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铁隧道在下穿既有铁路施工时,保证铁路运营安全是施工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建立FLAC三维数值模型,对南京地铁S8线某段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宁启铁路进行了计算分析,并根据计算结果建议对铁路路基采取地基注浆加固措施。对加固后的地基重新进行计算,同时制定了地基变形监测方案。监测结果表明,地铁隧道盾构施工时,影响地面沉降的因素由地基和施工参数共同作用组成。在地铁隧道下穿铁路施工时,对铁路地基进行的注浆预加固保护措施和盾构掘进过程中对施工参数进行的动态调整,保证了地铁隧道施工期间该铁路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2.
结合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小龙坎铁路隧道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等方法,对既有铁路隧道受下穿区间隧道近接施工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既有铁路隧道受影响范围为90 m;通过及时对监测结果的反馈,及时调整了施工方法及支护参数,最后确保了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既有小龙坎铁路隧道和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济南地铁某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既有京沪铁路路桥区段,为减小盾构施工对既有铁路路桥的影响,文章对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路桥设计方案做了比选研究,并通过MIDAS有限元软件对盾构隧道施工阶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铁路路桥在盾构隧道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变形与沉降,根据数值计算的结果对施工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渝黔引入贵阳枢纽铁路龙宝冲隧道下穿6座已建及在建隧道工程为例,结合现场,详细分析、介绍了下穿隧道施工方案、原则、施工方法;提出了新建铁路隧道近距离下穿隧道交叉点附近施工爆破控制、防护方案,以及新建、既有隧道的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安全性评估与评价等施工技术;解决了下穿隧道施工中既保证新建隧道施工安全,又保证既有隧道不受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详细介绍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巩义隧道下穿310国道的双层管棚超前支护施工方案、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中的量测监控技术,为今后隧道下穿施工中确保路面"零沉降"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6.
地铁建设过程中遇到下穿既有铁路的情况时,如何选择适当的措施保证地铁下穿施工过程中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结合盾构区间下穿既有铁路的工程实例,对盾构下穿既有铁路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从结构受力分析、变形计算等方面着手,研究盾构隧道下穿时对既有铁路的安全技术措施,以期对于类似的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交通的大规模建设,新建铁路以隧道的方式下穿既有铁路越来越多的出现且在大量的工程当中且影响越来越严重。结合京石高铁下穿既有石德铁路工程,对下穿隧道暗挖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研究了隧道下穿施工时对既有铁路路基沉降、轨道沉降、轨道水平偏差及轨向偏差的变形规律,得出了隧道下穿施工对既有铁路线路的影响,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修建中,双向隧道往往相隔较近。在降低邻近隧道施工相互影响的同时,还需考虑减小对周边既有构筑物的影响,尤其下穿运营铁路线路时,必须严格控制对其造成的影响。本文依托莞惠城际GZH-7标段中下穿铁路线的邻近隧道区段,结合现场实际监测数据,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邻近隧道采用CD法和台阶法下穿施工时对运营铁路的影响和隧道围岩—支护受力状态,结合不同工法在邻近隧道施工中的特点,得到在软弱地层中下穿铁路的邻近隧道施工中,CD法较台阶法有更好的适宜性,从而为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力 《铁道勘察》2014,(1):47-48,113
山西中南部重载铁路某隧道在DK503+122处下穿山西省境内的长平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为双向四车道,宽26 m。铁路为单洞双线浅埋暗挖隧道,隧道断面开挖跨度为11.3 m,隧道下穿段埋深11.5 m。如何在铁路隧道开挖、支护施工过程中,确保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严格控制路面的沉降、变形,是本工程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采取大管棚超前支护、CRD法开挖及监控量测等措施,保证了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及铁路隧道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线路会造成铁路线路沉降变形,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基于此,在某实际工程的基础上,对地基加固、盾构下穿过程中铁路线路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旋喷桩加固注浆施工对铁路线路影响很小,当旋喷桩加固施工完成后,主加固区施工对铁路线路影响较大;地基加固对盾构下穿时铁路线路变形控制有较好效果,隧道穿越施工期间,路基最大沉降量为36.52mm,轨面最大沉降量为15.88mm,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某新建城际铁路与既有铁路交叉,采取盾构法新建隧道下穿通过,为确保盾构下穿过程中铁路行车的绝对安全,根据下穿处铁路工程地质情况,下穿前对铁路路基和桥涵底部采取注浆加固进行处理;为减少盾构推进过程中对土体扰动,合理选择盾构机类型及推进施工参数;科学制订监测方案,加强注浆加固和盾构推进过程中路桥和线路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地铁盾构下穿铁路施工是一项高风险作业,加固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隧道施工安全。对于苏州地铁3号线下穿既有铁路加固方案,通过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盾构隧道的掘进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加固措施后,地铁盾构在掘进过程中,其地表、桥墩及路基部位的沉降均为超过设计中规定限值;隧道周边采用加固措施后,能够降低左右线隧道掘进相互之间的影响。由此得到,采用加固方案后,地铁盾构在掘进过程中,不影响其上铁路列车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3.
