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公交企业是含有社会公益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特殊企业,如何对该企业运营科学评价需要一套综合性合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际调研结合公交企业运营情况,构建公交企业运营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包含一级指标(综合评价),二级指标(公交公司)和三级指标评价(公交线路)。利用建设的公交智能化系统的海量数据资源,研究运营评价指标选取和计算方法。客观反映实际情况为交通行业管理、公交主管部门和公交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减少传统城市公交满载率指标测算过程的人力投入并提高指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利用公交IC卡刷卡信息、公交GPS信息、公交站点信息和公交车辆信息,通过各类信息衔接分析,提出了基于公交IC卡的公交满载率指标计算思路。采用MYSQL搭建分析数据库,通过编程代码自动关联识别和快速分析大数据,计算出城市公交线路的满载率指标值。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相比传统公交满载率调查方法,基于公交IC卡信息的公交满载率指标计算能找到更精确的最大客流断面、得出更精确的计算结果,并且运算过程更高效,能有效节约人力,可为同类城市测算城市公交满载率指标、分析城市公交乘客的出行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AHP法在公交企业运营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公交企业运营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一套能从整体上反映公交企业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对各个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山东省某市公交总公司数据资料,对公交公司运营做出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配合南京公交总公司单车全面核算管理系统的实施,针对系统改造的特点,论述了如何推行公交企业单车全面核算管理系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公交单车核算管理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建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意义及其应当遵循的原则.提出了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6.
滕靖  杨晓光 《城市交通》2010,8(3):72-78
为促进城市公交行业的良性发展,政府需要对公交企业加强营运质量监管并采取有效、透明的财政补贴策略,由此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公交监管信息系统的研发设计。首先,分析了公交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基于可比性条件重构公交营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然后,解析公交企业收支平衡关系,研究成本规制的决策内容和方法。在上述基础上,设计面向政府行业管理的公交监管信息系统功能架构。最后,给出监管系统在公交信息化平台体系中的接入位置及与其他信息平台之间的互联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使公交服务质量达到期望的水平,提出了公交线路服务质量考评应该是一个模糊识别,不应按项目分解固定分值逐项评分,而应是乘客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公交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之间匹配程度从心理上感受到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标准,模糊评价理论要求公交企业注意研究乘客心理,引导需求,在全心全意为乘客的前提下用较少的投入得到更大的服务满足量,提高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常规公交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有效地评价其运行综合状况,可以为城市交通的整体规划和监管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首先,从便捷性、可靠性、舒适度三方面考虑,并结合乘客出行需求情况确定城市常规公交运行7个核心评价指标,建立城市常规公交运行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提出二级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建立常规公交运行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既可对公交运行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又可针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最后,以乌鲁木齐市为例,抽样选取案例公交线路,对乌市常规公交线路进行跟车调查,将调查数据带入评价模型,得出了不同时段各公交线路运行评价综合指数,并对其整体运行综合状况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在规制经济学下的成本规制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公交标准成本的定量核定,提出城市公交政策性补贴的定量测算方法,能够较准确的测算公交政策性补贴额度,解决政府与公交企业之间的博弈难题。通过实例分析,验证此定量测算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城市公共交通政策性补贴定量测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公交企业运营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一套能从整体上反映公交企业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和对各个评价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利用山东省某市公交总公司数据资料,对公交公司运营做出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在目前的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中,针对公共交通系统的供需分析不足,研究较为薄弱. 本文在既有的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公交系统组织运营特点,以公交模型结构体系和功能定位分析为起点,研究并选取能够反映交通影响评价需求和公交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设计了公交模型分析流程,并将公交模型引入到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中. 结合交通影响评价实例分析,对交通影响评价中建设项目的公交运营组织进行分析和评价,利用公交模型分析各项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进一步完善了交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拓展了公交模型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是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城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测算涉及面广,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测算模型和完善测算方法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利用效用函数导出使用者乘坐公共交通的需求函数,建立使用者收入、企业经营成本和政府财政补贴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对公共交通使用者实行分类补贴的优势所在,并提出实际运用中具有可操作性的补贴测算模型。最后,文章结合北京市常规公交的调查数据进行案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分类补贴的方法和补贴测算模型不仅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公交出行需求,而且可以有效测算公交财政补贴金额,实现政府补贴的效用最大化,为城市公共交通补贴测算提供新的思路&;#61472;。  相似文献   

