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郁淑聪  孟健  郝斌 《汽车工程》2022,44(1):36-43
本文旨在针对汽车驾驶智能座舱交互体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智能座舱测试评价方法.基于用车情景细分座舱功能点,根据功能点将主观指标、车辆指标、眼动指标等多维度指标体系相结合,搭建了基于主客观测评方式相结合的座舱交互体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逐级指标权重进行确定,最终确立基于驾驶员的智能座舱人机工效测评模型.通过座舱...  相似文献   

2.
自主泊车系统是智能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缺少系统性测试评价方法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提出了基于ALFUS(Autonomy Levels for Unmanned System)框架思想的测试用例构建体系,结合对由泊车事故数据、实际泊车场景数据构成的实际数据以及包含传感器工作原理和泊车过程的自主泊车系统工作原理的分析,生成了自主泊车系统测试环境元素集合、测试任务元素集合、两级测试时空顺序,并通过对三者进行整合得到了自主泊车系统测试用例集;其次,提出了以环境类型、任务类型进行划分的自主泊车系统三级四类分级测试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了基于自主泊车系统测试用例集的测试评价方法;然后,利用乔哈里视窗理论建立了自主泊车系统测试评价结果分析矩阵,实现了从智能汽车自主泊车系统性能局限、测试方法局限两方面对测试评价结果的分析;最后,考虑现有自主泊车系统技术条件,选用不同型号的具备自主泊车系统的智能汽车进行实车试验,对上述测试方法进行了实践,并分析获得了自主泊车系统功能及性能方面的改进意见。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智能汽车自主泊车系统测试方法不仅可对测试对象的性能提出改进建议,也能验证测试方法本身的完善性,并证明了该测试方法对于现阶段自主泊车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变道切入场景下的ADAS系统测试评价需求,提出一种考虑场景风险系数的变道切入场景生成方法和客观综合评价模型。通过采集自然驾驶数据,采用阈值法自动提取变道切入功能场景并深入分析变道切入行为特征。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与皮尔逊相关性检验法共同分析场景风险系数与场景要素的相关性来确定关键场景要素。结合Kmeans算法对离散逻辑场景参数进行聚类,从而得到5个典型测试场景。基于场景风险系数,采用AHP与CRITIC法构建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ADAS系统进行客观评价。借助VTD仿真软件构建变道切入虚拟测试场景库,进行仿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相关性分析使场景要素维度降低了60%,生成的测试场景可以有效验证ADAS系统的综合性能,综合评价模型可对ADAS系统表现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为智能驾驶系统开发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4.
TCU换挡策略对汽车驾驶性影响多通过主观评价来测试验证和标定,针对软件在环、硬件在环等仿真方法不能实现对TCU换挡策略的主观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驾驶模拟器驱动的TCU换挡策略驾驶性评价方法。本文中首先搭建了驾驶模拟器驱动AutoBox嵌入的人-车-环境闭环TCU换挡策略评价平台,建立能识别驾驶意图和道路环境的TCU换挡策略模型,总结出了TCU换挡策略相关的驾驶性主客观评价表。然后利用搭建的平台对建立的TCU换挡策略进行了驾驶性主客观评价,获得了主观评分结果和客观评价指标。通过分析评价,验证了驾驶模拟器驱动的TCU换挡策略评价平台的可行性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的平台和方法可用于TCU换挡策略驾驶性快速主客观评价,有效减少实车测试评价工作量,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5.
