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2015年6月10日晚7:06,由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国内内河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江西南昌市红谷隧道的首节沉管浮运完成,系泊在隧址。此前,南昌"一江两岸"的第6次"握手"——朝阳大桥已顺利通车。整个红谷隧道工程预计将于2017年6月建成通车。工程竣工后,市民驱车最快3 min能穿越赣江。该隧道也将成为南昌"一江两岸"紧密联动的新纽带。首节沉管顺利完成浮运干坞—生米大桥—朝阳大桥—南昌大桥—隧址系泊点。自6月10日5:20开始出坞,南昌红谷隧道首节沉管历经约16 h行程8 650 m,终于完成浮运。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4月7日,由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南昌红谷隧道首批沉管管段正在进行试浮检漏试验。预计5月首节管段浮运沉放。南昌市红谷隧道位于南昌大桥与八一大桥之间,隧道穿越赣江,连接新老城区。隧道总长9 288 m,其中江中段为直线沉管隧道,长1 329 m,为目前国内内河规模最大、最长的城市道路双向六车道沉管隧道。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我国内河在建的最大、最长城市道路沉管隧道——南昌红谷隧道,近日在赣江浮运最后一节沉管,提前实现12节沉管预制、浮运的目标。南昌红谷隧道主线全长约2 650 m,沉管段长1 329 m,共12节管段,分2个批次在异地巨型干坞内预制。E11管节作为红谷隧道浮运的最后一节管节,长111 m,宽30 m,高8.3 m,重达2.5万t,历经5个  相似文献   

4.
结合中国几例典型沉管法隧道工程,详细介绍中国沉管法隧道在基槽开挖与航道疏浚、干坞建设、管节预制、管节浮运、管节系泊、管节沉放、接头处理和基础处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在内河中游径流河道中修建的南昌红谷隧道和在外海修建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底隧道为例,对在江河和海洋中修建沉管隧道的关键技术创新进行总结,包括:南昌红谷隧道管节浮运与沉放、管节沉放基础差异沉降控制、水下立交接线实现过江通道与沿线路网全互通快速衔接、水下空间开发与修建避难疏散大厅等关键修建技术创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法隧道干坞建设、管节预制、管节沉放和基础处理等关键修建技术创新。结合目前中国修建沉管法隧道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从沉管隧道的拓展形式、行业领域突破、助推城市建设和江河湖海沿线城市交通需求的增加等方面展望未来沉管法隧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李志军 《隧道建设》2017,37(10):1341-1346
南昌红谷隧道是世界上首座江河中游沉管越江隧道,主线全长2 650 m,江中段为直线沉管隧道,长1 329 m。 工程重难点:1)百万m3巨型围堰; 2)水下立交深大基坑群; 3)40万m3水下岩石炸礁; 4)异地干坞和8.51 km航道开挖与管节浮运; 5)6条生产线平行预制6节管节; 6)12套4 000 t超大模板台车多次转场; 7)超大体量管节预制混凝土防渗抗裂; 8)管节浮运穿越小净跨桥梁; 9)急流回旋区管节调头; 10)江河中游和水位落差10 m条件下水力压接管节; 11)12节管节沉放对接轴线精度控制; 12)时隔半年沉放管节的接头差异沉降等。形成以下技术体系:1)特大特高型充砂长管袋围堰防渗稳定技术;2)大体积混凝土防渗抗裂技术;3)沉管隧道管节沉放对接施工技术;4)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效果检测及处理技术;5)超长距离管节浮运及穿越小净距桥梁的管节姿态控制和桥墩保护技术;6)江河沉管隧道水下立交深基坑关键技术。红谷隧道自2014年4月开工,于2017年5月31日竣工,仅用38个月即建成通车。  相似文献   

6.
郭小龙  李志军 《隧道建设》2016,36(9):1147-1154
为了实现江中沉管与岸上匝道水下互通立交,在岸边施工高度为20 m、方量达80万m3的充砂长管袋围堰,围堰采用两侧为充砂长管袋、中间为砂芯的堰体结构,并在砂芯范围设塑性混凝土防渗墙隔断赣江水,施工围堰内明挖结构。以南昌红谷隧道为背景,介绍了国内内河沉管隧道规模最大的充砂长管袋围堰施工技术,施工过程中克服了赣江水位落差大、航道范围水流速度大和水位高等复杂的水文条件,利用7个月完成了充砂长管袋堰体的填筑和塑性混凝土防渗体系的施工。工程实施结果表明: 充砂长管袋围堰及其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在内河沉管隧道领域是一种工艺新颖、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防护体系,且对江河环境影响受控,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8月12日,由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施工的南昌红谷隧道E6管段历经9 h出坞、浮运,于当日13:30顺利抵达回旋区临时系泊,这标志着国内内河规模最大最长的城市道路沉管隧道提前2个月实现了2015年第1批次6节沉管预制、浮运的目标。南昌红谷隧道江中段采用"沉管法"施工,长1 329 m,共12节管段,分2个批次在目前亚洲最大的异地巨型干坞内预制,每个  相似文献   

