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航道候潮因素对船舶进港存在明显限制时,到港船舶对锚地容量的需求会有不同,候潮进港条件下锚位数应当同时满足待泊锚位需要和候潮锚位需要。以连云港港30万吨级锚地为例,探讨了候潮进港条件下锚位数确定方法,从计算简便和结果偏安全考虑,可认为到港船舶规律和到港(在港)保证率相同,则候潮进港条件下锚位数可取待泊锚位数与候潮锚位数之和。该方法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2.
针对海港不同功能锚地锚位数和总锚位数无适用计算方法的问题,调研国内沿海港口使用、管理部门并收集现有规范及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各种计算方法适用范围、存在问题及局限性。提出引航、候潮、待泊、应急和检验检疫、过驳和避风等锚地锚位数计算方法,考虑到各功能锚地可共用,且大风天气时船舶均出港避风,为此,认为港口总锚位数宜取避风锚地锚位数与其他功能锚地锚位数之和中的大值。通过实际案例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较为合适,为海港锚地锚位数计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现有的锚位计算公式仅适用于待泊锚地的锚位数计算,且当平均泊位利用系数P大于0.8时计算结果将出现较大偏差。对于候潮、避风等锚地,目前尚无较好方法用于计算。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研究了较为通用的锚地规模计算方法并编程实现快捷计算。  相似文献   

4.
受恶劣天气、汛期大流量、船闸停航检修等因素影响,三峡坝上大量船舶积压,待闸锚地锚位数量严重不足。利用排队论相关理论,建立待闸锚地排队模型,并结合过闸船舶的统计资料对现有锚地规模进行分析评价,可为三峡待闸锚地的建设规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沿海集装箱港区单向航道船舶进出港作业流程,提出航道资源有限时可通过建设港内锚地以提高航道通过能力的思路。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拥有港内锚地的沿海集装箱港区船舶航行作业系统仿真模型,研究港内锚地的锚位数对航道通过能力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港内锚地锚位数与航道通过能力服从多项式的函数关系,且存在极值;在该极值范围内,建设港内锚地对提高航道通过能力效果显著,但当锚位数超过极值后航道通过能力将不再随锚位数的增加而增加;因而该极值可为确定港内锚地的建设容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台州港龙门港区是台州港"一港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港区进港航道规模和等级限制,大部分进出港船舶需要候潮.因此在设置龙门港区配套锚地时需统筹考虑待泊、候潮锚位数量.目前行业内尚无推荐性的候潮锚地锚位数量计算方法.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及规范标准进行了龙门港区有关锚位的研究.采用排队论的理论分析方法,对龙门港区锚地锚位数量进行...  相似文献   

7.
钦州港锚地已不能满足港口发展的需求,本文从锚地的选址、影响船舶锚抓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计算锚地总抓力公式,并以25万吨油船为例进行计算,最后简要分析了风流对锚泊船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船舶在候潮、检疫、等泊位、避风或在锚地修理时,均需要存锚地抛锚,如何使船舶安全又稳妥地停在锚地是船舶铺泊的着眼点。随着全球汽车船的迅速发展,文章就汽车船销泊时锚地的选择、锚泊方法、锚泊偏荡、抗风能力等进行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锚地选址时的底质影响问题,对比分析国内外锚地底质研究成果,根据锚抓力试验结果分析不同底质条件对应不同船锚类型的锚抓力系数,论述船锚类型和锚地底质对于锚抓力的影响,最终将锚地底质条件按照不同锚型的锚抓力系数进行分类;分析研究底质对于卧底锚链摩擦力的影响并给出典型大型船舶在不同底质上的卧底锚链摩擦力,说明卧底锚链长度对船舶锚泊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锚地底质的适宜性跟使用锚地的船舶类型、等级、锚型等因素有关,应对使用锚地的船型进行分析论证,必要时应开展锚泊试验论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分析了《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211-99)提出港口锚位数的计算方法存在问题及其使用的极限性,后介绍随机服务系统理论。通过对待泊锚地、侯潮及避风锚地的计算,且对各类锚地进行优化配置,最终给出综合性港口锚地的计算方法,为同类港口的锚地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