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再论隧道超欠挖的分析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隧道超欠挖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价了超欠挖的计算方法,指出了超欠挖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同时介绍了超欠挖的各种检测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类来阐述,以此作为隧道施工监控和验收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确保崇爱高速公路观音山隧道施工安全,文章基于Plaxis 3D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比不同超欠挖位置、深度、角度的八种超欠挖工况,模拟研究了观音山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围岩超欠挖及其对支护结构和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探究了超欠挖状态下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及结构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拱顶位置的超欠挖对隧道沉降最小值的影响较大,在拱脚处超欠挖对隧道沉降最大值的影响较大;围岩超欠挖对拱顶部位欠挖的影响大于超挖,而在拱脚处超挖的影响要大于欠挖;拱脚处的围岩超欠挖影响大于拱顶。总的来说,隧道超欠挖会对围岩稳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深度与范围可控的前提下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以交通运输部百年平安品质工程示范项目湖南芷江至贵州铜仁(湘黔界)高速公路寨子界超小净距隧道开挖工法的优化为例,总结了浅埋、偏压、超小净距隧道开挖工法的一些经验,对今后相同或相似地质条件的超小净距隧道的开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目前国内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拱北隧道,从设计的角度介绍了一种饱和富水软土地层超浅埋大断面双层叠合六车道隧道下穿敏感建筑的新方法——管幕-支护结构组合体系浅埋暗挖法。该法将作为超前支护的管幕与作为支护结构的初期支护进行合理组合连接,形成大刚度的环向及纵向整体受力体系,可有效控制隧道开挖过程及运营阶段的地表变形,大幅度降低施工风险。该法通过对管幕间的土体进行冻结的方式形成隔水帷幕,避免了由于地下水流失导致的地面变形及隧道暗挖施工期间产生涌水、突泥现象,隧道能够在水密性的地下空间进行施工。该法运用了顶管、冷冻两种在隧道建设领域运用较少的新工艺,经过与支护结构的合理组合,成功地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超浅埋大断面隧道下穿敏感建筑遇到的技术难题,拓展了隧道建设新思路,建立了隧道建设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盾构隧道施工在推进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周围土层产生扰动,从而在土体中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导致后期固结沉降。文章基于修正剑桥模型,采用应力路径法,对盾构掘进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大小、扰动范围以及分布规律等进行了计算分析,从而得出了盾构施工引起的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峰值;同时,通过考虑开挖面土舱压力、隧道中心处土体的静止土压力及土体粘聚力等因素的影响,确定了盾构施工引起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范围;在不考虑纵向渗流的前提下,根据达西定律原理推导得出了隧道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规律。结合算例分析表明:采用应力路径法得到的隧道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峰值与隧道的埋深呈线性关系;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盾构施工对土体的扰动范围及超孔隙水压力的峰值都在不断增加;但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趋势随隧道埋深的增加逐渐变缓,当H/D=1.5时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趋势近似为线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襄阳汉江沉管隧道的工程设计实践,针对该隧道强冲刷、强透水地层深厚、防洪要求高等特点,对隧道平纵布置、管节及接头止水结构、干坞选型及结构、沉管基础及回填、沉管最终接头及对接端止水结构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内河沉管隧道采用长距离双轴线干坞布置方式,通过格形地下连续墙、超深落底式帷幕、地下连续墙预应力锚索垂直支护...  相似文献   

7.
针对隧道超欠挖控制的关键因素检测及爆破后效果评价需求,研制了炮眼钻孔检测杆,开发了隧道超欠挖检测手机APP和B/S版隧道超欠挖检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手机APP连接钻孔检测杆及全站仪,对炮眼钻孔三维角度信息、位置信息及爆破后隧道断面进行检测、计算及传输,实现了隧道爆破过程检测及爆破断面效果评价,为后续动态调整爆破参数及超欠挖控制研究提供有效辅助。  相似文献   

