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输电线路短路故障实现自适应保护的分析及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输电线路短路故障分析及计算,所设置的保护能够根据系统的运行方式,距离故障点的远近,故障的种类,自动地、自适应地进行工作,同时保证了动作的选择性,提高了保护的灵敏度.实现了输电线路短路故障的自适应保护.  相似文献   

2.
首先讨论了影响牵引网馈线保护原理及配置的因素,然后分析了牵引网馈线自适应保护的原理,其中重点探讨对距离保护传统阻抗多边形进行改进的可行性,并利用现场运行数据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提出了牵引网馈线自适应保护的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电气化铁道牵引负荷的特点,总结了牵引负荷影响电力系统距离保护振荡闭锁装置产生误动的几个主要因素。分析了牵引负荷中谐波对振荡闭锁装置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型闭锁原理及其实现的模拟系统方法和数字系统方法,同时在TRS—80微机上对后者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闭锁装置具有较好的滤波特性和抑制涌流能力,能够满足电力系统对距离保护振荡闭锁装置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快速有选择性的实现高速铁路全并联AT供电牵引网的保护,提出了一种基于阻抗特征的联跳保护方案.应用回路电压方程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推导了发生故障时变电所、AT所、分区所处的短路阻抗表达式,分析了各处阻抗与故障位置的关系,在变电所、AT所、分区所配置距离Ⅰ段保护,并用联跳命令将同一供电臂的保护构成一个整体的保护方案.当任一供电臂的保护检出故障时,跳开对应的所内断路器,并向同一供电臂的其它保护发送联跳命令,实现供电臂的快速保护.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能在故障后100 ms内隔离故障供电臂,同时不中断并联供电臂的供电,实现了保护的选择性和速动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沈大高速公路两侧交通噪声分布特征与衰减规律,通过实测数据说明了交通噪声的影响范围,揭示了交通噪声与交通量、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对于保护公路周围居住环境,合理地进行规划和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标准的AIS覆盖范围有限。它取决于VHF的作用距离.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水上交通管理。提高交通效率以及保护海洋环境。主管机关的管辖区域有必要扩展到更大的范围。而AIS远程船舶报告系统有助于船舶远程自动报告的实施。使主管机关能在更远的距离上对船舶交通进行监控。文中着重介绍建立基于AIS的远程船舶报告系统的重要性。它的工作模式、报告格式和系统的结构及运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通常线性码中的一步完备正交的概念推广到线性不等保护能力 (UEP)码,提出了两个与Yu&Costelfo算法相似但适合于一步完 备正交UEP码的广义最小距离软判决译码算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我国电力牵引网的特点,探讨了用微处理机实现其继电保护和故障测距的具体方案。文中对BT供电方式牵引网的短路电抗—故障距离特性作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模型作为微机故障测距方案的理论依据。采用在电流峰值点开放数据窗的技术,提高了距离保护付氏算法抑制暂态直流的能力。本方案在CESEC微机上进行了模拟试验,保护性能和测距精度都达到了要求。  相似文献   

