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徐旭丽  刘文毓 《集装箱化》2012,23(12):18-20
为提高设备运行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创建绿色环保集装箱码头,欧洲一些专业集装箱码头在集装箱平面运输上穿插性使用一拖多挂集卡作业方式。作为一种新的集装箱运输方式,一拖多挂集卡作业目前在我国公路系统的运行条件还不成熟。不过,在平面通过性较好的集装箱码头使用一拖多挂集卡作业方式有利于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的提高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基于以上背景,2010—2012年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吉码头)在港区集装箱平面运输中引入一拖双挂集卡  相似文献   

2.
集卡是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重要的水平运输设备,其作用是实现集装箱在码头前沿与堆场间的水平位移。集卡调度通常是根据岸吊作业顺序进行的。优化集卡调度能减少岸吊等待时间,提高码头装卸效率。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集装箱码头装卸过程中的集卡分配和调度问题进行研究:BISH等[1]运用启发式算法建立基于车辆的集卡分配模型,从而使船舶在港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3.
张笑  韩晓龙 《水运工程》2013,(3):124-128
岸桥与集卡是集装箱港口装卸过程中的重要机械, 其配置情况关系到整个港口的作业效率。为了提高集装箱码头的作业效率,针对集装箱在码头堆场分区堆放的情况和码头泊位装卸作业的状态要求,考虑了岸桥作业时间和集卡运输时间,提出了集装箱码头集卡与岸桥协作优化模型,该模型以总时间最小为目标。算例结果表明,该模型为码头集装箱装卸作业优化问题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郑津霖 《集装箱化》2018,29(7):11-14
正提高码头生产作业效率是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考虑泊位分配、集卡运输、堆场箱区选择等三大作业环节之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集装箱码头泊位-集卡-堆场多目标集成优化模型,并通过算例对比联合装卸作业模式与单独装卸作业模式下的集卡行驶距离和集卡运行时间,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为集装箱  相似文献   

5.
杨志新 《集装箱化》2015,26(5):20-23
<正>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不断增加,这对集装箱码头营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闸口作为集卡进出码头的必经之处,是集港和提箱等集疏运作业的关键节点,其对集装箱码头陆运业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闸口作业效率是制约整个码头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若闸口吞吐能力提高、通行速度提升,则码头整体作业效率必然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6.
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模式比较及其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玮  周强 《港口装卸》2003,(2):27-29
利用排队论对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模式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仿真模型 ,并对两种集卡作业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新的作业模式 ,装卸效率能显著地提高。  相似文献   

7.
集装箱码头进出闸口业务是码头业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根据中远集团和中远太平洋"管理提升"的要求,中远希腊比雷埃夫斯集装箱码头公司(PCT)在2012年底成功实施了自动闸口系统(AGS),极大提高了码头闸口通过效率和安全水平。但受到传统的外拖车提箱/还箱作业流程的影响,自动闸口系统功能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2014年6月到2015年1月,PCT联合希腊各集卡公司、货主协会共同开发了一种基于外拖车司机卡的集装箱码头提还箱作业分配系统  相似文献   

8.
集装箱码头集卡调度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装箱集卡调度(TPS)系统通过动态实时地调度集卡,将装船、卸船和转堆等一系列需要集卡参与的多条作业路共享所有正在码头作业的集卡,使每辆集卡同时对应多条作业路,保证集卡在卸载后可就近投入其他需要的作业路中,以此缩短集卡的空载行驶时间和距离,实现大船作业边装边卸,在不增加集卡数量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外集卡周转时间长短是衡量码头生产服务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针对自动化码头集疏港作业效率低的问题,研究外集卡作业模式和影响外集卡周转时间的因素。将影响外集卡平均周转耗时的因素归纳为集疏运箱量、堆场盘存量、海侧作业繁忙程度、集港时间安排和场站集疏运能力等10类。结果表明,协调集港时间,避免场站集中压车;平衡海陆侧生产,减少作业冲突;加强周边场站集疏运管控,减少闸口堵车;加强部门间协同,提升系统、设备稳定性等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外集卡周转时间。  相似文献   

