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目前我国内河在建的最大、最长城市道路沉管隧道——南昌红谷隧道,近日在赣江浮运最后一节沉管,提前实现12节沉管预制、浮运的目标。南昌红谷隧道主线全长约2 650 m,沉管段长1 329 m,共12节管段,分2个批次在异地巨型干坞内预制。E11管节作为红谷隧道浮运的最后一节管节,长111 m,宽30 m,高8.3 m,重达2.5万t,历经5个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4月7日,由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南昌红谷隧道首批沉管管段正在进行试浮检漏试验。预计5月首节管段浮运沉放。南昌市红谷隧道位于南昌大桥与八一大桥之间,隧道穿越赣江,连接新老城区。隧道总长9 288 m,其中江中段为直线沉管隧道,长1 329 m,为目前国内内河规模最大、最长的城市道路双向六车道沉管隧道。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6月10日晚7:06,由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国内内河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江西南昌市红谷隧道的首节沉管浮运完成,系泊在隧址。此前,南昌"一江两岸"的第6次"握手"——朝阳大桥已顺利通车。整个红谷隧道工程预计将于2017年6月建成通车。工程竣工后,市民驱车最快3 min能穿越赣江。该隧道也将成为南昌"一江两岸"紧密联动的新纽带。首节沉管顺利完成浮运干坞—生米大桥—朝阳大桥—南昌大桥—隧址系泊点。自6月10日5:20开始出坞,南昌红谷隧道首节沉管历经约16 h行程8 650 m,终于完成浮运。  相似文献   

4.
结合南昌红谷沉管隧道干坞坞底施工,对干坞坞底处理重难点进行分析,通过采取坞底合理优化分区促成管段预制流水化施工、基底软层分区换填、预制基座格梗枕梁采用角钢超平、起浮层采用"混凝土+滤水导流槽"、合理优化排水系统等技术措施,顺利完成干坞坞底施工,满足了管段荷载、快速预制和起浮等各方面要求。  相似文献   

5.
王秋林  崔玉国  陈旺 《隧道建设》2015,35(12):1345-1350
南昌红谷隧道沉管长1 329 m,共12节管节,标准管节长114.85 m,高8.3 m,质量达2.6万t,沉管需在丰水季节浮运、沉放。为了解决沉管预制工期紧张、独立干坞设备配套需最大程度共享使用设备的问题,通过对混凝土拌合、运输、浇筑、温控技术以及沉管预制所涉及的模板体系、起吊设备等关键技术进行介绍,以解决主要工序工效控制及关键部位质量控制技术。工程实践表明,红谷隧道沉管预制设备选型及配套关键技术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解决了工序衔接问题,满足施工进度要求,而且沉管质量、结构尺寸也得到了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6.
李志军 《隧道建设》2017,37(10):1341-1346
南昌红谷隧道是世界上首座江河中游沉管越江隧道,主线全长2 650 m,江中段为直线沉管隧道,长1 329 m。 工程重难点:1)百万m3巨型围堰; 2)水下立交深大基坑群; 3)40万m3水下岩石炸礁; 4)异地干坞和8.51 km航道开挖与管节浮运; 5)6条生产线平行预制6节管节; 6)12套4 000 t超大模板台车多次转场; 7)超大体量管节预制混凝土防渗抗裂; 8)管节浮运穿越小净跨桥梁; 9)急流回旋区管节调头; 10)江河中游和水位落差10 m条件下水力压接管节; 11)12节管节沉放对接轴线精度控制; 12)时隔半年沉放管节的接头差异沉降等。形成以下技术体系:1)特大特高型充砂长管袋围堰防渗稳定技术;2)大体积混凝土防渗抗裂技术;3)沉管隧道管节沉放对接施工技术;4)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效果检测及处理技术;5)超长距离管节浮运及穿越小净距桥梁的管节姿态控制和桥墩保护技术;6)江河沉管隧道水下立交深基坑关键技术。红谷隧道自2014年4月开工,于2017年5月31日竣工,仅用38个月即建成通车。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1月9日,历时10年论证3年多建设,由南昌市政公用集团融资代建、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施工的国内江河规模最大、最长的过江沉管隧道工程——南昌红谷隧道顺利贯通,填补了在江河中游建造沉管隧道的世界空白。红谷隧道穿越赣江,连接南昌红谷滩新区与赣江东岸老城区,位于南昌大桥与八一大桥之间。隧道主线全长2 650 m,沉管长1 329 m,共12节管节,采用双向6车道,是在江河中游修建的世界首座沉管隧道。红谷隧道采用"快速过江、水下立交、多点疏散、东西贯通"设计,采用沉管法隧道施工工艺。隧道埋深小,能迅速进入周边路  相似文献   