姚朝华  张伟 《北京汽车》2022,(1):9-11,36,46
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研发的快速发展与迭代,需要不断研究更高效的测试评价方法.按照驾驶汽车闭环控制系统中人、车、路三者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智能驾驶测试评价方法总体上分为仿真测试、驾驶模拟器测试、受控场地测试、实车测试4类.阐述现有的测评方法,并基于现状,提出测试与评价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为辅助驾驶员实现对车辆快速、准确的泊车操作,阐述了一种基于语音提示的辅助泊车系统控制器的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将该辅助泊车控制器安装在一辆B级轿车上进行了实车试验,分别采用4个参数指标对泊车效果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3名驾驶员在辅助泊车系统帮助下均成功完成了泊车操作,验证了所设计的辅助泊车控制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首先,介绍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测试标准及评价方法现状,其无法满足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研发的不同阶段的特殊测试评价需求。然后,依据研发阶段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测试评价关注要素,提出1种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测试评价模型。包含1种测试评价方法,测试评价的各功能和评价要素权重的设定,以及整个系统测试评价模型的搭建。最后,将此模型采用到1款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开发阶段的测试评价过程,依据其开发阶段的测试目的,引入目标识别、规控设计和执行机构作为评价要素并给予不同的权重,验证测试评价模型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采用该测试评价模型,依据项目特点,定制化的设计测试评价功能及评价要素,能很好的从系统整体和局部(各评价要素)展现其开发的成熟程度,为后续工程师对系统进行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驾驶人是"人-车-路"闭环系统中的核心。近年来,研发人性化、个性化的汽车驾驶辅助系统逐渐成为行业热点。为了更加透彻地理解弯道驾驶行为特性,为弯道驾驶辅助系统提供功效评估与优化,提出了一种考虑肌电信号的驾驶人弯道行驶过程操纵行为分析方法。招募12名驾驶人在试验场标准路面上进行实车试验,其中包含6名专业试车师与6名普通驾驶人,要求驾驶人分别以30,40,50 km·h-1的不同初速度驶入U形弯道并自由驾驶。试验过程中记录驾驶人颈部肌电信号数据和车辆运动状态数据,分析转弯行驶车辆侧向运动对不同驾驶能力的驾驶人生理体验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驾驶人在不同入弯速度条件下颈部肌电信号与侧向加速度的关联差异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专业驾驶人和普通驾驶人颈部肌电特征值存在显著差异,专业驾驶人颈部肌电信号特征与车辆侧向加速度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随着驾驶任务难度的增加,驾驶能力好的驾驶人能够较好地适应任务的变化,在进行纵侧向耦合操纵时能够较好地协调身体生理反应与车辆侧向运动保持较好的关联特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索并完善驾驶体验评价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可为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功能设计与智能汽车行驶性能的用户体验测评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针对智能驾驶汽车性能的测试与评价,不仅涉及智能驾驶系统对路侧单元、道路及交通标识、动态交通参与者等行驶环境的感知能力和控制的智能化水平,还需要全面评价智能驾驶系统对乘员乘坐感受的影响。文章针对智能驾驶汽车驾乘舒适性测评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调研,分别从智能驾驶汽车驾乘舒适性测评方法、改善途径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探讨,为智能驾驶汽车驾乘性能的开发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0.
自动泊车系统可以辅助或代替驾驶员完成泊车操作,是目前智能汽车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全自动泊车系统的发展应用现状,并基于消费者对自动泊车系统的认知,初步探讨了全自动泊车系统的评价指标,为泊车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电动汽车滑行制动能量回收过程的驾驶性是车辆纵向动力学瞬态品质的定性描述,为定量评价能量回收制动的驾驶性,对滑行制动过程中的减速特性进行分析,提取了最大减速度、减速滑行距离、最大减速度变化率、减速度变化率稳态占比4个客观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主观评价与客观参数的一致性。基于客观评价指标,利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主观评价预测模型。通过7台新能源车型共计18种能量回收模式下的综合评价,验证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表明,基于主客观综合分析建立的评价体系能把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有机结合,实现驾驶性的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12.