温福铁路琯头岭隧道在DK280+950-DK281+100段下穿同三高速公路琯头岭隧道,在将数值模拟结论作为施工方案制定依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确定分部开挖几何形状及钻爆方案,并将监控量测数据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第一手资料,确保铁路隧道下穿公路隧道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4.
以武汉市两湖隧道工程下穿既有武黄城际线、南环线和大花岭疏解线等铁路为背景,对隧道施工中的重大风险源--区间下穿武黄城际铁路等6条铁路线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仿真数值模拟。武汉两湖隧道盾构直径达15.5m,两轨面间的差异沉降不得大于5 mm,对地铁下穿段的施工提出了较高要求。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表明:(1)超大直径盾构下穿铁路路基主要引起的是路基沉降,地层损失率是控制沉降的关键因素。(2)盾构下穿的铁路接触网立柱,沉降及位移明显,以沉降为主,水平向偏移主要表现为向盾构轴线侧倾斜。(3)在隧道开挖面通过路基下方前已发生沉降变形,穿过路基时轨道变形较大,完全穿越路基后轨道沉降几乎不发展。  相似文献   

15.
铁路复杂地质浅埋偏压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既涉及施工安全与质量问题,又要确保既有高速公路在通车情况下防沉降、防坍塌、防止交通事故的问题。本文以重庆至贵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白杨湾隧道下穿高速公路为例,从实施方案论证、开挖方法选择、施工技术应用、确保畅通措施、安全技术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施工过程中采取的相应对策与技术措施,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新建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运营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建隧道小净距、大角度下穿既有运营隧道一直是隧道设计和施工的难题之一,此类施工既要保证新建隧道施工安全,又要确保既有线安全正常运营。针对山岭隧道下穿既有铁路隧道工程实例,计算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最小理论净距,在分析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的立交关系、所处地层条件、既有隧道现状的基础上,对立交影响段附近新建隧道的施工方案及既有铁路隧道的加固方案进行研究。严格控制爆破振动对既有隧道结构和线路的影响,对既有隧道及新建隧道的监控量测进行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指导现场施工,确保下穿施工时既有线行车及新建隧道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铁路施工时,土体的扰动会导致既有铁路产生不均匀沉降,对铁路安全运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本文考虑盾构隧道下穿施工,铁路路基及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结构-路基-土体有限元模型,分析盾构施工过程中铁路路基和框架桥的变形特征,评估工程安全性,提出相应的施工加固措施和加固范围,并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计所采取的加固措施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铁5号线下穿既有铁路的隧道施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北京地铁5号线蒲黄榆站至天坛东门站区间隧道下穿京山铁路的工程实例,介绍在砂、土地层条件下地铁隧道下穿铁路路基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的工程案例。受围岩条件及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地表隆陷、地面建(构)筑物倾倒损坏、地下管线变形破坏、隧道坍塌等多种风险。结合长株潭城际铁路Ⅱ标树木岭隧道暗挖区间下穿高升酒店工程,采用方案比选、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现场实践等方法,确定了隧道下穿施工建筑物的桩基-筏板托换保护方案,并通过现场监测结果论证了所采用技术方案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双线公路隧道下穿铁路隧道不同施工工法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新建隧道下穿既有铁路隧道施工安全性问题,基于有限元摩尔库伦原理对不同施工工法的三维隧道交叉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对比分析CD法、CRD法和双侧壁导坑法的新建公路隧道下穿既有铁路隧道引起的公路隧道施工不同部位稳定性演变和运营铁路隧道沉降变化,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自身隧道开挖,双侧壁导坑法在控制拱顶沉降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水平收敛上CRD法效果最好,其次是双侧壁导坑法。不同工法对既有铁路隧道的沉降影响不同,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公路隧道施工对既有铁路隧道的沉降影响最小,且不建议在交叉隧道处采用CD法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