9.
列车振动荷载对古建筑的动力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的北京地下直径线周边有3处需保护的古建筑文物(Ⅰ-明城墙、Ⅱ-老车站、Ⅲ-正阳门和箭楼),对其进行列车振动荷载下的动力影响研究十分必要.应用列车-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计算得到作用在隧道结构上的列车动荷载,并作为激励作用于动力有限元模型上,通过数值模拟计算,预测评估直径线与既有线列车荷载对周边古建筑文物的振动响应.结果表明,列车振动引起古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随水平距离和竖向距离改变呈规律变化,地下结构以竖直方向动力响应为主,建筑物超过一定高度后,地上结构以水平方向动力响应为主,且地上结构的动力响应高于地下结构;直径线与既有线的列车运营对古建筑产生的振动影响,未超过但接近控制标准,不需特殊减振,应采取适当减振以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留有余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黄昏时段行车时,驾驶员对空间距离判识随环境照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实际道路试验.选用32名男性驾驶员,在不同自然环境照度下,判识不同空间深度距离时红、绿色障碍物的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统计分析被试判识结果,分析距离判识差异,获得空间距离判识特征值.运用BP神经网络,模拟距离判识结果,分析距离判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绿色障碍物黄昏时距离判识差异显著,BP网络可以很好拟合距离判识变化规律.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判识结果,均随环境照度降低而增加;判识距离随深度距离增加也增加,相对距离增加较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桥式起重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设计了行车抱闸开闭控制保护系统,整个系统的设计包括五个部分:起升抱闸状态检测系统、起升高度监视系统、溜钩故障报警系统、起升溜钩距离查询记录系统、抱闸开闭控制系统。该系统设计科学合理,可以有效减少桥式起重机械的溜钩在生产作业中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以及设备事故,大大提高起重机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列车运行速度、维修天窗、市场竞争以及时间经济效益等客运专线列车开行距离的影响因素,分别计算出旅客乘车疲劳适应距离、动车组安全检修距离、竞争经济距离,最后确定动车组的合理开行距离.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铁22号线盾构法施工,下穿运营地铁3号线,下穿竖向净距离仅5.5 m,地质为典型的上软下硬地层,不能进行常规的地面垂直注浆加固,采用洞内定向钻孔注浆加固措施.介绍了钢阀管定向钻孔注浆的设计、范围和工艺,盾构机气压辅助模式掘进控制措施等[2].所采用技术保证了下穿安全、结构保护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在夜间地面动态环境中驾驶员空间距离判识规律,进行了实际道路试验.32名驾驶员在夜间环境中不同深度距离、速度下,判识红、绿色障碍物空间距离.检验样本差异显著度,分析被试距离判识结果,获得判识特征值.运用曲面回归分析判识距离与速度和深度距离之间关系,获得驾驶员在夜间动态环境中,对空间距离判识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绝对距离判识值随障碍物深度距离增加而增大,随速度增加而减小.相对距离判识受深度距离影响小,受速度变化影响大,二元二次函数可很好地逼近空间距离判识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将判识特征值在设计速度和距离按泰勒公式展开,依据判识距离化趋势,用二元三次函数逼近,建立了空间绝对距离、相对距离判识变化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绝对距离判识值随障碍物深度距离增加而增大,随速度增加减小.相对距离判识受深度距离影响小,速度变化影响大,二元二次函数可很好逼近空间距离判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驾驶员昼间动态环境暖色调障碍物空间距离判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选取32名驾驶员,获得绝对距离和相对距离判识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和回归分析,分析了驾驶员在地面动态环境下,对暖色调障碍物空间距离判识变化的定量规律.建立了障碍物在25、75、125 m 3种距离状态下,空间绝对距离与相对距离判识变化的6种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车辆行驶深度方向,驾驶员对暖色调障碍物空间绝对距离判识的准确性随距离增加而下降,相对距离判识准确性高于绝对距离;随车辆运行速度的增加,空间距离判识的准确性不断下降,且两者之间呈负指数变化关系;6种数学模型的相关系数不小于0.941,拟合度良好.  相似文献   

17.
CAN总线以其高可靠性、长传输距离和低成本而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在网络的构建过程中或现场调试时,可能影响网络安全运行的因素较多,使CAN总线的应用受到限制.文章从网络拓扑、终端电阻的匹配、CAN波形的选择、抗干扰和接地保护等几个对网络安全运行和通信质量有严重影响的关键方面来阐述网络的维护和故障的分析诊断.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客运多方式协同运行效率,优化客运资源配置,依托人口迁徙大数据,建立量化分析城市对外交通客运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的方法. 提出用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来表征优势出行距离,分别构建城市对外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利用人口迁徙大数据,绘制基于出行距离的客运方式分担率曲线,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进行求解. 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公路、铁路、航空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分别为[8, 119] km、[119, 1 594] km和[1 594, 3 000] km,相对优势距离分别为[8, 463] km、[318, 983] km和[2 477, 3 000] km.  相似文献   

19.
客运专线列车经济合理开行距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客运专线列车开行距离的影响因素基础上.阐述研究客运专线开行距离的思路与方法,综合考虑运行速度、综合维修天窗、市场竞争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分别计算出旅客乘车疲劳适应距离及动车组安全检修距离、客运专线列车最大开行距离和竞争经济距离。最后确定客运专线经济合理的开行距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汽车制动过程的分析,根据前车不同的行驶状态,分别建立了基于前车静止、减速、匀速和加速四种状态下的最小行车安全距离模型。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仿真,并与传统的安全距离模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改进后的安全距离模型的安全距离小于传统的安全距离,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安全距离模型存在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