10.
针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常规港外集卡提送箱交互作业模式无法很好适应广州港和钦州港两个新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工程特点的问题,在充分剖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现有港外集卡交互作业模式及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广州港和钦州港两个新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工程特点,分别提出“边装卸集中交互”和“边装卸U形通道交互” 两种新型港外集卡提送箱交互作业模式,并对工艺平面布置和流程设计要点进行详细阐述。结果表明,新型交互作业模式在提升各自集装箱自动化装卸系统运行效率和降低设备能耗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效果,可为类似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集装箱码头作业中,吊具与集卡的交互过程是装卸作业的重点环节,也是事故高发区段,主要是易在交互过程未完成时集卡即启动运行,拖拽吊具造成设备和人员损伤。设计了一种集装箱岸桥智能化防拖系统,实现在交互过程中自动进行集卡锁定,预防误操作可能造成的事故,提高集装箱码头作业的安全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内部交通拥堵问题,结合堆场平行于码头岸线布置的特点,提出一种考虑混合车流影响的隔离式车道布置方式。按照陆侧运输与海侧运输分隔设计的策略,设置港内ART与港外有人集卡专用车道,ART车道与外集卡车道通过自动化堆场进行物理隔离,实现ART和外集卡分别在堆场内沿逆时针方向和顺时针方向行驶,提高集疏运效率。研究表明,隔离式车道设计方法极大增加了ART与外集卡在堆场内的装卸点数量,缩短了自动化轨道吊移动距离,提高了码头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13.
颜银慧 《水运管理》2014,(1):32-33,38
为提高集装箱码头集卡调度的有效性,通过分析其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码头实际作业需求,提出集卡调度中的关键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并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集卡运行总成本的评价指标,用以评价集卡调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陈钟运 《集装箱化》2012,23(7):18-20
目前,国内对集装箱码头集卡作业的研究集中于港内集卡,主要针对船舶装卸作业和堆场移箱过程中集卡作业任务分配和车辆调度,而对港外集卡进码头提还箱作业的研究少有涉及。在外集卡作业方面,一些集装箱码头主要依赖港外场站的支持,采用集港和提前预约的作业模式来完成外集卡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仿真软件AnyLogic,建立集装箱港区生产作业仿真模型,模拟码头前沿装卸作业、港内集卡水平运输作业、堆场装卸作业以及港外集卡提送箱作业。以某集装箱港区为例,研究大型集装箱船舶同时靠泊装卸情况,选取船舶在港时间、集卡单次装卸作业等待时间等指标,为提高集装箱港区整体装卸作业效率,就内卡调度方式、配置数量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集装箱码头堆场作业中场桥和集卡运行的安全性,采用光流法对集卡防吊起技术开展研究。分别测试基于传统预测和深度学习2种算法用于拖车和箱体运动估计的准确性,选定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光流预测,判断是否发生集卡被吊起的异常情况;开展实车试验,在场桥作业车道侧安装视频采集相机,吊具提箱时自动开始检测算法,对比检测区域内的视频流数据,当出现集装箱和集卡被吊起特征时进行报警,并且停止场桥所有动作,确保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丁辰曦 《集装箱化》2013,24(5):16-17
1集装箱码头作业特点(1)作业机械化现代集装箱码头的岸边装卸、水平搬运、堆场进提箱等作业均已全面实现机械化。通过岸桥、轮胎吊、集卡、正面吊等专用设备,集装箱码头可实现快速、高效、连续作业。通常情况下,3000~4000TEU集装箱船舶最快可在靠泊码头后的24h内完成装卸作业,装卸效率远远高于传统散货船的装卸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中国港口》2004,(10):21-21
<正>如何提高集装箱码头吞吐能力是当前港口建设和管理最紧迫的问题。 如果我们采用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结合港口集装箱作业模式,可以为提高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提供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港口龙门吊高精度控制系统十集装箱位置自动侦测系统+集卡车辆调度监控管理系统,它可以大幅度提高集装箱码头的作业效率,保证港口集装箱运输链的高效畅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港口龙门吊高精度控制系统(AGSS);(2)集装箱位置自动侦测系统(PDS);(3)集卡车辆调度监控管理系统;(4)场地地图YARDMAP智能开发系统;(5)调度管理控制信息中心。  相似文献   

19.
沈联红  杨斌 《集装箱化》2012,23(7):21-23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急剧递增,码头作业效率面临严峻考验,迫使港口积极探索应对之策。本文以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作业资源优化项目为背景,探讨面向作业面的集装箱码头集卡调度优化。  相似文献   

20.
在集装箱码头中,有效获取集卡位置是场地设备自动化调度的基础条件。为有效可靠地获取集卡定位信息,在三轴异向磁阻传感器车辆检测原理基础上,以检测码头集卡作业停车为背景,提出一种基于波形检测的多地磁集卡定位算法。该方法消除固定阈值所带来的累积误差和部分特殊场景的检测错报,同时降低单个地磁检测的误判率。目前,该算法已集成在集卡无接触定位系统中,并投入生产作业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