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大多涉及酒驾或逃逸,以80后居多终身禁驾,意味着这辈子再也没有资格开汽车和摩托车了。据中山市交警支队透露,去年中山市共有90人因酒后驾驶肇事等原因被终身禁驾。据中山市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被处以终身禁驾的90名人员均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90人中,32人因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36人因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构成犯罪;10人因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逃逸构成犯罪;还有12人未取得驾驶证发生交通事故肇事逃逸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饮酒驾车,特别是醉酒后驾车,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为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50%左右的致死性车祸与酒后驾车有关,饮酒或醉酒驾车堪称交通肇事中最危险的“杀手”。国外对“酒后驾车”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法规和处罚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饮酒驾车,特别是醉酒驾车,其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为没有饮酒情况下的16倍,50%左右的致死性车祸与酒后驾车有关,饮酒或醉酒驾车堪称交通肇事中最危险的“杀手”。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严厉的法规,并广泛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对酒后驾驶行为进行监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酒后驾车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一些国家纷纷制定了对酒后驾车者的处罚规定,以保证行车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李博彬 《家用汽车》2006,(10):166-167
未饮酒的正常人刹车测试成绩为0.9秒,而喝了一罐啤酒后,再次测试却用了2.1秒,这个实验告诉我们,“酒后驾车”的危害。8月16日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展上,让你合法地“酒后驾车”,亲身体验“酒后驾车”的危害。权威的数据让人信服1951年~2005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逐年递增,2003年后略有下降,北京市的情况也基本相同。但2005年北京市汽车数量急剧增长,但死亡人数却下降很多,说明北京市道路交通秩序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大家的交通安全意识也在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一锋 《交通与运输》2009,25(5):35-35
最近,社会各界对酒后驾车肇事颇多议论。有一种说法被多次提到,即所谓我国处于快速机动化阶段,酒后驾驶肇事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过程,因此,应当更多地用相对宽容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不应当以“危害公共安全”来进行定罪。笔者认为,对交通事故和酒后驾车的概念需要明确认定,切不可混淆概念,误导舆论。  相似文献   

7.
酒后驾车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通过科学的血液乙醇浓度(BAC)测试和驾驶能力分析评价,研究探讨BAC对驾驶员驾驶能力的影响及其与交通事故的相关性,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国内道路交通领域立法提出了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酒化源远流长,“无酒不成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聚散离合,都离不开酒;喝酒过程中,又有“酒逢知己干杯少”、“感情深一口闷”之情怀和酒兴,酒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化与情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意识之中。然而,俗语说“喝酒误事”,酒后驾车导致了大量的交通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酒后驾车治理成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中的重点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据日本警视厅调查,由于疲劳、困倦和瞌睡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占事故总数的66.9%.为此,有关专家呼吁,在驾车出行之前,驾驶员要像检查汽车一样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情况.如果困倦疲乏或昨晚睡眠不佳,大脑的反应能力就会迟钝,手足也会变得笨拙.为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行车安全,最好暂不驾车出行.……  相似文献   

10.
一组交通安全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仅占全球汽车保有量的3%,而自1996年以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每年死于交通事故人数的15%-20%。尤其是交通事故致死率更是远远大于其他国家,2004-2007年间我国交通致死率为17.2%-27.3%,而同期美国、日本仅为1.3%-2%。2000年起,我国每年交通事故导致近8-10万人死亡,40-50万人受伤,而由此涉及到的受害家庭更是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11.
世界卫生组织曾进行过一次调查,全球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成为交通事故的“头号杀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法库县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所发生的交通事故分析后发现,在全部396起立案交通事故中,涉及农民的交通事故案件有335起,占立案总数的84.6%。在死亡的98人中,农民死亡79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80%;在312起伤人交通事故中,涉案农民受伤的竟达406人之多。在对交通事故案件涉及的肇事车辆分类中发现,农民驾驶的三轮农用汽车、四轮拖拉机、两轮摩托车等占全部涉案交通事故车辆的80.5%。  相似文献   

