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磁性液体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湿式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磁性液体的工艺过程,对所制得的系列磁性液体进行了检测和表征.通过详细的实验研究,总结分析了磁性液体制备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探索了一条简便易行的磁流体制备工艺路线,为磁流体的产业化和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航天器中一些部件具有频率低、位移小、加速度小的振动特征,设计了专门的实验台,研究了一种结构简单的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在减振过程中,该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的能量主要通过摩擦和永磁铁吸附磁性液体的弹性变形来耗散.根据能量耗散机理,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磁性液体的种类、体积及永磁铁的形状等因素对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减振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煤油基磁性液体中,柱状磁铁的减振时间随着磁性液体体积的增加而减少;环状磁铁的减振时间随磁性液体体积的增加而减少;在机油基磁性液体中,柱状磁铁的减振时间随着磁性液体体积的增加而增加,环状磁铁的减振时间随着磁性液体体积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煤油基磁性液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FeSO4·7H2O(AR)、Fe2(SO4)3·xH2O (AR)、NH3·H2O(AR)为原料,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Fe3O4粒子;通过选用油酸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超声波分散的方法,制备在重力场和磁场中稳定性良好的磁性液体.探讨了氨水用量、Fe3 和Fe2 摩尔比、温度、油酸体积用量等对磁性液体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Fe3 和Fe2 的摩尔比为2:1,反应温度为50℃,氨水用量为理论用量的2.0~2.5倍,表面活性剂的投加量为0.8mL/100mL磁液.  相似文献   

4.
新型磁性液体密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性液体密封是一种新型的密封方式,具有零泄漏、长寿命、高可靠性等优点,传统的磁性液体密封在真空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为了使磁性液体密封适应高线速度、高压差等工况,本文在总结磁性液体密封国内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新型的磁性液体密封方式:组合式磁性液体密封,密封介质为液体的磁性液体密封,高线速度的磁性液体密封和分瓣式磁性液体密封,以满足航空、航天、军工、石化等行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纳米磁性液体对HCFC141b气体水合物生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考察了磁场作用下纳米磁性液体对低压制冷剂HCFC141b气体水合物生成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适当的磁场条件下特别是旋转磁场作用下,纳米磁性液体显著改善相间的扩散、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使得气体水合物生成性能包括生成温度、生成速率及水合率等得到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嵌入-膨化法合成了核/壳结构碳基多面体.以碳基多面体为固体催化剂制备生物柴油,在90℃时获得了92.5%的生物柴油转化率.碳基多面体表面能的不均匀分布,使其表现出独特的多面体形态.碳基多面体优先暴露了比表面积较大的石墨烯参与生物柴油的转化反应,并将钙/锌复合氧化物镶嵌于石墨烯片层中,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催化性能,获得了...  相似文献   

7.
利用水热法及后续热处理过程在铜合金表面合成纤维状产物原位增强的钴镍基涂层,并研究了纤维状产物的原位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在涂层中钴、镍基纳米颗粒被纤维状产物桥联.在线型分子结构柠檬酸钴和柠檬酸镍络合物“分子模板”的诱导下,钴、镍原子沿线型方向形核、长大,实现了纤维状产物在钴、镍基纳米颗粒之间的原位生长.  相似文献   

8.
采用一步固相法,制备出以富铁空心微珠为基、稀土掺杂纳米铁氧体为壳的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对所制备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磁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核-壳型纳米复合材料,样品的晶粒粒径为30 nm,复合材料两相的交换耦合作用增强,剩磁与矫顽力有所改善,提高了复合材料对重金属阳离子的吸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对Cr3+离子的吸附性能,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该复合材料对含铬重金属的吸附率达到98%以上,有较好的吸附能力,适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低温环境下船体表面易结冰的问题,研制一种用于船舶甲板除冰的纳米SiO2-环氧树脂超疏冰涂层.采用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n-Octyl triethoxysilane,OTS)和全氟葵基三甲氧基硅烷(1H,1H,2H,2H-Perfluorodecyltrimethoxysilane,FAS)三官能度低聚物材料对纳米...  相似文献   

10.
根据液体润湿多孔材料表面机制,建立了液体侵润多孔材料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液体在多孔材料表面达到平衡的速度因子a0,采用去合金化方法制备了不同孔径尺寸的多孔银,通过不同液体在多孔银表面的润湿角对浸润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该润湿动力学模型对研究液体在多孔材料表面的润湿动力学行为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