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翀 《中国水运》2006,(10):30-31
据估计,全球船舶每年携带的压载水约有120亿吨,每天存在于船舶压载水中随船周游世界的生物多达7000种,主要包括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小型脊椎动物和其他物种的卵及幼虫、甚至一些大的鱼类。许多细菌、植物和动物经过数月的航程仍存活于压载水及其沉积物中,当船舶到港口装货时,这些生物随压载水被排放到港口国水域。对这些入侵生物处理不当,易对生态、经济、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全球环保基金组织(GEF)把船舶通过压载水将有害生物引入新环境并对其产生影响列为海洋四大危害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压载水公约的正式实施,促使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快速发展,高级氧化法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综述了用于船舶压载水处理的高级氧化法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各种高级氧化法应用于处理压载水的优缺点,介绍了目前市面上采用高级氧化法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并对比分析,最后对高级氧化法在压载水处理上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王琪 《中国水运》2005,(4):50-51
因船舶排放压载水造成的外米物种对海洋环境的侵害,已被全球环境基金组织确认为危害海洋的四大威胁之一。据悉,每年全球船舶携带的压载水大约有100亿t,压载水中携带的生物有3000~4000种,目前巳确认约有500种外来物种是由船舶压载水传播的。近年来我国沿海频频发作的赤潮及其对水产养殖业造成的破坏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4.
紫外线技术处理船舶压载水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船舶压载水对保证船舶稳性和航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船舶压载水中带有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也随压载水在全球范围内的起转移,污染海洋,危害人类,本文对控制船舶压载水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传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紫外线技术处理船舶压载水的方案,并就其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船舶压载水对生态影响及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舶压载水中外来物种的入侵对全球性的海洋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对海域原有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极大威胁。为保护本国水域环境,许多国家都采取了船舶压载水管理措施,国际海事组织制定了严格的压载水排放标准。本文通过简介几种处理的方法来预防船舶压载水给我国带来的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航行安全,远洋船舶需要装载一定量的压载水来维持船舶必要的吃水;船舶空载时为防止船首遭受砰击和螺旋桨空转也需要装载一定的压载水。当船舶装载货物时,需要将压载水排出以空出吨位。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转运100亿吨压载水,已被确认约有500种微生物经由压载水传播入侵。压载水随意排放可能带来的生物入侵和生态灾难,已经被国际海事组织(IMO)宣布为海洋面临的“四大危害”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船检》2011,(2):23-23
我国自行研制设计生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青岛双瑞BalClor^TMBWMS(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于2011年1月28日获得中国船级社的型式认可证书,标志着该装置正式获准安装远洋船舶,这是目前世界第十个、我国唯一获准装船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同时,这也是全球首个获得中国船级社(CCS)型式认可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  相似文献   

8.
张向辉 《中国船检》2012,(9):I0008-I0008
在向IMO递交的提案中,ICS希望在压载水管理公约生效时.可以按照顺序法在现役船舶上安装压载水处理系统.允许所有现役船舶在进入下一个坞检期内安装系统。同时,希望接近第四轮特殊检验的老龄船舶,可以豁免于公约。压载水管理公约有望于未来两年内生效.一旦公约生效,所有现役船舶将需安装被批准的系统。但船东并不情愿花费100万~500万美元投资在最近三年才引进的系统,  相似文献   