8.
《隧道建设》2013,(12):994-994
目前,国内内河规模最大、最长的沉管隧道——江西南昌红谷隧道将于2013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建成运营。随着江西南昌市“一江两岸”城市格局的形成,城市过江交通量越来越大,过江通道已成南昌市的交通瓶颈。目前南昌市八一大桥和南昌大桥的交通均为超负荷运行,高峰时间拥堵不堪。  相似文献   

9.
正经过3年多的紧张建设,我国内河最大的沉管隧道——主线全长2 650 m的南昌红谷隧道于2017年7月7日通车运行。最快只需3 min,即可驱车穿越江西省最大的河流。为有效缓解交通压力,隧道两岸设置多个进出口与区域路网衔接。南昌市政公用集团红谷隧道项目副经理万超介绍:"因老城区相关市政道路未完善,先开通红谷滩新区的全部出入口,东岸(老城区)先行开放中山西路1对出入口和朝阳洲中路1个出口共3  相似文献   

10.
何毅 《隧道建设》2016,36(9):1085-1094
南昌红谷隧道过江段采用沉管法施工,隧址位于赣江中游,流速和水位落差大。为解决两岸大型围堰填筑、异地双干坞管节预制、复杂河道水文条件下管节浮运、对接以及管节基础处理效果检测等方面存在的施工难题,采用“充砂长管袋+塑性混凝土墙+钢筋混凝土墙”的组合结构与堰内基坑钢管堵头桩“干割除”方法,实现围堰快速施工和防渗抗洪的要求;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浇筑、养护、温控技术以及管节预制关键设备选型和大型钢模整体转场的施工方法确保管节制作的质量和速度;采用江河中大流速下管节浮运的专用装置、合理的管节拖轮浮运船舶编队方法和多功能GPS-RTK综合监测系统,确保超长距离管节浮运安全;采用可视化监测、水下探摸和管节接头水密控制技术,实现高水差下管节准确对接;采用冲击映像法和潜水员探摸相结合的方法,对沉管基础灌砂效果进行实时监测与综合评价。实践表明,红谷隧道施工形成的一系列新工艺与新技术,能有效解决施工中的难题、降低安全质量风险、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并对今后的沉管隧道工程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韩秀娟  陈旺  王秋林 《隧道建设》2015,35(10):1082-1088
南昌红谷隧道干坞基坑深16 m,临赣江最近距离仅15 m,水位变化幅度达3~13 m,砂层渗透系数达120 m/d,防渗体系施工处于工期关键线路,防渗体系施工质量是实现基坑开挖、沉管预制、浮运、沉放等工期目标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对塑性混凝土配合比、槽壁加固、成槽工艺、泥浆性能指标、清孔换浆、混凝土浇筑及墙体检测等的思考,提出了临江富水砂层干坞基坑防渗墙施工中三轴搅拌桩槽壁加固、配合比试配验证、"两钻两抓"成槽工艺、超声波仪成槽检验、高密度电法墙体检测以及膨润土泥浆性能指标、加强混凝土过程控制等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通过在南昌红谷隧道临江富水砂层干坞基坑中的应用,证明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止水防水效果非常好,为基底处理及沉管预制施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韩建坤 《隧道建设》2016,36(9):1037-1044
沉管隧道工程管节浮运沉放对浮运水位和流速的要求高。南昌红谷隧道为国内首座内河中游沉管隧道,受季节降水影响,水位和流速变化幅度大,满足浮运条件的水文窗口较少。通过对管节受到的水流力和拖轮拖力计算,确定水文边界条件。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浮运航道内关键点和控制断面流速、水位进行监测作为水文预报的基础。采用相应水位(流量)法和合成流量法相结合的方法预测隧址位置水位、流量,将预测的水位、流量结果导入数值计算模型计算浮运航道内的流场分布。现场实测表明,水位和流速预测误差为±30 cm、±0.15 m/s,满足管节浮运水文预报精度的要求,并有效指导浮运沉放水文窗口的选择,保障红谷隧道管节浮运沉放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王秋林  崔玉国  陈旺 《隧道建设》2015,35(12):1345-1350
南昌红谷隧道沉管长1 329 m,共12节管节,标准管节长114.85 m,高8.3 m,质量达2.6万t,沉管需在丰水季节浮运、沉放。为了解决沉管预制工期紧张、独立干坞设备配套需最大程度共享使用设备的问题,通过对混凝土拌合、运输、浇筑、温控技术以及沉管预制所涉及的模板体系、起吊设备等关键技术进行介绍,以解决主要工序工效控制及关键部位质量控制技术。工程实践表明,红谷隧道沉管预制设备选型及配套关键技术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解决了工序衔接问题,满足施工进度要求,而且沉管质量、结构尺寸也得到了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4.
谢震灵  何晓波 《隧道建设》2016,36(9):1095-1100
内河沉管隧道管节在长距离复杂水域环境中浮运时,浮运线路构筑物和风险源多,水上交通和水情复杂,浮运风险较高。以南昌红谷隧道工程管节浮运为例,比较海口区域与内河沉管隧道管节浮运风险差异,采用风险矩阵法对管节浮运过程中出坞接拖、航道存在浅点、通过小跨径桥梁、急流区回旋、高流速区浮运等5种风险工况进行评估分级,预测红谷隧道管节首次浮运可能发生的高风险工况,总结红谷隧道管节首次浮运出现的风险和采取的应对措施,实现首节管节安全浮运,并为后续管节浮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南昌红谷隧道是国内内河规模最大的过江沉管隧道,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施工产值近20亿元,先后研发并创造多项国内首创技术。2015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卢耀如前往红谷隧道施工现场"把脉",他们认为,红谷隧道项目将为我国今后在内河修建类似工程提供先例和典范。  相似文献   

