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汽车工业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汽车产业建立在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的基础之上.随着汽车使用量的增加,报废汽车的数目也与日俱增,报废汽车的堆放造成了严重的土地、空气和水域污染.在环保压力和资源紧缺的形势下.  相似文献   

2.
《汽车情报》2007,(7):29-30
作为汽车流通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汽车报废处理是实现报废汽车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必然途径,在整个汽车市场和汽车使用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完善的汽车报废管理制度不但有利于促进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保护环境、维护交通安全等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目前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每年的报废量也随之增加,因此报废车的处理以及再生利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3.
白木  周洁 《上海汽车》2002,(4):30-33
1 前言 所谓废旧汽车再生利用就是将报废汽车解体后的有用资源回收再利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汽车作为重要的陆路交通工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超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废旧汽车的再生利用问题也就摆在我们面前。,我国汽车作为生活消费品进入家庭已经为期不远,汽车的社会拥有量将会有很大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在环境及能源问题曰益突出的今天,环保、节能成了整个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传统的汽车工业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汽车生产所需的零部件和材料完全依赖于原始资源和能源的输入,汽车生产商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很少考虑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污染,并且汽车报废后的零部件和产品基本上没有回收利用。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汽车工业的必然选择。[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带来能源紧缺、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分析汽车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开展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汽车生产厂商而言,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一方面是"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在汽车行业贯彻实施的结果;另一方面来源于再利用环节中蕴藏的丰厚资源与利润诱导。开展报废汽车回收再利用是汽车企业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6.
汽车工业的再循环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已着手推行汽车再制造工程。汽车报废与回收产业运行组织和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先进水平。在这方面,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和实际行动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汽车报废与回收是实现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境环节,这是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汽车废气对空气的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在汽车密集的城市,汽车排放污染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危害着一些动、植物的生存和生长,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因此,解决汽车的排气污染成为亟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国外,汽车回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方面是由于环保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中的巨大商机。而在国内,由于观念上的差异、立法的滞后、汽车回收的特点及实施的困难性等原因,汽车回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且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比较缺乏。中国目前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已经进入新旧汽车的更替期,如何合理处置报废汽车、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引起了多方的思考。目前国内汽车报废制度还停留在规范报废汽车回收工作,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报废汽车回收技术和管理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可持续发展与报废汽车管理世界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地球资源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除了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外,报废汽车的处理问题也愈显突出。据介绍,目前全世界每年的汽车产量接近6 600万辆,运输使用量(行车公里数)超过150亿,汽车CO2的排放量占人类引  相似文献   

10.
美国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和成熟的回收利用技术在全球报废汽车回收利用行业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一、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自愿性研究机制在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的作用下,美国的报废汽车是不能被随便遗弃的,必须送到专门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企业进行处理。报废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资源,在美国具有较高的残值,能够完全按照市  相似文献   

11.
肖军 《上海汽车》2006,(1):42-44
汽车是一种高档商品,也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它以清晰的外型配以鲜明的色彩,构成统一完美的艺术形象,可以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因此,汽车车身的色彩十分重要。随着汽车工业的现代化,电子及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构成了一幅复杂多变与快节奏的汽车及其色彩的生活风情画,尤其是现代化汽车材料的丰富为汽车色彩的运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2.
古岩  镭射 《上海汽车》2005,(12):1-2
汽车是一种高能耗产品,并同时产生大量污染,直至报废仍很难处理。汽车工业经济增长的模式是大量利用资源制造产品,使用过程和报废时产生大量废弃物,并包括了对大气和地球的污染。这是一种被称之为不断重复的开环模式。如日本每年的汽车,除回收利用之外,还要产生55—75万t的废弃物,以至近年来找不到将其掩埋的场地。  相似文献   

13.
焱华 《汽车与配件》2005,(40):32-33
目前.19本每年的汽车报废数量为500;~辆以上.报废车辆回收再利用的实际总质量达到75%~80%。近些年来报废车辆的回收再利用已经成了一项重要课题一些相关的综合性车辆回收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展开。同时,汽车厂商正在设计和制造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汽车.联同产业台作伙伴和相关运营商一起汽车业界也积极参与主动在全国范围提供帮助,确保对报废车辆的回收有适当的处理。此外.根据2005年1月起实施的《日本汽车回收再利用法》.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减少在由其生产的车辆上使用所谓的”削减物质”(SOCs).这样可以有助于降低以垃圾掩埋法处理最终粉碎性残渣所带来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汽车回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轿车广泛进入家庭是必然趋势,轿车保有量的增大,必然会带来回收方面的问题,报废汽车的回收与再生利用是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1引言据统计,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达2.17亿辆,汽车报废量也在迅速增加,现在大部分报废汽车露天丢弃、堆放,既带来了环境污染、土地占用问题,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如何实现报废车辆的再利用是当前汽车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职教学改革、教学理念的提升,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采用做、学、教一体化模式。利用实训设备来动手操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做让学生掌握技术和技  相似文献   

16.
汽车工业既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高消耗、高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重点行业。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负面影响构成了对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2010年我国汽车销售超过1800万辆,全社会汽车保有量突破9000万辆(含低速汽车)。如果按照每年大约7%的报废量,仅报废汽车的数量就超过630万辆。  相似文献   

17.
杨忠敏 《汽车情报》2004,(24):19-20
一、车辆强制报废回收刻不容缓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机动车辆的拥有量迅速增长,同时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也随之增多。老旧汽车本应及时报废回收,然而大批应该报废回收的超年限车辆仍在“老而不死、废车不废、超期服役”,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浪费了能源。尤其  相似文献   

18.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每年应该有30万辆汽车报废,但目前的统计资料表明,正常回收的报废汽车还不到20万辆,其他的仍在继续使用。这些陈旧不堪、残缺破烂的汽车重新驶上街头,对人们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报废汽车难报废的原因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达到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应按收购废钢铁的价格由物资部门予以回收。然而在具体执行中,由于利益的驱动,致使插手报废汽车的单位和个人  相似文献   

19.
解读《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报废的机动车达100万辆以上。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上升,有资料显示,至2005年底已达到2500万辆。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汽车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老年期”。预计到2010年,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530~4700万辆,届时每年报废的汽车都将在200万辆以上。这些报废汽车的回收和再利用,将是汽车消费市场面临的巨大难题。由于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工作混乱无序,一些拼装车、超期服役车仍在继续行驶,埋下了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  相似文献   

20.
德国怎样处理报废汽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午 《汽车运用》2002,(5):21-21
德国是个汽车王国,每年生产的新车接近500万辆,同时也有近150万辆旧车报废。在德国,通常使用10年以上的车就属于旧车,可以申请报废。申请报废和购买新车一样,需要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注销车辆的登记后,方可把汽车送往指定的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