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网络文学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也是当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话语形态。本研究认为,网络文学要实现精准有效传播,成为“注意力经济”秩序下深入人心的中国文化符号,令知识经验谱系不同的海外受众产生价值认同和文化共情,有关各方需要从认识论上高度重视并充分考量全球文化的视觉修辞与图像叙事的审美逻辑;在方法论上则要努力构建网络文学海外题材布局的多元样态,积极营造“文影漫音游”全IP联动的海外运营生态,充分探索多元译者主体协同翻译的机制,自主搭建线上翻译作品、影视改编、动漫改编、短视频改编、有声书音频改编、游戏改编等外文网站及APP协同联运的国际传播矩阵。  相似文献   

2.
语言传播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文化传播中,人们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所学国家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其文化,进而建构起文化认同。语言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者的媒介使用,也会影响其文化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究语言学习、媒介使用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研究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1 003名外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解释在华外籍留学生的人口统计变量、汉语学习动机、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成就型动机)与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符号、中国文化类型、中国文化情感、中国文化行为)之间影响显著。第二,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其媒介使用行为(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媒介信任度、媒介依赖度)的影响部分达到显著。第三,外籍留学生的媒介使用在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第四,外籍留学生人口变量与中国文化认同部分达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数字文化出海已构成我国国际传播“拓体系”的重要方向。从系统性、过程性与多样性视角出发,本文对游戏电竞、在线影视、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短视频这六大领域的出海态势与能力构型作出比较分析。本文认为,在数字文化的产业化生产与流通仍然受美国媒体巨头引导的全球语境下,中国互联网产业以沉浸式、虚拟化媒介技术的新发展为契机,积极锻造新的传播空间与媒介业态,并在内容产制、平台制播一体化、在地可沟通性等维度上实现国际传播能力的立体化拓展,初步实现了多元竞争性的数字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探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策略,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范式。本研究甄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墨西哥、阿根廷九个国家,根据其文化背景、对外文化交流政策、传播路径和文化影响力,将其分别归为文化超级大国、传统文化强国、杂糅文化国、新兴文化国、特色文化国,分析它们助推民族文化走出去的范式,提炼其民族文化输出的国际经验,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参考,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实现中西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5.
在大学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地域条件、文化的传播性质和各自的文化需求,它们始终处于双向互动状态。本文提出以大学文化为主导,以企业文化为手段,以社区文化为关键,学校、企业、社区三者有机结合,"大学人"、"企业人"、"社区人"三者相互认同,相互融通,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自育人的作用和效益,努力开创和谐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6.
数字平台成为青年参与传统节日的全新拟像空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地。本研究运用仪式理论和沉浸理论提取数字平台节日仪式感、数字平台感知娱乐价值、数字平台感知内容价值三个影响维度,建构青年参与传统节日数字行为的理论模型。在问卷与统计分析后发现:数字平台节日仪式感是青年参与传统节日的直接吸引力;数字平台感知内容价值和感知娱乐价值是间接影响因素,主要通过节日文化观念和沉浸感的中介作用强化青年群体的参与行为。数字拟像中,有关传统节日观念的内容,以及传统节日沉浸感正向影响青年感知节日文化,中华文物借助数字传播走进青年群体;数字拟像的娱乐内容正向影响青年参与数字节日,进而促使青年产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以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为背景,深入分析丝绸之路的文化资源优势,阐述发掘丝绸之路文化优势举措,详细论述丝路文化对动漫艺术创作及动漫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推动作用,在整编文化资源、彰显文化特色、发挥技术实力以提高动漫艺术创作的同时,通过积极挖掘民族文化元素,提高衍生产品的开发能力,并打造"大动漫"文化传播平台,促进动漫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福州福文化是具有地域标识、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爱国爱民、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等人文精神和道德风尚,凝练出指引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格、规范行为习惯的立人、立德、立行“三立”教学元素。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情特点复杂、教学策略简单的现状。以福文化为载体,通过问题启发,对话引导,体验传承等路径开展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打造思政金课,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福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2×2组间实验(N=209)发现:非遗虚拟情境下空间生产体验具有具身性,空间真实度和参与度有助于提升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的传播效用;非遗虚拟场域下空间表征的效用是有条件的,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和文化度的叠加才能对非遗文化认同产生影响;虚拟空间生产体验中VR信息素养具有部分效用:体验者的VR信息素养影响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体验的效用,但不影响非遗虚拟空间参与度的效用。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教学中,对于文化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东西方文化在物质、习俗和精神三个层面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这些差异,避免交际中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实现语言教学的文化转向主要手段在于选择合适的教学、阅读和视听材料,这样,学生才能在真实的文化背景材料中,体会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动物具有显著的特征,英汉语言中对这些特性看法总体相同,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通常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使用和翻译中应该注意到该词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歧义。英汉动物词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须考虑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2.
