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结合厦榕高速巫邦隧道的工程概况和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方案,介绍了隧道监控量测的内容与方法,并在现场监控量测的基础上,采用回归方法对围岩变形情况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拱项下沉值为周边位移的2倍,围岩初期支护周边位移和拱顶下沉在开挖45d后保持稳定。该结论可用来有效地指导隧道施工。  相似文献   

2.
谯生有 《现代隧道技术》2004,41(Z3):272-275
通过分析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特点以及传统量测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应用全站仪进行隧道支护变形量测的新方法,并进行了精度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在某隧道变形量测中的实际应用,表明利用全站仪进行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的变形量测可以克服施工干扰,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3.
隧道开挖过程中,混凝土支护结构的内力分布表现出特有的动态变化特征,对施工环境下隧道支护结构的内力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薄弱部位进行预判是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将隧道弧段和边墙段初期支护分别视为弹性地基曲梁和直梁,基于初参数法和围岩压力量测,从理论上推导了马蹄形断面隧道初期支护内力计算的反演表达式;结合某隧道围岩压力的实测数据,反演了初期支护的内力分布。初期支护内力实测数据和反演分析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所提出的马蹄形隧道初期支护内力的理论反分析方法切实可行,可为隧道初期支护设计和施工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中规定Ⅲ级围岩三车道隧道需设置厚45 cm仰拱混凝土,而《JTG-T D70-2010公路隧道设计细则》中则规定可以取消仰拱。鉴于此,文章依托省界隧道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对Ⅲ_1级围岩情况下平底和仰拱两种支护结构形式进行了模拟对比分析,结合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表明:Ⅲ_1级围岩三车道平底隧道和仰拱隧道整体的竖向位移、竖向应力及塑性区体积均相差在5%以内,Ⅲ_1级围岩三车道隧道可以采用平底结构形式代替仰拱,平底结构支护形式可以满足工程结构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苏家湾隧道发生的初期支护变形侵限的病害,通过对隧道洞身地质条件的分析,并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及二次衬砌进行了验算,确定出控制隧道初期支护变形的支护参数;并提出施工前加强对隧道中线顶部地表的地形地貌调查,完善排水系统、隧道内加强支护系统、适当加大预留变形量,并加强监控量测等施工工艺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南广高铁泥质软岩北岭山隧道出口端穿越F_(10)富水断层带,发生严重初期支护变形侵限,现场采取一系列处治措施但未有成效。针对此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初期支护变形侵限演化全过程及隧道宏观表征,随后从不良地质、地下水与泥岩耦合循环作用、隧道结构、原设计与施工方案四个方面对初期支护侵限原因展开分析,并结合灾变期监控量测实测数据,对穿越富水断层隧道初期支护侵限机理展开进一步挖掘,最后在掌握初期支护侵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北岭山隧道穿越富水断层初期支护侵限"洞内+洞外"综合处治方案,并基于数值模拟对处治方案的关键——换拱环节进行计算,获取最优换拱参数。采用此处治方案后,隧道出口端成功穿越富水断层带,该研究思路及处治对策能够为隧道穿越富水断层带初期支护变形侵限提供理论及现场实际借鉴。  相似文献   

7.
监控量测是隧道新奥法施工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监视围岩和支护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及判断设计、施工是否正确合理的主要依据。文章以重庆市大坪地铁车站为例,介绍了下穿地下通道段隧道的施工技术及监控量测方法,并通过对隧道拱顶下沉及周边收敛位移量测和钢格栅拱架应力量测结果的分析,验证了该隧道围岩支护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合水平山隧道工程实例,介绍了当浅埋段初期支护超出允许变形量、侵入二衬施工范围时,对初期支护进行更换的施工工艺,并阐述了浅埋段隧道更换初期支护的监控量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50省道龙丽公路沐尘隧道新奥法施工中应用现代量测技术对围岩、支护衬砌进行监控取得实质性成果.重点阐述量测的实测过程、量测数据分析、信息反馈,得出围岩的位移变化规律,从而正确指导施工.同时提出量测监控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0.
乔庄隧道穿越软弱围岩施工力学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宓荣三 《现代隧道技术》2011,48(4):87-91,104
文章以济邵高速公路乔庄隧道为例,应用有限元程序对软弱围岩段隧道实体建模,采用二维弹塑性地层-结构模型模拟隧道施工全过程,得到了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等支护构件的受力和围岩位移收敛状况;同时,通过比较表明,拱顶下沉和拱腰水平收敛以及支护受力现场实测值与理论计算数据两者变化规律基本吻合。由此说明,采用现场动态监控量测与有限元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可为隧道衬砌设计和安全施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喷锚支护技术自运用于重庆轨道交通暗挖隧道施工以来,系统锚杆的支护作用一直是业界争论的问题之一。通过对重庆轨道交通某地下暗挖车站初期支护的计算,将计算结果与量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优化了重庆地区地下暗挖隧道的支护参数。  相似文献   

