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桑 《汽车与配件》2001,(Z1):12-13
三、如何去国际舞台去选秀 不可否认,我国目前出口的汽车零部件,大部分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仿制品或改进型产品,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技术开发投入较少,部分产品具备一定的低价竞争条件.  相似文献   

2.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能够支撑起我国汽车生产配套的规模和满足我国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80%以上零部件本地化的配套要求。由我国生产的汽车产品,配套所需的零部件多数都可以在中国制造,我国正在成为国际汽车制造商重要的采购基地和跨国集团核心产品的研发基地,是世界汽车零部件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实验基地: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逐年增加,零部件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出口逐年上升,传统产品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零部件国际市场开发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已有一定基础,零部件先于整车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市场格局上始终采取全方位、多元化和重点市场、重点产品、重点突破的战略方针,目前已出口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商品增多.出口企业已形成了国有外贸、外商和国有生产企业“三位一体“的体系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合理.我国汽车零部件国际市场的开发,应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集中战略.  相似文献   

4.
《中华汽摩配》2004,(11):24-26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已有一定基础,零部件先于整车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市场格局上始终采取全方位、多元化和重点市场、重点产品、重点突破的战略方针,目前已出口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中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商品增多。出口企业已形成了国有外贸、外商和国有生产企业“三位一体”的体系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日趋合理。我国汽车零部件国际市场的开发,应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集中战略: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经济形势,对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贸易,确实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非核心汽车零部件,譬如汽车用品、附加值小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出口,影响很大.但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趋势总体来说还是增长的,只是出口速度会放缓,低于此前的预期.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行业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可以从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质量水平、对引进轿车的配套能力以及汽车零部件出口业务的大幅增加等方面得以充分体现。目前,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出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和经营全球化等新特点。与发达国家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进行横向比较,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无论在发展模式、产品数量、产品科技含量、研发能力、生产供货方式,还是在整车厂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关系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中华汽摩配》2004,(11):61-63
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可以从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质量水平、对引进轿车的配套能力以及汽车零部件出口业务的大幅增加等方面得以充分体现。目前,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出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和经营全球化等新特点。与发达国家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进行横向比较,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无论在发展模式、产品数量、产品科技含量、研发能力、生产供货方式,还是在整车厂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配套关系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信息·动态     
汽车零部件商机无限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商机,但受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这一领域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汽车总产量超过550万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18.67%,其中汽车零部件出口额高达152.35亿美元,同比增长75.11%。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07年前,世界汽车巨头在低成本国家的零部件采购额将达到500亿美元,其中70%将来自中国,我国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面临巨大商机。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正在加速本土化进程。汽车零部件的出口由…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2003年7月汽车商品出口金额达到13.70亿美元,其中汽车零部件2.98亿美元,占汽车商品出口总额21.75%,1~7月份汽车商品出口金额79.07亿美元,其中汽车零部件出口17.71亿美元,占汽车商品出口总额22.40%。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逐步增长,但汽车零部件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必须符合该国技术法规,且要符合该国对汽车产品统一管理制度。为此,本刊将陆续刊登这方面的介绍本期刊登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朱毅编写的“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品进入欧洲市场必须满足的技术法规》供广大出口到欧洲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已越来越引起同行们的关注,据有关方面统计,1995年1~7月份,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约6 880万美元,而前一年同期的统计为5 180万美元。1993年全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为6 310万美元,到1994年这个数字已上升到9 570万美元。虽然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笔者在汽车零部件出口开发过程中由于对国外产品和市场需求缺少了解的缘故,生产企业在产品及市场开发方面仍缺乏主动性,因此笔者认为有志于发展汽车零部件出口的生产企业应对下面两个方面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1.
《汽车维修》2005,(8):1-2
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已经成为汽车产品出口的主力军。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金额大大高于整车、整机,汽车零部件出口也由单一的产品型开始向资本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材料密集型的低端产品开始向附加值较高的机电类产品转变。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汽配行业存在大量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最新调查显示:56%的中国汽车用户在其车辆上发现了仿冒产品,近三年,由于使用伪劣零配件而发生事故的汽车约占事故车辆的13%。仿冒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出口也严重影响了我国汽车零配件行业的形象,所以,加强我国汽车零部件知识产权管理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零部件行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引进车型对进口零部件依赖大等原因,造成汽车产品的进口远大于出口的局面。然而这种情形已经有所改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品的出口合计为42.4亿美元,太于24.4亿美元的进口额,汽车工业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逆差缩小甚至成为顺差。  相似文献   

14.
各大类产品出口额在零部件出口总额中的地位,是汽车零部件出口结构的一个重要体现。从2003年至今,这个结构的变化正好是加入WTO后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一个写照。  相似文献   

15.
1进出口整体情况 2001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出口总体情况可以概括为进口大幅度增长,出口基本不变. 2001年我国汽车整车产品总计出口26 073辆(含挂车、半挂车以及底盘),同比下降3.92%;整车出口金额21 396万美元,同比增长4.02%;总计进口71 398辆,同比增长67.20%,整车进口金额171 239万美元,同比增长42.48%.2001年总计出口零部件(包括汽车、发动机、摩托车零部件)163 216万美元,同比增长12.04%,其中出口汽车零部件121 516万美元,同比增长8.16%;总计进口零部件261 767万美元,同比增长1.82%,其中进口汽车零部件215 564万美元,同比增长2.03%.进出口详细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16.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经过近20年的努力,随着整车企业的发展逐步成长为一个持续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我国汽车零部件不但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部分零部件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本文通过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现状的分析,针对中国内资企业提出促进零部件扩大出口规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沈庆 《天津汽车》2007,(1):8-12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我们也应该充分意识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文章简单介绍了最近几十年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发展历史和现状,并着重分析了近几年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结合实际对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每周要闻     
1999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出口情况 1999年我国国有汽车企业车辆及其零部件出口总值15.9亿美元,增长率13.7%。 1999年我国汽车产品进出口值统计(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朱向雷  王静 《商用汽车》2007,(12):114-116
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产销量猛增,但国产零部件不能完全满足国内汽车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出现了高档乘用车、特殊用途专用车等汽车零部件短缺现象,使得零部件进口量增长较快。同时,由于一些国外零部件企业纷纷来华合资或独资建厂,国内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引进技术,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产品,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出口量也迅速增长,而且出口增长速度远高于进口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应采取规模经营、集中力量自主开发、认真实施人才开发和以出口为目标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