汽车座舱内的人机交互智能系统一定程度决定了用户的智能体验,对人机交互进行测试研究,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机交互测试评价方法,可以指导人机交互的设计开发,实现人机交互的迭代和优化。汽车座舱内功能日益增加,给用户带来更丰富的体验,然而功能相同,人机交互不同,给用户带来的驾驶体验却大相径庭。基于典型使用场景,从客观角度,分析不同车型相同场景下车机系统的响应、驾驶员眼部活动和驾驶员手部活动的差异,进一步量化评价参数,形成评价指标,同时根据五感和五觉,设计主观评价表对人机交互进行测评。测评结果表明,该方法具备可操作性和合理性,能从客观和主观角度全面评估人机交互的优劣。  相似文献   

13.
汽车操纵性评价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又群  郭孔辉 《汽车工程》2001,23(1):1-4,52
本文研究了驾驶员-汽车闭环系统操纵性的各个单项指标。增加了某些单项评价指标,验证了在汽车设计中仅有几个单项指标就可确定出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的结论;对汽车的开环操纵性单项评价指标也做了补充;并对汽车的开环操纵性综合评价指标的驾驶员-汽车闭环系统操纵性综合评价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4.
Handling qualities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actual driver characteristi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s an objective handling qualities evaluation method using driver-in-the-loop analysis. The driving simulator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for various driving conditions, drivers and vehicle dynamics.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iver model and the closed-loop system were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e driving strategies clearly,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closed-loop analysis. Using the identified driver model and its strategies, a cost function of the handling qualities was constructed. The cost function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handling qualities analytically from the vehicle dynamics.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validat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handling qualities evaluation rated by the driver's comments.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s an objective handling qualities evaluation method using driver-in-the-loop analysis. The driving simulator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for various driving conditions, drivers and vehicle dynamics.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iver model and the closed-loop system were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e driving strategies clearly,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closed-loop analysis. Using the identified driver model and its strategies, a cost function of the handling qualities was constructed. The cost function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handling qualities analytically from the vehicle dynamics.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validat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handling qualities evaluation rated by the driver's comments.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邻车切入工况下的行车安全,基于驾驶模拟实验平台,研究了驾驶人对前撞预警系统的依赖特性评价方法以改进预警系统的设计。以预警时机(即碰时间TTC)为研究变量,采集了12名驾驶人的实验数据,以制动依赖指数、次任务评分为2项客观指标,以危险度评分、信任度评分为2项主观指标,建立了评价体系模型,实现了对驾驶人系统依赖程度的量化评价。设计了L9(34)正交实验,建立了依赖特性评价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预警时机(TTC)对依赖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过晚的预警时机(TTC=2.4 s)降低系统的有效性;过早的预警时机(TTC=1.2 s)易导致驾驶人对系统过度依赖。因而,适度推迟预警时机(TTC=1.8 s)可以抑制依赖性的产生,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智慧停车基本概念和国内外智慧停车发展现状及案例,重点以上海市奉贤区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建设为例,探讨了智慧停车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及系统模块功能,总结了智慧停车平台的主要创新点及建设营运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探讨内容可为我国城市级智慧停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学习和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理论预测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宗长富  郭孔辉  李铂 《汽车工程》2001,23(1):5-8,12
本文建立了人-车-路闭环系统模型。计算了双移线及蛇行道路输入时14种车辆方案的理论综合评价指标。根据驾驶员的主观评价对其进行相关检验。利用本文提出的理论预测评价模型和综合评价指标。可对汽车结构设计参数和控制参数进行优化,改善汽车的操纵性能,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电动助力转向中间位置转向感觉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转向感觉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转向盘中间位置的转向主观感受是汽车转向感觉研究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驾驶员对稳定性、安全性和行驶的判断,研究通过整车中间位置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验,介绍了试验及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客观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分别研究了中间位置转向灵敏程度,转向手力特性,以及中间位置行驶时的汽车响应特性等三方面的客观评价指标.应用这些指标参数,可以系统全面的评定EPS中间位置转向感觉,指导EPS与整车的匹配开发,以获得更适宜的中间位置转向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