12.
乌鞘岭隧道F7断层长达817m,埋深340~600m,在施工中初期支护发生了连续大变形并被破坏,先后多次调整施工方案并加强了施工量测和结构压力、应力监测.文章介绍了该隧道监控量测的方法和结果,分析了F7断层活动特性和对施工的影响以及隧道围岩、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等变形特征,并针对大地应力及活动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牟锐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3):104-108
在采用管棚支护的隧道施工中地表沉降主要由管棚施工地表沉降和隧道开挖地表沉降组成。文章结合厦门高崎下穿公路隧道的工程实际,运用现场量测和理论分析的手段,对大管棚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研究;现场监测数据也证明,通过公式计算能有效地预测大管棚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其计算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公路隧道施工安全性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监控量测工作作为隧道安全施工的一种重要保障,在隧道施工中进行应用已非常重要。本文以玉曲线红土山隧道监控量测为例,通过对红土山隧道断层破碎带区域内的三个拱顶下沉量测断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其结果在避免隧道拱顶坍塌、调整围岩支护参数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隧道施工中需要加强监控量测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大相岭隧道FW4断层破碎带施工实例,介绍了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跟踪量测分析了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应力、位移状况。实践证明,该技术能有效判定隧道围岩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指导隧道动态施工。  相似文献   

16.
罗汉山隧道设计为双向八车道连拱隧道,为目前国内最大跨度公路连拱隧道.文章对超大断面连拱隧道设计的技术标准、净空断面选取、结构支护参数拟定、中墙设计、施工工法选择、施工辅助措施以及监控量测等进行总结介绍,并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支护结构的强度及围岩的稳定性进行了模拟分析,为今后相关类似超大断面公路隧道的工程设计与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7.
围岩变形稳定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影响围岩变形稳定因素众多,围岩变形稳定功能函数一般为隐式或为高度非线性,而采用向量投影响应面法可使计算简化且精度可得到保证。为了应用可靠度理论判定围岩变形稳定性,文章以Mohr-Coulomb强度理论作为围岩屈服条件求得的圆形隧道围岩位移解析解作为围岩位移函数,将圆形隧道毛洞围岩表面刚好达到剪切塑性极限时的洞顶沉降位移作为围岩变形的极限位移,建立了圆形隧道围岩变形稳定功能函数。利用向量投影取样法,通过响应面函数的梯度投影确定取样点,求解响应面函数,再用一次二阶矩法计算了某圆形隧道的围岩变形稳定可靠指标,并和蒙特卡洛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根据可靠指标对该隧道围岩变形稳定性进行了评定。  相似文献   

18.
现有的极限位移及其管理基准主要是针对普速铁路隧道断面在支护封闭后的工况,大多没有考虑隧道施工的阶段性。文章以现有V级围岩高速铁路隧道采用三台阶法施工为例,采用FLAC3D软件模拟不同施工阶段拱顶位移,通过尖点突变理论得到不同施工阶段的拱顶极限位移。结果表明,V级围岩隧道采用三台阶法施工时,上台阶开挖对隧道最终拱顶极限位移贡献率最大,中台阶次之,下台阶及仰拱段开挖几乎无影响;在50~300 m计算埋深条件下,V级围岩隧道同一施工阶段的拱顶极限位移与埋深都呈线性关系。同时采用灰关联分析了不同围岩参数对极限位移的敏感性,得到对拱顶极限位移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围岩密度ρ、弹性模量E、粘聚力c、泊松比μ、内摩擦角φ。  相似文献   

19.
在施工环境下对多心圆拱隧道支护结构的内力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文章采用弹性地基曲梁理论,基于初参数法和现场围岩量测压力,从理论上推导了多心圆拱隧道支护结构内力计算的反演表达式,并结合集呼高速旗下营隧道某断面围岩压力的实测数据,反演了隧道衬砌结构的内力分布情况,对衬砌结构的薄弱部位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隧道BG弧段衬砌结构弯矩和剪力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该部位的现场监测工作;隧道拱顶部位混凝土可能出现弯拉造成的开裂现象,应注意加强观测。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地质构造、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分析了造成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初期支护严重变形的原因,用渐近线和双曲正切函数推导测点最终位移量和各阶段位移速率,研究变形隧道的开挖及支护对策,并探讨了提前施作二次衬砌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