英汉动物文化内涵的比较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由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对动物的认识和情感不尽相同。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动物的文化内涵是准确把握翻译的关键。文章在对照比较了我国与英语国家一些动物的不同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四种动物词语的翻译方法:直译法、意译法、解释法、替换法。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中出现的文化阻隔、误读和缺失等问题,以语言生态系统里形式逻辑思维载体一般性属性以及语言形式逻辑思维认知结构普遍性规律为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在词汇水平上和词汇影响的语句水平上展开形式逻辑结构表现类型和结构规律运用研究,从而深入论证翻译生态视角下形式逻辑认知体系里概念及概念关系同一性和层级性结构规律对"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的作用,并进一步确认形式逻辑认知的概念及概念关系、结构规律,对"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具有一定的阐释、建构和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描述中关文化价值观差异的一对核心概念.通过运用8个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问题测量,发现多数美国民众把国家、家庭、父母放在优先于个人的位置,同时他们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给予了较高认同.由此证明个人主义并不是衡量和描述美国人文化价值观的唯一指针,而在国家公共外交中,如何抓住中美两国文化的“相似性”,“求同存异”是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有效之路.  相似文献   

15.
江户时期东渡赴日的唐人以从事贸易活动的唐船商人为主体,他们以唐馆为活动中心,在日本社会通过日常生活和节庆习俗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化传播。同时还有为数众多随唐商船同来的高僧、儒士、画家、医者等,以及具有商贸和文化交往双重身份的唐商人,他们通过更广泛的与日本人接触的机会将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发挥得淋漓尽致。透过对江户时期东渡日本的唐人构成及其在唐馆内外所从事的文化活动的梳理,更可见以人和空间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化语用实践有助于提升国际传播的效度与信度。第一,就文化语用实践逻辑而言,紧密围绕文化合理性、合适性和有效性是助力国际传播规避“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基本前提。第二,就文化语用实践路径来看,以文化指示和文化行为为主要抓手,有利于国际传播实现从“话里”到“化外”的整体超越。第三,就文化语用实践自觉来说,在语言使用维度对接文化大循环背景下的不同类型文化信息表达,有助于国际传播完成从“脱敏”到“高敏”的转型升级,也有益于凸显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提升国际认同度。总而言之,以文化语用视角介入国际传播实践有助于拓展文化共存与文明互鉴研究的视野,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在全球治理中有效弘扬中国精神,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它同文化紧密相关。通过对各种隐喻实例进行比较,得知英汉隐喻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是由于人类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和认知基础,英汉隐喻的差异又揭示出两种隐喻语言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及对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摘要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伍慧明的《骨》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中的代表作。它主要从安娜与父亲、尼娜与父亲、莱拉与父亲这三对父女之间的关系来集中展现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三个女儿中,安娜是极端的反抗者,属于“失根”族群中的一员;尼娜是洒脱的西化者,她最终选择了抛弃中国文化身份;莱拉是温和的叛逆者,属于“落地生根”类型。文章认为,莱拉所展现的这种“落地生根”类型的混杂新文化身份,对于当代华裔文化身份认同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广泛运用于资讯、社交、短视频等平台的新兴业态模式,算法推荐的勃兴为青年绘制了全新图景,同时也为青年政治认同带来了一系列隐忧。这些隐忧是算法技术扩张与青年主体遮蔽互动的结果,算法推荐的技术扩张引致的专属信息环境、社群空间区隔、算法技术依赖、去权威性传播等层面,为青年政治认同带来了固化认同思维、淡化认同情感、削弱认同能力、消解认同价值等隐忧。因此,着眼于新时代党对青年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应坚持国家安全与科技向善的基本原则,从技术、个体、制度与价值等维度,构建多要素的协同治理策略,从而助力新时代党对青年的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促进算法技术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各类媒体在灾难传播的角色与作用成为传播学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大样本调查的方法探究了该类报道中受众对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信任度差异以及社交媒体媒介接触度与信息类型的信任度影响。研究发现:1.受众对传统媒体信任度更高。2.社交媒体接触程度与传统媒体信任度呈负相关,与社交媒体信任度呈正相关。3.面对不同类型信息,受众对两类媒介信任度不同。4.信息类型在社交媒体接触度对传统媒体及社交媒体信任度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