8.
谢震灵  何晓波 《隧道建设》2016,36(9):1095-1100
内河沉管隧道管节在长距离复杂水域环境中浮运时,浮运线路构筑物和风险源多,水上交通和水情复杂,浮运风险较高。以南昌红谷隧道工程管节浮运为例,比较海口区域与内河沉管隧道管节浮运风险差异,采用风险矩阵法对管节浮运过程中出坞接拖、航道存在浅点、通过小跨径桥梁、急流区回旋、高流速区浮运等5种风险工况进行评估分级,预测红谷隧道管节首次浮运可能发生的高风险工况,总结红谷隧道管节首次浮运出现的风险和采取的应对措施,实现首节管节安全浮运,并为后续管节浮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南昌红谷隧道沉管浮运过程存在2个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分别为浮运过南昌大桥及回旋区转体,在这2处水流流向及流速复杂,浮运施工风险非常高。为校核浮运方案的合理性,需对管段浮运过程中水流阻力性能进行分析,以保证浮运安全。基于Fluent和MIKE流体计算软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沉管管段在2个关键风险控制点中所受水流阻力进行分析。对于管段浮运过南昌大桥过程,得到了管段所受水流阻力大小及其变化情况; 对于回旋区转体过程,先对水阻力系数Cw进行率定使其适用于本工程,再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水文条件下的回旋区流场,两者结合得到管段所受水流阻力大小。以期为复杂边界条件下管段水流阻力计算提供一套方法,计算结果为隧道管段浮运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仑头-生物岛沉管隧道管段浮运方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沉管技术的发展,干坞形式的多样化,突显出了干坞与隧道的距离不再是沉管隧道干坞方案比选的决定性因素。但新的问题是如何长距离运输管段并达到经济、合理的效果。通过仑头—生物岛沉管隧道的管段浮运,探讨移动干坞法预制管段前提下,管段长距离浮运方案比选和具体实施细则,为今后大型沉管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何毅 《隧道建设》2016,36(9):1085-1094
南昌红谷隧道过江段采用沉管法施工,隧址位于赣江中游,流速和水位落差大。为解决两岸大型围堰填筑、异地双干坞管节预制、复杂河道水文条件下管节浮运、对接以及管节基础处理效果检测等方面存在的施工难题,采用“充砂长管袋+塑性混凝土墙+钢筋混凝土墙”的组合结构与堰内基坑钢管堵头桩“干割除”方法,实现围堰快速施工和防渗抗洪的要求;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浇筑、养护、温控技术以及管节预制关键设备选型和大型钢模整体转场的施工方法确保管节制作的质量和速度;采用江河中大流速下管节浮运的专用装置、合理的管节拖轮浮运船舶编队方法和多功能GPS-RTK综合监测系统,确保超长距离管节浮运安全;采用可视化监测、水下探摸和管节接头水密控制技术,实现高水差下管节准确对接;采用冲击映像法和潜水员探摸相结合的方法,对沉管基础灌砂效果进行实时监测与综合评价。实践表明,红谷隧道施工形成的一系列新工艺与新技术,能有效解决施工中的难题、降低安全质量风险、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并对今后的沉管隧道工程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1月9日14时,在珠江新造水道大学城水域,广州国际创新城金光东隧道首节沉管顺利抵达沉放区,刷新国内隧道沉管长距离绞拉纪录。金光东隧道全长2 710 m,双向4车道,采用沉管法施工。该隧道沉管段总长460 m,宽22. 1 m,高8. 55 m。广州打捞局承担金光东隧道管段的运输浮运、沉放安装等工作。金光东隧道首节沉管(编号E6)全长77 m,质量达14 000多t,自2019年5月5日浮运至大学城寄放区以来,先后完成了基槽  相似文献   

13.
红谷隧道是目前国内第一座在流速大、水位落差大的江河中部用沉管法修建的隧道,浮运施工难度大。为确保管段及邻近建筑物在浮运过程中的安全,需要对管段浮运过程中的风险节点进行分析。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管段浮运过程中各风险节点的管段所受水流力进行分析,计算软件采用Fluent,计算模型基于RNG κ-ε紊流模型,管段上的水流阻力可通过计算软件直接提取。根据数值模拟结果,结合浮运施工方案中设备拖航能力,对浮运施工方案提出建议,其中管段浮运出坞流速要求低于0.6 m/s,管段浮运出坞后转体流速要求低于0.8 m/s,管段浮运过南昌大桥流速要求低于1.0 m/s;而原施工方案中回旋区转体存在风险,经优化方案后,新回旋区流速能满足管段转体与系泊要求。  相似文献   