16.
王崇明  张毅  雷鹏  李志军 《隧道建设》2016,36(9):1155-1160
南昌红谷隧道是我国目前内河最大的隧道工程,浮运过程要经过3座大桥,且航道宽度只有70 m,水流情况复杂,这些都对浮运作业增加了难度。本文在计算沉管浮运中所受水流力的基础上,针对出坞、顺河流浮运和回旋区调头3种不同情况,制定了2种编队方案。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设计了浮运监控系统软件结构,采用C#和WFP技术实现了系统。在管节和拖轮上配置了RTK GPS、DGPS和惯导等导航设备,将浮运编队的实时位置信息显示给指挥人员,对管节出坞、过桥和回旋区调头等监控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实现了远程终端同步实时显示。目前已经完成了南昌红谷隧道多节沉管的浮运,实践表明系统稳定可靠,形象直观,今后可以应用到同类工程中。  相似文献   

17.
正历经4年建设,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超大断面曲线管幕隧道——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于2016年12月28日贯通,标志着我国在超大断面曲线管幕领域的技术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全长2 741 m,由海中隧道和城市地下隧道两大部分组成,下穿拱北口岸,按照"双向并行与上下重叠相互变换"的双向6车道方案进行设计。特别是穿越拱北口岸255 m长的隧道暗挖地段,开挖断面达336.8 m~2、宽19 m、高21 m,其管幕长度和管幕面积均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2月19日港珠澳大桥E29沉管实现精准安装。截至目前,港珠澳大桥已建隧道总长达5 481 m,距大桥隧道的全线贯通仅剩183 m。E29沉管位于大桥最终接头西侧,为曲线非标准管节,长171.2 m,由8个节段组成,最后一个节段呈梯形,采用钢帽结构与最  相似文献   

19.
<正>港珠澳大桥工程中6 km的沉管隧道由33节沉管在海底次第对接而成,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其沉管隧道为世界首次在槽深30m左右位置安装长度超过3 km的沉管。在第10节沉管隧道安装时,水下40 m处的流速远远大于水下10 m处。这个深槽中的海流不符合一般规律,其现象叫紊流。  相似文献   

20.
<正>由南昌市政公用集团承建、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施工的红谷隧道东岸控制性工程——岸下基坑和水下疏散大厅主体混凝土已浇筑完成,为有力保障红谷隧道总体工期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谷隧道东岸岸下大基坑是集西连隧道沉管、中间国内首座水下疏散大厅、东接岸上7条匝道的关键部位,是集7条匝道交会和国内首个水下疏散大厅为一体共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