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受力明确、动力性能优越,在铁路桥梁中得以广泛应用。针对曲线铁路跨越曲线公路情况,为满足公路行车要求,提出外观简洁、技术成熟的桥梁孔跨形式。结合跨津港公路特大桥工程实例,对采用的3跨不对称单线预应力混凝土曲线连续梁错线布置情况进行介绍,同时对梁部设计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在满足桥下公路行车要求的情况下,采用错线布置,使两幅桥梁具有基本相同的孔跨形式。这种布置形式简单,既降低了曲线桥梁的设计难度,也简化了梁部设计。  相似文献   

2.
杜伟 《铁道勘察》2015,(3):104-108
老灌河特大桥桥群是蒙华铁路复杂工点之一,并行既有线,跨越豫西主要河流老灌河,且桥上出岔的联络线以极小交角分别跨越既有宁西线及其增建二线,下穿煤运通道正线,在铁路站场及枢纽附近桥梁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介绍其跨河道处水文计算、孔跨布置及道岔连续梁、钢门式墩和双层共用墩等设计情况。  相似文献   

3.
针对和邢铁路如何跨越野沟门水库,重点研究铁路跨越水库选线时应具体考虑的各种因素.野沟门水库是以防洪、灌溉、养鱼、发电、旅游、工业用水等为用途的水利工程.根据野沟门水库的具体情况,从选线的角度研究了3个方案;从桥梁孔跨布置角度研究了2个方案.最终经全面分析比较,选出最经济合理的跨越方案.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等跨布置的铁路简支梁桥在共振速度下的动力特性,及车辆运行平稳性和稳定性.计算表明,等跨布置的简支梁桥在高速范围内会有1~2个共振速度;桥梁的动力系数各孔变化不大,反映旅客乘坐舒适度的列车平稳性指标在前4孔稍有变化,从第5孔开始稳定,说明铁路长桥采用等跨布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甬舟铁路桃夭门大桥方案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甬舟铁路桃夭门大桥跨越桃夭门水道,根据线形、技术、经济条件比选,最终确定采用经富翅岛与公路桥并行方案,主桥与公路桥对孔布置,一跨跨越通航水域。并对钢-混结合梁斜拉桥和钢桁梁斜拉桥进行多方面比选,推荐采用钢-混结合梁斜拉桥方案,通过对结构进行静力分析、车-桥及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验证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研究结果表明钢-混结合梁斜拉桥适用于高铁桥梁。该桥型将首次应用于高速铁路,将为我国铁路桥梁的设计研究提供借鉴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宝鸡市斗中路高架快速路,跨越宝鸡东编组站的10股轨道线和铁路专用线,同时桥下的城市主干路以框架桥的形式下穿宝鸡东编组站。桥位处需保留现状的地面交通、铁路框架桥和周围的高层建筑,桥址处空间局促,建设条件复杂,导致桥梁墩位布置困难。桥梁的布置方案与施工方案相互影响和制约。上跨方案是控制整条快速路的关键节点。综合考虑主墩的合理位置、恰当的孔跨布置和适宜的施工方案,对矮塔斜拉桥、刚构桥等方案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确定采用(97+97)m的转体刚构桥方案。该方案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均较优。该桥方案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为类似的复杂城市环境下,建设高架桥梁跨越铁路编组站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商合杭高铁淮河特大桥为时速350 km的无砟轨道双线桥梁,桥位位于淮河内涝区、行洪区,受防洪、通航、淮河退堤等诸多因素影响,需要对桥位选择、孔跨布置、主桥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跨淮河主桥采用(112+228+112) m刚构拱桥跨越淮河主航道,跨东淝河主桥采用(112+224+112) m连续梁拱桥跨越东淝河,2座主桥均为大跨度混凝土主梁-柔性拱组合结构。静动力计算分析表明:桥梁的各项受力指标满足良好,主梁变形均满足铺设无砟轨道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福平铁路在平潭县东海海域采用连续刚构桥跨越东北口水道,孔跨布置为(92.05+2×168+92.05)m,大桥分3幅,中间为1幅双线铁路桥,两侧各有1幅3车道高速公路桥,3幅桥孔跨布置相同,梁部和墩身分离,共用承台和桩基础,介绍该桥的设计情况。计算分析表明该桥结构刚度大,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为公铁合建桥梁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适用于跨铁路桥梁的挂篮现浇转体施工设计思路。介绍某上跨铁路立交桥的孔跨布置原则及横断面设计要求,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曲线、直线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桥梁转体前的不平衡弯矩;结合挂篮现浇施工方案,提出转体系统偏心设置及砂箱布置的方法,并总结了该类桥梁转体系统的设计步骤。梁体的曲线设计对桥梁的应力、扭矩影响较大,且转体时不平衡弯矩较大,在转体系统设置偏心后,最大不平衡弯矩会出现在梁体挂篮现浇施工的过程中。通过对各施工阶段砂箱施加压力,保证了结构的安全。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桥梁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南京江心洲大桥是一座独柱塔自锚式空间缆索悬索桥,孔跨布置为(35+77+60+248+35)m,主塔采用独柱形式,主缆及吊索在边跨采用平行布置、在主跨采用空间布置,主梁采用钢混梁,设计难度大。通过技术研究,解决了桥梁总体布置、吊杆张拉、适应空间线形的主索鞍和散索套构造、钢混结合段构造等难题,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