14.
汾江路南延线沉管隧道位于佛山市南部,是国内第一条建于内河中上游的沉管隧道,管段浮运沉放等施工工艺与传统海上或者江河沉管隧道有较大差异。为此,在介绍管段浮运沉放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坞内准备、安装临时支承垫块、安装锚缆和锚块等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以E1管段为例,研究管段浮运沉放等关键施工技术和压砂法在管段基础处理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韩建坤 《隧道建设》2016,36(9):1037-1044
沉管隧道工程管节浮运沉放对浮运水位和流速的要求高。南昌红谷隧道为国内首座内河中游沉管隧道,受季节降水影响,水位和流速变化幅度大,满足浮运条件的水文窗口较少。通过对管节受到的水流力和拖轮拖力计算,确定水文边界条件。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浮运航道内关键点和控制断面流速、水位进行监测作为水文预报的基础。采用相应水位(流量)法和合成流量法相结合的方法预测隧址位置水位、流量,将预测的水位、流量结果导入数值计算模型计算浮运航道内的流场分布。现场实测表明,水位和流速预测误差为±30 cm、±0.15 m/s,满足管节浮运水文预报精度的要求,并有效指导浮运沉放水文窗口的选择,保障红谷隧道管节浮运沉放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王崇明  张毅  雷鹏  李志军 《隧道建设》2016,36(9):1155-1160
南昌红谷隧道是我国目前内河最大的隧道工程,浮运过程要经过3座大桥,且航道宽度只有70 m,水流情况复杂,这些都对浮运作业增加了难度。本文在计算沉管浮运中所受水流力的基础上,针对出坞、顺河流浮运和回旋区调头3种不同情况,制定了2种编队方案。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设计了浮运监控系统软件结构,采用C#和WFP技术实现了系统。在管节和拖轮上配置了RTK GPS、DGPS和惯导等导航设备,将浮运编队的实时位置信息显示给指挥人员,对管节出坞、过桥和回旋区调头等监控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实现了远程终端同步实时显示。目前已经完成了南昌红谷隧道多节沉管的浮运,实践表明系统稳定可靠,形象直观,今后可以应用到同类工程中。  相似文献   

17.
韩秀娟  陈旺  王秋林 《隧道建设》2015,35(10):1082-1088
南昌红谷隧道干坞基坑深16 m,临赣江最近距离仅15 m,水位变化幅度达3~13 m,砂层渗透系数达120 m/d,防渗体系施工处于工期关键线路,防渗体系施工质量是实现基坑开挖、沉管预制、浮运、沉放等工期目标的重要保证。文章通过对塑性混凝土配合比、槽壁加固、成槽工艺、泥浆性能指标、清孔换浆、混凝土浇筑及墙体检测等的思考,提出了临江富水砂层干坞基坑防渗墙施工中三轴搅拌桩槽壁加固、配合比试配验证、"两钻两抓"成槽工艺、超声波仪成槽检验、高密度电法墙体检测以及膨润土泥浆性能指标、加强混凝土过程控制等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通过在南昌红谷隧道临江富水砂层干坞基坑中的应用,证明塑性混凝土防渗墙止水防水效果非常好,为基底处理及沉管预制施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以国内首条变截面沉管隧道工程-广州洲头咀沉管隧道工程为依托,总结了变截面管段成型预制技术难点及对策;分析了管段起浮及浮运过程中干舷及稳定性机理,并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建立了二维和三维数值模型,揭示其结构空间受力特性。分析表明,管段预制时在内部模板台车上设置连续桁架作为补偿可较好满足截面渐变段成型预制的要求;对道路线形进行小幅度调整使结构横向对称、在渐变端增加压载及合理布置压载水箱可有效解决管段起浮及浮运阶段管段横、纵向倾侧的问题;变截面沉管隧道的三维空间受力特性较为明显,设计过程宜建立三维空间模型进行受力分析,以更准确地分析不同断面处的内力并进行结构配筋。  相似文献   

19.
沈家门港海底沉管隧道浮运、沉放施工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建林 《隧道建设》2015,35(9):914-919
沈家门港隧道工程为我国大陆首次采用沉管法修建的海底行人交通隧道。为解决海浪、潮汐等对沉管隧道施工的影响问题,通过力学计算分析和管段浮运、沉放方法的选择,施工窗口时间的确定,针对管段浮运、沉放、水力压接、回填等关键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阐述。得出:通过合理的施工窗口时间确定、施工方法的选择、具体施工参数的确定、适当的安全系数放大等施工控制技术,能实现海底隧道管段的浮运和沉放。  相似文献   

20.
南昌红谷隧道沉管外包防水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学军 《隧道建设》2016,36(9):1125-1131
沉管隧道管段结构防水关系到隧道后期运营及使用寿命,一旦渗漏,修复难度非常大。以南昌红谷隧道为例,采用“防水底钢板+顶板、侧墙喷涂聚合物水泥防水涂层”的外包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底钢板采用6 mm厚带锚筋钢板,能够减小管底吸附力,保证管段顺利起浮;顶板、侧墙选用兼有有机和无机防水涂料优点的聚合物水泥防水涂层,采用“一布四涂” 大面积机械喷涂施工工艺,工效快、成本低、质量好。通过错缝焊接底钢板、改善锚筋锚固形式、薄弱部位强化处理、加强试验检测等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有效改善外包防水施工质量,降低管段渗漏水风险,为今后沉管隧道外包防水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