13.
根据北京公交集团信息化工作需要,确定了信息化绩效评估工作目标,结合市级层面要求和企业自身特点明确评估要点,综合采用调研、访谈、文档检查、试点评估等方法,分别对信息系统和二级单位建立了测评指标体系。实践表明信息化绩效评估工作对提升公交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明显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推动全国公交企业节能减排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全行业普遍倡导节能驾驶理念,提高广大公交驾驶员的节能驾驶水平,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相似文献   

15.
老城区作为动静矛盾突出而空间挖潜能力有限的特殊区域,其公交站点优化对老城区公交服务提档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在深入识别老城区交通与公交站点设施服务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公交分担率、覆盖率整体指标以及站台可达性、候车空间的多角度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并合理测算了优化指标目标值。结合发展目标,提出老城区公交站点的"总体规模测算-分区域问题识别-线网模式与站距预控-初始优化布局生成-规范校核与布局调整-优化布局评估"的六步优化方法,具体指导老城区公交站点设置,对老城区公交优先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多模式公交服务质量的差异性,提出一种以TAN贝叶斯网络与支持向量机(SVM)为 基础的多方法组合评价模型,评价各模式公交服务质量,并预测检验了指标优化效应。首先,采 集2015—2018年市区线路、郊区线路、快速公交、定制公交的服务质量调查数据,基于公交方式截 面,使用TAN贝叶斯网络推理得出各因素对乘客满意度的影响能力及潜在影响关系;其次,结合 IPA分析方法,基于时间截面定位分析各模式公交选取指标的服务水平,辨识各模式公交需优化 的主要指标;最后,选取多层感知器(MLP)、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与SVM进行对比,验证 了SVM回归预测的精准度,并采用SVM与OAT方法预测得到各模式公交满意度变化及指标敏 感性,参照因素间潜在的影响关系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4种公交模式的服务质量影响关系 网络具有差异性,各模式公交均存在车厢拥挤问题,市区线路的指标优化效果最佳,正效应为 36.4%;市区和郊区线路均应与其他模式公交匹配发车计划,通过缩短乘客候车时长可分别提升 39%、32.2%的乘客满意度;快速公交需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定制公交需要调整线路规划,减 少乘客乘车总时长,优化为整体服务质量提升带来的正效应分别为42.7%和37.4%。  相似文献   

17.
公交客流是公交规划和运营调度的基础。针对短期公交客流的非线性、随机性和复杂性及支持向量机单核核函数自适应能力较弱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多核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公交客流预测方法。该方法既考虑到了公交客流的历史数据规律,又顾及到短期公交客流的时变特性,充分利用了相关参数的知识信息。为了保证模型的自适应能力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作者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并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实现向量机参数优化。最后,结合LS.SVM工具箱,在MATLAB平台上实现长春市短期公交客流的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提出的多核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较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能力,在公交客流预测中有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城市常规公交换乘建立换乘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理论,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城市常规公交换乘效率评价研究中。给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公交换乘效率评价案例,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用插值法计算隶属度矩阵,结合最终评价结果分析影响常规公交换乘效率高低的原因,并提出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公交优先发展是我国城市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措施,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途径.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信息化保障,许多公交优先发展制度难以长期高效地实施,不利于公交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本文以战略考虑为出发点,提出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的顶层设计,为深入高效推进公交优先提供基础保障.在建立统一的智能公交数据标准基础上,提出公交信息化管理系统结构,并构建公交信息化平台的企业客户端、主管部门客户端和公众客户端,支持公交优先战略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20.
当前常用的公交站场规模测算方法主要是基于人口规模预测公交车辆发展规模,进而根据规范标准及实际工程应用经验确定标准车所需公交站场用地面积,考虑的因素和指标过于单一、笼统,应用存在局限性。在中心城区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公交集散客流量规模,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既有衔接的公交设施(既有公交首末站、中途站)的配置及运营容纳能力,根据公交运营相关统计指标及现有的相关规范标准,提出轨道交通站点配套公交首末站规模测算的技术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广州市轨道交通11号线衔接规划的实践中,为同类规划研究和方案设计提供示范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