为了防止滑坡失稳、坍塌,经过加固后的边坡能较好地维持稳定,支护措施可靠。同时保证本项目挖方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也为高路堑岩质边坡的合理支护提供一种合理及安全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经济及物流交通的迅猛发展,符合高速公路通行规定的超宽、超长货车越来越多,导致已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圆曲线路段因路面加宽不足而出现较多交通事故,但相关规范对匝道养护车辆停靠的需求考虑较少。为了保证匝道养护车辆停靠及养护人员作业安全,有些省单车道匝道宽度取值采用了考虑超车之需的规定值,但由于采用单车道出入口,也造成匝道设计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通过对匝道圆曲线路段路面加宽及横断面组成的研究,提出了上述路段路面加宽满足公路养护需要及货车列车车型通行条件的设计方案,并对已建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圆曲线路段单车道匝道加宽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对新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横断面组成及宽度值提出了建议。认为互通式立交单车道匝道长度总体较短,可考虑统一采用10.5 m宽度及相应的匝道宽度组成。通过对已按超车之需规定建成的互通式立交交通现状调查及安全性分析,认为采用超车之需规定在双车道匝道变为单车道匝道的过程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且受匝道终点为单车道的限制,通行能力提高有限。建议新建互通式立交尽量不考虑超车之需的设计方案,并对既有互通式立交提出了改善连接单出入口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匝道平面线形的实用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通式立交匝道的平面线形,其构成一般较为复杂,且线位往往同时受着起终点的控制,这使得设计和计算工作十分繁琐。因此,探求简便而实用的设计方法就成为许多设计者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本文所要介绍的是笔者在这方面的一次尝试。该方法以图解法定线和读取数据为主,以电算调整为辅助手段,并力求通过对计算机潜力的挖掘,将手算工作量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5.
互通设计关键在于对连接部位的处理,本文以互通平面线位已确定为前提,连接部纵,横向线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在确定匝道纵坡,计算路面标高数据等时几种连接部位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高架道路匝道与平面交叉口衔接空间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架道路上、下匝道设置合理与否往往关系到交叉口乃至高架道路自身的运行。以常见的平行式匝道设置为对象,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5种匝道优化设计方法,为城市高架道路匝道布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曲向进 《东北公路》1996,(4):12-15,11
本文对互通立体交叉匝道终点设计所必须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日本、美国在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中所采用的相应规范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入口匝道控制的面向需求的城市高速公路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伦辉  刘文亮  李智慧 《公路》2005,(12):116-120
通过对现有城市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控制策略分析。提出了一种使城市高速公路入口匝道处的排队车辆中具有优先行驶权的车辆优先驶入城市高速公路的控制方法。建立了这种控制方法的算法,并给出一个箅例。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糊逻辑的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高速公路入口匝道的控制能力,以达到增进车流平稳性的目的,对传统闭环控制器ALINEA进行了扩展,并结合模糊逻辑理论,给出一种新的入口匝道控制器。该模糊控制器加入了流量变化的因素,以交通流量为控制目标,实际流量与设定期望值的偏差及流量变化量作为输入,根据所设定的模糊规则给出匝道控制率的调节量。最后通过实例对控制器进行了评价。仿真试验表明:该模糊控制器能够快速地将交通流调整到期望状态,可以适应主干道交通流以及匝道需求的大幅变化,有效抑制波动的产生;同传统的ALINEA策略相比,模糊匝道控制器具有更加稳定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互通式立交内主线及匝道路基横断面的复杂多样、设计工作量大,提出了一种按空间位置关系同时进行多个匝道横断面设计的方法,编制出设计程序,提高了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11.
林忠 《中南公路工程》1998,23(3):12-14,18
以海南省环岛西线高速公路邦溪互通过交设计为例,在两匝道连接处,用两匝道个有相对独立纵横坡及具有相同纵横波等两种方法对匝道连接段进行处理,探讨接环型匝道的S型匝道的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互通式立交中匝道分流点位于主线竖曲线内时的匝道纵坡及匝道与被交道平交口的坡度合成进行理论计算,为互通式立交匝道交叉点设计提供了二种方法.解决了以往匝道交叉点设计中误差大、数据混乱的问题,并且对匝道各交叉点的排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城市高架道路匝道与平面交叉品衔接空间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架道路上、下匝道设置合理与否往往关系到交叉口乃至高架道路自身的运行,以常见的平等式匝道设置为对象,在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5种匝道优化设计方法,为城市高架道路匝道布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外公路》2021,41(4):84-89
为满足日益增加的大型车所需的路面加宽值,该文在分析日本、美国和中国路面加宽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不同的路面加宽计算方法,计算中国5种车型所需的双车道公路及立交匝道的曲线段路面加宽值。同时,假设匝道右侧硬路肩停靠大型客车,慢速通行铰接列车为前提,计算不同类型匝道圆曲线所需要的加宽值。  相似文献   

15.
鉴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口匝道交通事故频发的现状,分别采用基于公路安全评价指南和基于汽车行驶动力学的前、后两种方法对某高速公路出口匝道工程实例进行安全评价,然后对比前、后两种评价方法的异同,并分析基于交通心理学的速度感知误差对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前者评价方法而言,后种评价方法的安全标准偏低;采用前者评价方法计算得到的互通立交出口匝道运行速度明显偏大,不满足行驶平衡的要求,即前者方法用于计算出口匝道的运行速度存在适应性问题;速度感知误差对后者评价方法判断结论的影响程度大于前者方法;出口匝道宜综合前、后两种方法进行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互通式立交中匝道分流点位于主线竖曲线内时的匝道纵坡及匝道与被交道平交口的坡度合成进行理论计算,为互通式立交匝道交叉点设计提供了二种方法。解决了以往匝道交叉点设计中误差大、数据混乱的问题,并且对匝道各交叉点的排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修建城市地下道路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方法中极其有效的一种措施,但是由于城市地下道路的规划建设往往滞后于城市的地面建设,导致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的位置选择十分困难,改造建设成本高昂,并且压缩了有限的地面道路资源,给地面交通带来不便。为此,研究了目前城市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设置现状,并对比埃文·马斯克的"电梯式"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提出一种新型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设置方案——城市地下道路智能控制潮汐匝道。该方案可以根据交通流监控数据智能控制城市地下道路匝道出入口的开闭。通过对该方案的智能控制管理系统、推荐设计参数、升降坡道安全性验证、成本计算以及通行效率进行可行性分析,证明城市地下道路智能控制潮汐匝道出入口具有成本低、位置选择灵活、匝道通行效率高、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由于国内设计规范中并未明确道路互通式立交匝道鼻端纵坡的计算方法,因此,以宜黄公路立交A匝道为例,选取间距1 m和5 m,采用瞬时纵坡法对匝道起点进行纵坡计算,同时结合项目实际,分别对设置路拱和不设路拱两种情况进行匝道起点纵坡计算与分析取值,以便为互通立交匝道纵坡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指明了在互通式立交进出口纵坡设计中用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既可方便施工,也不会给行车留下隐患。运用此法时注怠匝道弯道设计应取较长的缓和曲线值。  相似文献   

20.
脊骨梁桥——城市立交的新桥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跨线桥施工图设计实践,简要介绍了国外城市立交桥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新桥型——脊骨梁桥的构造特点、结构分析及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