9.
单一方法处理船舶压载水行不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舶压载水引起的危害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已有多种方法处理船舶压载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方法能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目前多种压载水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认为单一的压载水处理方案满足不了IMO关于压载水处理要求,综合法处理船舶压载水是一种比较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跃泓 《航海》2014,(4):68-71
200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旨在防止船舶压载水排放引起的外来物种入侵,病原体传播导致的环境、人类健康、财产及资源方面损害。公约规定,从2009年起新造船舶必须安装压载水处理设备。到2017年所有远洋船舶均须安装压载水处理设备。船舶管理人员必须熟练地操作和管理好压载水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11.
无压载水船舶设计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斌 《中国船检》2011,(2):46-48,104
据报道,每年全球船舶携带的压载水超过120亿吨,平均每立方米压载水有浮游动植物1.1亿个,已被确认约有500种生物物种是由船舶压载水传播入侵。因此,船舶压载水特别是远洋船舶压载水的随意排放,已被全球环保基金组织(GEF)列为海洋面临的"四大危害"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防止船舶通过压载水转移外来生物和病原体,IMO制定《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国际公约》及相关导则。根据该公约和导则的相关要求及目前船用压载水管理系统研发、批准和型式认可现状,对公约及相关导则实施中船舶将面临的公约D2标准适用日期、压载水管理系统选型以及船舶履约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压载水系统能过保证船舶在航行过程中船体稳定,是邮轮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压载水系统结构复杂,系统可靠性难以分析。为了分析压载水系统的可靠性变化,考虑系统在连续时间下的状态变化,基于连续贝叶斯网络,建立了一种新的船舶压载水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首先基于压载水系统的故障机理,提出动态故障树模型。然后利用单位阶跃函数和冲激函数,将动态故障树模型转化为连续时间的贝叶斯网络,对系统可靠性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算例对船舶压载水系统进行仿真,得到船舶压载水系统的可靠性以及剩余寿命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相似文献   

14.
介绍船舶压载水沉积物的形成原因、危害,列举国内外关于压载水沉积物的处置要求,分析目前国内船舶修理过程中压载水沉积物处置情况,提出海事主管机关在船舶压载水沉积物处置过程中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船舶压载水公约》于2016年9月8日达到生效条件,但目前仍未全面实施。本文在研究《船舶压载水公约》立法的基础上,从船舶检验发证、港口国检查取样分析方法、压载水管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区域规则与全球公约不一致性等四个方面,对《船舶压载水公约》全面实施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当前船舶航行中使用的压载水引起了海洋生物的迁移,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了降低船舶压载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本文基于生物相似性对船舶压载水引入的生物进行统计,并依据港口和船舶的风险因子建立压载水风险评估模型。依据该模型,本文设计了船舶压载水监控系统,并使用电催化/紫外线方法对压载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将压载水的风险系数降低90%。  相似文献   

17.
谈压载水公约实施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波 《中国海事》2014,(3):32-34
文中介绍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实施后,压载水处理的几种常用办法,并就不同国家的压载水处理方法和要求进行了说明,最后提出了压载水公约实施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行研制设计生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青岛双瑞BalClor BWMS(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于2011年1月28日获得中国船级社的型式认可证书,标志该装置正式获准安装远洋船舶,这是目前世界第十个、我国唯一获准装船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同时,这也是全球首个获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可的船舶压载水处理...  相似文献   

19.
张建国 《世界海运》2013,36(1):44-45
<正>一、概述(1)压载水管理计划通常是由船级社批准的适用于某一特定船舶的关于更换压载水的程序的指导性文件。(2)在执行压载水管理计划的过程中,通常习惯做法是:船舶大副负责压载水的检查工作和监督排注或更换压载水的过程,保持及填写《压载水报告表》;水手长或木匠执行压载水相关工作及测量水位;机舱值班人员负责泵操作及系统维护检查。(3)除了要按港口国要求进行压载水更换、报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国际海事组织关于压载水只有经过处理达到相关标准才能排放的规定,本文介绍一种满足国际海事组织的《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管理与控制公约》G8准则要求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管理系统的组成及原理。设计一套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控制系统,将Labview和PLC的数据通信技术应用到船舶压载水处理控制系统当中。开展船舶压载水系统控制理论的分析,建立Labview和PLC之间的数据通信关系,给出基于Lavview和PLC的船舶压载水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详细介绍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组成和实现方法,并对其与现有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嵌入性应用进行分析。压载水处理效果经岸基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软件交互界面,编程简单,控制效果良好,处理效果达到相关标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