13.
以近20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和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交通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利用交通事故统计数据绘制事故趋势图,分析其变化趋势。建立交通事故发生情况与国内生产总值、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关系,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其相关性,以此进行模型拟合,预测其发展形势。结果显示,非线性拟合分析方法简单易行,且拟合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研究表明,我国交通事故总体呈现先扬后抑的趋势,交通安全状况虽逐渐好转但仍需改善。  相似文献   

14.
2009年6月30日晚上,一辆车牌号为苏ATH900的黑色别克君威轿车,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岔路口金盛路由南向北行驶,狂飙1400多米,沿途撞倒9名路人。其中,3人当场死亡,2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4人轻伤。这场灾难不仅带走了一位即将身为人母的孕妇,还带走了一个未来得及看一眼这个世界的婴儿。经查,肇事司机是醉酒驾驶。2011年5月9日晚,知名音乐人高晓松因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5.
车载酒精检测设备的发展历史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预防酒后驾车技术的研究,并且追踪分析这些技术能否有效地解决酒后驾车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20世纪70年代国外政府和汽车厂家通过各种技术方法阻止车辆的起动以控制司机的酒后驾车行为。早期这些技术主要基于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和其它酒后表现行为来判断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由于上述方法存在检测技术的缺陷,判断驾驶员酒后驾车的方法逐渐被通过驾驶员呼出气体而检测其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方法所代替。现代的车载酒精检测设备是随着先进的酒精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道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多,汽车拥有量也在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汽车交通事故也在逐年上升。据2004年公安部通报的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67753起,造成99217人死亡,45181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7.7亿元。道路交通事故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头号杀手,给遇难人带来巨大痛苦.也给国家和个人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公路交通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人关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吕春 《交通与运输》2010,26(5):58-60
<正>汽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发明,汽车推动着经济发展,汽车促使社会进步。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的拥有量也在飞速增多,交通事故越来越频繁,成为  相似文献   

18.
据2002年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在导致死亡的所有交通事故中,40%以上都发生在夜间,尽管夜间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数量要比白天少80%。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惊讶,科学研究证明,驾驶员在驾车时所获得的有关交通状况的信息中,90%依靠视觉器官,而在夜间由于能见度降低,眼睛的视觉功能会降低至4%。如果夜间驾车相对行驶时不互闭远光灯,对双方驾驶员造成的强光刺激就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能互控会车时远近光灯的新技术能使相对行驶的车辆在相距150米以内时,只要有一方主动打近光灯,被动方也能自动由远光灯切换成近光灯。相会后,被动方则自动恢复远光灯,彻底解决了光污染,避免了对双方驾驶员的强光干扰,从而改变了很多驾驶员会车不愿变光的陋习,提高了夜间驾车的安全系数。让我们来看几个浓雾天汽车连环追尾相撞的典型案例——2003年3月14日,意大利发生了一起250辆汽车连环相撞的特大交通事故,14死85伤 ;2002年11月4日,洛杉矶某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200辆汽车连环相撞的特大交通事故,造成40多人受伤;2003年1月13日,京沈高速公路发生严重连环车祸,3死10余伤;2003年4月5日,济青高速发生80余车连环相撞的特大交通...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可知,汽车侧面碰撞事故约占事故总数的40%;造成重伤或致死的交通事故中侧碰事故占30%~40%。对中美两国汽车的侧面碰撞标准在试验的方法和部分重要指标上进行对比分析后得知,我国汽车碰撞标准仍相对宽松。为了保证我国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良性全面发展,引进碰撞形式差异较大的美国碰撞标准对我国车辆进行适应性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正驾驶员饮酒驾车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得到解决。安装在汽车方向盘旁的智能酒精探测器美国爱荷华州一家科技公司就推出了一款智能酒精探测器。这款智能装置可以被安装在汽车的方向盘旁,一旦驾驶员在饮酒后向其吹气,该装置便会阻止汽车发动机启动,从而使酒驾无法发生。目前,这家公司已经与当地的司法系统合作,给该州每一个有酒驾前科出狱人员的车辆上安装这种装置,当地的酒驾致死率因此大大降低。该公司还计划在美国全国范围内推广此项产品,从源头上减少酒后驾车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