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世界海运》2017,(3):8-14
2016年全球造船市场形势延续低位运行。年内全球新船价格、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船东订单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和希腊等主要航运大国,船型以大型散货船和大型油船为主。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中日韩三国错位竞争格局,年内韩国和日本造船业在主流船型领域与中国造船业展开激烈竞争。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2017年全球造船市场整体需求仍然不足,主要造船企业寄希望于研发绿色、智能船型吸引或牵引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
张弛 《中国水运》2006,(3):41-41
韩国造船工业协会根据克拉克松的船舶登记数字公布,2005年全球十大造船企业中,韩国占了7家。前五名全部是韩国船厂。2005年全球排第一位的是现代重工,造船1073万修正吨。排第二、三位的是三星重工、大宇造船。2005年全球造船总量是1.42亿修正吨,韩国7家船厂约占造船总量30%。韩国造船业在订单总量、订单余量、船舶建造量方面均实现世界第一,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日本,继续保持造船业全球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船检》2007,(3):74-74
随着中国、越南及印度等新兴造船国家的崛起,韩国及日本这些传统造船大国的地位将受到挑战。据韩国造船协会资料显示,该国全球  相似文献   

4.
《世界海运》2016,(3):1-7
2015年全球造船市场形势较为严峻,新船价格以及全球新船完工量、新船接单量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年内全球船东订单总量较去年有大幅缩减,现有订单中,以油船、集装箱船居多,散货船订单量明显减少。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中日韩三国错位竞争格局,年内韩国和日本造船业在主流船型领域与中国造船业展开激烈竞争。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2016年全球造船市场整体需求仍然不足,主要造船企业寄希望于研发绿色、智能船型吸引或引领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5.
《世界海运》2018,(4):9-16
2017年全球造船市场企稳回升。年内主力船型新船价格开始回升,新船订单量大幅增长。船东订单主要集中在希腊、中国和韩国等主要航运大国,船型以大型散货船和大型油船为主。全球造船市场延续中日韩三国错位竞争格局,韩国市场份额提升明显。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2018年全球造船市场整体需求或将延续回升态势,中日韩三国接单竞争将更加激烈,智能船舶、智能制造等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步伐加快。  相似文献   

6.
近日,一则行业内的报道引起笔者注意。国际权威造船航运调研机构克拉克森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韩国造船行业的订单量为329.8582万载重吨,赶超了中国195.1146万载重吨的记录。同时,韩国造船行业承揽的新船舶数量达90艘,中国则为88艘,并且多为具有高附加价值的造船订单。单从数据上看,中国貌似还没坐热的"世界造船业第一"的宝座又要让贤。2009-2010年间,在全球遭遇经济危机的浪  相似文献   

7.
从全球范围内概述了世界造船市场变化情况,对比介绍了欧美和亚洲造船业的发展趋势及不同特点,在亚洲又重点分析了日本、韩国及中国造船业状况、市场份额、各自优势及面临的挑战,并特别指出了中国造船业的潜力和应采取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谢予 《世界海运》2014,(8):34-38
2014年上半年,全球造船市场发展相对平稳。造船三大指标中新船订单累计同比出现小幅下降,表明当前船东对投资新船仍持相对保守的态度。主要造船国家中,中国上半年新接、完工和手持订单量均稳居全球首位,不断扩大与日本、韩国之间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提高在全球船舶市场中的地位。上半年主要造船国家(地区)的造船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特点,但从整体上看,推进造船业升级和多元化仍是当前全球造船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前,全球造船业的订单,已经历了从欧洲到日本再到韩国的转移,下一个目标,业界一致认为非中国莫属。而事实也正如此,中国造船之势,越来越让韩日两个造船大国如坐针毡。与中国造船高涨的热情相比,钢铁业在船板方面则表现得不温不火,成了造船界抹不去的阴影。中国背负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之名,却无法满足国内造船之需要,令人费解。但是,中国造船业需要钢铁行业的强力支持,因为只有实现了真正自足,甚至还能主导世界船板市场,那么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和第一钢铁大国之誉,才会变得更加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10.
船舶科技动向何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扬帆 《中国船检》2010,(10):36-39,105
后金融危机时代,船舶科技水平在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凸显。日本国土交通省海事局认为,当前国内造船业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通过新技术开发来保持日本企业在中长期的竞争优势。韩国造船工业协会提出了SMART造船复兴计划,其中包含的全球造船标准、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内容均与船舶科技相关。基于此,近两年来,世界造船业在船型研发、生产工艺和管理、相关产业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获得了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世界海运》2019,(3):1-4
2018年全球造船市场新船价格同比明显回升,全年新船订单量、完工量显著下降。中国接单量、持单量保持全球第一,造船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修船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展望全球船舶市场未来发展,航运市场基本面持续向好,全球新船价格缓慢回升,新需求更倾向于高附加值船型,中国对天然气需求增长带动LNG船订单增长。  相似文献   