8.
双侧壁导坑法因其具有控制地表沉降等优势,在超大跨度浅埋隧道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该工法中的临时支撑拆除方案与隧道施工工期、安全密切相关,但现有研究成果缺乏对其系统性的研究.为此,本文以超大跨度浅埋隧道为工程实例,开展临时支撑拆除时机、顺序、方法和安全措施等的相关研究工作,系统性阐述了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临时支撑拆除的时机、顺序、方法及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依托某城市地下互通式隧道工程中一处超小净距隧道工程,对超小净距隧道的三种结构形式进行比选,研究确定了无中隔墙的超小净距隧道结构方案,采用锚杆注浆加固中夹岩柱并加强一次衬砌和微震预裂爆破技术的分步挖掘施工方案;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超小净距隧道支护施工过程,得到其各个施工步序下围岩及支护结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其稳定性,优化并验证设计参数,有效指导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0.
板桃隧道洞口段两超小净距隧道的施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文章主要介绍了新建渝怀铁路板桃隧道洞口段两超小净距隧道的施工概况以及施工中采用的注浆水平导管预加固和低振动控制爆破技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介绍在软岩、浅埋条件下修建超小净距三洞并行地铁区间隧道的施工技术,内容包括施工方案的比选、施工方法、技术措施、微震动控制爆破和监控量测等.  相似文献   

12.
根据调查,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排水引发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主要包括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人居饮水困难、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和地面塌陷等.利用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对该隧道排水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进行评价,其结果以Ⅳ级为主,综合反映出该隧道排水产生的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较强,与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上述评价工作不仅可为该隧道防排水管理提供参考,也可为类似隧道工程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超浅埋盾构法隧道施工方案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某水库流域污水通道盾构法隧道施工方案为工程背景,运用MARC大型三维有限元分析系统,对该超浅埋盾构法施工方案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盾构衬砌和锚杆的受力及变形,并计算出了盾构衬砌的纵向接缝张开量及锚杆轴力.  相似文献   

14.
隧道施工造成的超欠挖会改变围岩的应力状态,甚至影响围岩的稳定性。文章依据隧道超欠挖断面轮廓和喷射混凝土层覆盖厚度,将超欠挖下的围岩边界分为三类,即平行覆盖、底部覆盖和完全覆盖;基于弹性厚壁圆筒理论,推导了等效厚壁圆筒层的刚度和最大支护压力等参数;再依据锚喷支护并联体系,建立了隧道超欠挖下锚喷支护复合结构的刚度和最大支护力的计算公式。并以莲花山2号隧道为工程实例,利用收敛-约束原理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隧道超欠挖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更符合实际,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大坪山超小净距隧道群的设计难点-洞口、中央岩加固、施工工序、爆破和监控量测,本文在充分研究国内外超一J、净距公路隧道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本隧道的特点,提出该隧道工程的设计方案,选择了合适的施工方法,对于今后同类隧道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浅埋超小间距隧道盾构施工,文章以特拉维夫红线轻轨工程西标段双线盾构施工为工程背景,从隧道加固施工、盾构掘进控制、监测控制与应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加固施工在小间距盾构隧道施工中至关重要,可有效降低隧道施工风险;对未加固的小间距盾构隧道施工,应保持土压平稳,加强土压精细化控制;严格控制出渣量,做好渣土改良,控制土体损失率低于0.3%;在盾壳外部注入膨润土或克泥效,可有效地减少邻近隧道的位移量;应结合实时监测数据,控制回填注浆量及注浆质量;隧道施工过程应加强对邻近既有建筑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四车道大断面超小净距的浅埋隧道开挖理论,以钦州市北部湾大道至中马钦州产业园道路工程B隧道为工程依托,对隧道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地表沉降观测,研究了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中各施工步骤对地表沉降变形的影响规律及超小净距的邻近隧道开挖对已开挖隧道地表沉降的影响情况,并结合各测点的实测数据与太沙基地下洞室围岩压力理论,分析得到大跨度浅埋隧道开挖岩体的扰动范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上海软土超深基坑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超深基坑地下连续墙后地表沉降特性,可为进一步研究上海地区软土超深基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超浅埋暗挖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以广州地铁林和村段暗挖区间工程为例,通过采用结构内力的监测手段,获得了超浅埋暗挖隧道的围岩径向压力及结构内力的分布规律,并进行了围岩压力、结构内力的稳定性分析.对类似的工程设计、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超深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法作为一项新的土体加固工艺技术,与其它施工方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占地面积小、施工噪音低、震动小、加固深度可达60m、对周围地下结构和地基的挤压作用小等特点。本文介绍和分析了超深水泥搅拌桩的施工难点、质量控制措施、关键施工技术,以及在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