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2004年11月20日,智利海军的“鲉鱼”级潜艇的首艇“奥希金斯”号在法国洛里昂附近海域通过了航行中发射2枚鱼雷的试验。发射的标准武器分别是“祖特”(SUT)鱼雷和“黑鲨”鱼雷。测试结果说明,“鲉鱼”级潜艇可布置并操控各种型号和不同年代的多种鱼雷。同年11月,该艇成功完成了下潜试验,其下潜深度达到了设计的最大下潜深度300m。  相似文献   

2.
看过电影《甲午风云》的人都一定会记得这样一个精彩的镜头:黄海大战中,日舰发射的鱼雷直奔邓世昌的“致远”号军舰而来,邓世昌沉着地指挥军舰左一转、右一闪,就成功地躲过了几枚鱼雷的攻击。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正在航行中的美国“依阿华”号战列舰上的观察哨突然发现一枚鱼雷朝该舰直冲而来。他们立刻大声发出警报:“右舷后方发现鱼雷!这不是演习!右舷后方发现鱼雷!”听到警报后,“依阿华”立刻把航速从二十五节增加到三十一节,迅速进行闪避。这时美国海军一级侍卫官阿瑟·普雷蒂曼飞快地把坐在轮椅中的一位大人物推到右舷靠近观看。鱼雷掠过“依阿华”的舰尾,在海中爆炸,“依阿华”安然无恙。如果这枚鱼雷当时击中了“依阿华”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可能就得重写。因为,那天坐在轮椅中观看事态发展全过程的大人物恰恰是美国总统富兰  相似文献   

4.
1923年,美亚历山大海军鱼雷工厂被并入华盛顿海军船厂,停止发展鱼雷,纽波特海军鱼雷工厂从此成为美国鱼雷业的垄断商。20世纪30年代,纽波特发展了三种新型鱼雷,供不同的发射平台使用,这就是有“三重唱”之称的MK13、MK14和MK15。  相似文献   

5.
大虾信箱     
湖南郴州读者叶明问:线导鱼雷速度很快,其导线怎样迅速展开?导线能达到多长? 答:世界上第一枚线导鱼雷是德国人在二次大战中研制的“云雀”鱼雷,1950年,美国在此基础上研仿的第一代MK37—1型电动自导线导鱼雷正式服役。1957年服役的MK39和1964年服役的MK45是美国第二代线导鱼雷,60年代末的NT37—2C型鱼雷为第三代,1975年研制成功的MK48 Modl型为第四代鱼雷。除美国的这些型号外,其他具有突出特色的线导鱼雷还有意大利的A-184型、瑞典的TP-61和TP-42型、英国的MK24“虎鱼”和“鲸鱼”型等。  相似文献   

6.
前沿军闻     
“火力侦察兵”无人机成功试射火箭弹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2005年7月25日报道,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RQ-8型“火力侦察兵”无人机22日又成功试射了2枚火箭弹。这是自主无人机首次成功发射真实的武器。这次试验证明了“火力侦察兵”执行打击任务的能力——它除了能执行情报、监视和侦察任务外,还进一步扩展了它的能力。这次试验支持了美国海军和美国陆军在“火力侦察兵”上装备武器的要求。试验中,“火力侦察兵”在亚里桑那州尤马试验场发射了2枚70毫米Mk66型无制导火箭弹。“火力侦察兵”起飞后,飞行了大约18.5千米到达了发射地点,…  相似文献   

7.
文婷 《航海》2002,(4):17-18
20世纪60年代人类上天入海,同时向太空和深海发起挑战。到了70年代,宇航员已经成功登上月球,而人类对大洋深外的了解还远远落后于太空探索。1960年深海潜艇“的里雅斯特2号”潜到水下10916米的深度,这个纪录至今仍无人打破。 水下1万米仍有生命存在 19世纪人类第一次成功铺设了越洋海底通信电缆,从那时起人类开始留意大洋深处的生命。1960年1月23日,为了证明大洋深处确实存在着生命,深海潜艇“的里雅斯特2号”开始向  相似文献   

8.
常常有人说,俄国人用来造原子弹的数学,与用在经济上的数学恐怕不是一回事,而美国人却恰恰相反。其实,在重型鱼雷的发展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当苏联重型鱼雷那庞杂繁复的型号令人叹为观止的时候(多达40余型,平均每年一个型号),美国人在重型鱼雷发展上的“谨小慎微”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人基本上是以MK48这一条主线在发展自己的重型鱼雷。然而,正是这样的“谨小慎微”,却向我们透露出了一种美式的“精明”。  相似文献   

9.
据法国宇航防务网9月26日报道,美国洛马公司已成功完成“高空反潜战武器概念”(HAAWC)系统的风洞和弹翼分离试验,该系统可使P-3C飞机从敌人防空区域外投放鱼雷。HAAWC是在MK54鱼雷上装配洛马公司的“远程开火弹翼适配器装置”(由2个钢带固定在鱼雷上),从而使鱼雷可以从高空、防区外发射。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鱼雷武器及鱼雷艇存各图海军中日益兴起,如何防范鱼雷艇的攻击成了各国海军重点研究的对象,并由此诞生了一个崭新的舰种——鱼雷炮舰。它与鱼雷艇的区别在于有着不根上下的航速以及更加强大的武备,因此这一类军舰有时也被称作鱼雷艇捕捉舰。  相似文献   