12.
全球造船业市场的持续红火让中国造船企业家摩拳擦掌按耐不住,奋力超越日本、韩国的态势此起彼伏。造船业重心加速向中国倾斜,2015年成为世界造船翘楚对中国不再是梦想。中国造船业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大展宏图的机会。 通往问鼎世界造船强国的征途虽然一片光明,但也将面临重重挑战,尤以船舶配套业滞后为突出。因此,振兴中国造船业还需经历坎坷艰辛,仍要依赖造船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世界海运》2006,29(2):9
据英国克拉克森日前公布全球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字,中国造船业近年发展迅速,2005年接获船舶订单达700万修正吨,以单一国家计算已成功超越日本,晋身全球第二大造船国。目前全球最大造船国的前四排名顺列为韩国、欧盟、中国和日本。韩国造船厂在2005年接获的船舶订单总计1450万修正吨,远超过名列第二的欧盟所接获的850万修正吨,而中国造船厂亦接获700万修正吨的船舶订单,轻胜日本的620万修正吨。  相似文献   

14.
日韩造船业的危机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与韩国,中国的近邻.1956年,日本仅用了战后的10年时间,便一举超过在第一造船大国宝座上坐了近100年的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  相似文献   

15.
史婧力编译 《中国船检》2011,(3):I0008-I0009
据预测,新造船价格4年内或将恢复到2008年水平。此外,日本或因其高价位而被挤出主流造船业,使得中国和韩国的造船厂更具备价格竞争力。在海洋货币船舶融资伦敦论坛上,Arrow Shipping经理称.4年内VLCC新造船价格或许能回归到每艘1.5亿美元.好望角型每艘1亿美元。当日本退出传统造船领域,大量并购现象将出现。  相似文献   

16.
世界造船业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汝敬 《船艇》2000,(1):8-12
战后,作为传统产业的造船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有: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两次严重造船危机打击下,欧洲许多传统造船国走向衰落,而日本造船业以及随后韩国、中国台湾省和中国大陆造船业迅速发展,使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随着韩国和其它新造船国的兴起,世界  相似文献   

17.
2019年韩国新接订单再次超越中国排名全球第一,2020年将凭借哪些优势再战"江湖"。2019年,在全球船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韩国造船三大指标一增两降,但凭借在高附加值船舶领域的优势,新接订单再度超越中国排名全球第一(以修正总吨计)。财务方面,现代重工实现扭亏为盈,大宇造船盈利大幅降低,三星重工则亏损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8.
1999年日、韩、中三国竞争态势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艇》2000,(2)
据外刊报道,目前全球75%的造船量集中在远东。世界造船市场形成日本、韩国和中国三足鼎力的格局。欧洲因建造油船和散货船的价格无法与远东竞争,所以占世界造船量份额不会很大。今后这一格局也难有所变化。报告预测,到2007年韩国和日本占世界造船量的份额仍有望双双达到35%,中国占15%,欧洲占10%。  相似文献   

19.
据全球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CLARKSON)最新发布数据,2015年第一季度,韩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超越中国和日本,跃居全球第一。作为韩国工业化以后最具指标性意义的产业,这是韩国造船业时隔3年再次抢占世界头把交椅。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造船业新接订单量为562万修正总吨(CGT)、211艘,比去年同期的1619万CGT、832艘大幅减少,显示出全球造船市场的整体不景气。其中,韩国造船业新  相似文献   

20.
崔燕 《中国船检》2012,(7):56-59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11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同比下降55%,新船价格跌落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水平。世界造船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国际规则不断推陈出新,使船舶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市场更加青睐以节能、绿色环保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类船舶。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那么韩国、日本、欧洲等先进造船国家在政策和技术研发领域有哪些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