11.
张涛 《中国海事》2014,(9):76-76
今日,有网友发帖称:在大洋中发现了一艘漂流了60多天的船只,找到它时里面居然还有一个人活着,人们戏称其为“幽灵船”里的“幽灵”。“幽灵”名叫戴维斯,如今在一架著名造船厂担任安全技术顾问。  相似文献   

12.
据台湾《联合报》近日报道.台湾海洋大学已成功地模拟研发了超高速鱼雷的关键技术“超空化现象”。据该大学试验负责人柯永泽透露,在“超空泡现象”试验过程中,潜体速度在1O米水深时达115千米/小时,20米水深时速度更高达约160千米/小时,台军称这项关键技术使其在超高速鱼雷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台军将继俄罗斯军队之后成为第二个掌握超高速鱼雷技术的军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50年代的地球科学可以说是“海洋时代”,国际上许多科学权威都认为地球科学的海洋时代将延续至21世纪。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大洋钻探计划的实施,这项地学领域最大规模、也是最为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不仅揭开了海底的无数奥秘,引发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而且还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海洋世纪。 科学大洋钻探的历程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而深海钻探的思想来源于美国的“莫霍(地幔和地壳之边界)钻”。由于大洋底的地壳最薄,美国从1961年起曾两度在海上作钻探试验,想要打  相似文献   

14.
马文会 《航海》2002,(5):23-24
一、葬身大西洋 “天蝎”号核动力攻击潜艇于1959年加入美国海军现役。这艘“鲣鱼”级核潜艇是当年潜艇中的霸王:艇长约77米,宽约9.5米,排水量3500吨,水面航速20节,水下航速35节,配备有23枚“马克”型鱼雷。鱼雷射程可达8千米。火力强大的攻击潜艇的任务是进行反潜作战,目标针对前苏联海军舰队中的核潜艇。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天蝎”号搭载有数位精通俄语的监听专家。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哪怕地面军事设施全部被敌国摧毁。只要海洋深处还保留着一艘战略导弹核替艇,那么它仍可以进行规模可观的战略反击,敌国的一大批重要军事设施、政治目标仍将在它成功的反击下化为灰烬。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不但拥有鱼雷核潜艇,也拥有战略导弹核潜艇。有了这被称为“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尖端武器装备,中国人的胸膛挺硬了许多。如果有人企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诸武力,他就不能不顾及中国核潜艇部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只要在海洋深处还保留有一条战略导弹核潜艇,那幺,即使地面军事设施全部敌国摧毁,它仍可以进行规模可观的战略反击,敌国的—大批重要军事设施、政治中心势必在它成功的反击下化为灰烬。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中国不但拥有鱼雷核潜艇,也拥有战略导弹核潜艇。有了这被称为“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尖端武器装备,中围人的胸膛便硬了许多。如果有人企图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诸武力,就不能不顾及中国核潜艇部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力量构成中,弹道导弹核潜艇因隐蔽性能好、机动性能高、生存能力强而成为战略核威慑力量的中坚。隐匿在大洋深处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安全可靠,是最有效的核报复力量,因此世界各核大国都把弹道导弹核潜艇视为战略力量的重中之重。而攻击型核潜艇以鱼雷、水雷,反舰和反潜导弹,对陆攻击导弹为武器,主要执行反潜、反舰、海上封锁和对陆攻击等作战任务,其中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对付敌方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并为己方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护航。中国海军目前装备有两个型号的核潜艇,即“汉”级攻击核潜艇和“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一个对鱼雷武器有丰富使用经验的国家,早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面对坚不可摧的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鱼雷几乎成了日本海军唯一有效的对抗武器,亚洲第一大巨舰“定远”号正是在鱼雷艇的偷袭下被迫搁浅。1903年2月8日夜,日本联合舰队对沙俄太平洋舰队旅顺锚地发起鱼雷夜袭,造成两艘俄战列舰重创,为日军取得旅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年5月27日夜到28日晨,那可怕的“鱼雷之夜”更是对日本海军后来的雷击战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著名的“特”型“吹雪”级驱逐舰的服役,使日本海军的雷击战术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日本海军对鱼雷的迷恋在搭载10座四联裳93式鱼雷的“北上”和“大井”号巡洋舰上达到了顶峰。但随着大型舰艇的重型鱼雷装备逐渐完善,为日本海军早期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鱼雷艇逐渐退回到被人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19.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5月12日报道,印度军方当天在其东海岸的奥里萨邦巴拉索尔的昌迪普尔发射场再次成功试射了一枚“阿斯特拉”中程空对空导弹。这是印度四天之内第三次试射同类导弹。从5月9日开始,该发射场试射了第一枚“阿斯特拉”导弹,随后印度军方于11日再次对该型号导弹进行了试射,试射是为了检验导弹及其有关系统的精确度以及测试制导系统。印度科学家称,“阿斯特拉”可进行超视距攻击,目前世界上只有美、俄、英等8个国家有能力制造同类导弹,它将装备印度最新研制的轻型战斗机——LCA“泰杰斯”。  相似文献   

20.
据五角大楼称,美国12月7日在太平洋上进行的导弹防御试验未获成功——“宙斯盾”系统巡洋舰上的两枚拦截导弹中的一枚未能成功点火。这两枚拦截导弹分别为SM-3导弹与SM-2导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