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灰色理论,建立了荷载与沉降的GM(1,1)模型,结合某根桩的静载试验结果,对该桩的荷载与沉降分别进行了预测,并在只有部分实测结果的情况下,对单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预测,预测出完整的荷载沉降曲线,预测结果的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2.
运用灰色理论,建立了荷载与沉降的GM(1,1 )模型.结合某根桩的静载试验结果,对该桩的荷载与沉降分别进行了预测,并在只有部分实测结果的情况下,对单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预测.预测出完整的荷载沉降曲线,预测结果的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3.
根据攀枝花地区和安宁河流域昔格达岩层中灌注桩的轴向静载荷试验资料,运用斜率倒数法和指数函数法对单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昔格达岩层中灌注桩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依据实测静载荷试验资料,对杭州地区饱和软黏土层打入式预制桩的休止时间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预制桩静载荷试验的间歇时间进行了探讨。实测资料表明,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打入式预制桩沉桩4个星期后单桩极限承载力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单叶片螺旋钢桩在砂土地层竖向抗压承载特征,结合单叶片螺旋钢桩现场静载试验进行有限元软件模拟。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其数值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其次采用该有限元软件分别模拟不同相对密实度砂土中几何参数不同的单叶片螺旋钢桩静载试验而得到不同荷载-位移曲线,同时将螺旋叶片直径的5%位移值对应荷载作为桩极限承载力。考虑砂土相对密实度,钢桩埋深,螺旋叶片直径,中心钢轴4个参数变化对单叶片螺旋钢桩极限承载力影响。结果表明:单叶片螺旋钢桩桩周土层的相对密实度和桩埋深是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参数,螺旋钢桩叶片直径影响次之,钢轴直径的影响最小;同时,单叶片螺旋钢桩极限承载力增量百分比在松砂中最大,中密砂次之,密砂最小。  相似文献   

6.
大直径嵌岩桩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构成进行分析,并对如何确保嵌岩桩承载力的途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软岩地基中嵌岩桩承载力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软岩的力学特征,讨论软岩地基中桩的极限承载力问题.在文献[1,2]的基础上,根据Duncan—Zhang模型,对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运用静荷载试桩结果,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用双曲线方法对110根挤扩支盘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由于支盘桩受力性状复杂,加载前期和中期预测精度较高,后期较低,不能将误差范围控制在15%以内;支盘桩的沉降曲线出现台阶时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较大;支盘桩极限承载力的预测精度与工程地质条件和桩本身的参数密切相关,同样条件下预测精度比较接近;总体看,对直杆桩的预测结果优于支盘桩.  相似文献   

9.
长螺旋机施工CFG桩完整性及单桩极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通过阀门式长螺旋机施工的CFG桩径0.5 m、桩长5.2 m、混凝土标号为C30,桩端置于中风化砂岩的CFG桩完整性检测,发现完整桩低应变反射波曲线中,各桩端反射波的反射振幅不同,其振幅的大小是否与桩端的嵌固程度有关,需进一步研究。研究结论:反射波的反射振幅与桩端的嵌固程度有关;以采用反射波的反射振幅与入射振幅之比的反射振幅系数TA,分析CFG桩端的嵌固程度和单桩极限承载力高低,即TA=0.1~0.2桩端嵌固良好、单桩极限承载力QU=1000~1200 kN;TA=0.2~0.5桩端嵌固较好、单桩极限承载力QU=8 00~1000 kN;TMA=0.5~0.86桩端嵌固较差、单桩极限承载力QU=400~800 kN;以及反射振幅系数TA大于1时桩端嵌固程度极差,反射振幅系数TA为负数时桩端嵌固程度很好;桩端嵌固良好的CFG桩其单桩极限承载力高,反之就低。为使桩端嵌固良好、使单桩极限承载力能提高,CFG桩施工应采用合瓣式长螺旋机施工。  相似文献   

10.
用最有效方法检测CFG桩复合地基的最大承载力的确定采用低应变检测桩身质量完整性,静力触探检测桩间土承载力,单桩静载试验检测单桩极限承载力,综合计算CFG桩复合地基最大承载力,其检测效果好,效率高,费用低。  相似文献   

11.
为验证大直径预应力管桩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的可靠性,以京雄城际铁路固霸特大桥为工程背景进行了试桩试验。对于所选取的试桩,经低应变反射波法和高应变法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判定为Ⅰ类桩。通过单桩竖向抗压及水平承载力试验得到了单桩抗压荷载-沉降曲线及抗压极限承载力、单桩水平荷载-位移曲线及水平极限承载力,推定了地基土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并通过桩头与承台的连接可靠性试验得到了桩头与承台连接的破坏荷载。  相似文献   

12.
根据软岩的力学特征,讨论软岩地基中桩的极限承载力问题.在文献[1,2]的基础上,根据Duncan-Zhang模型,对桩的极限承载力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运用静荷载试桩结果,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碎石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是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的关键,本文阐述了碎石桩极限承载力Hughes-Withers计算式、Brauns计算式、盛崇文计算式、刘杰等计算式,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与比较,推荐可采用的计算式,以期对今后规范和标准的修编,以及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研究结论:推荐单桩极限承载力按盛崇文推导的公式计算,既考虑了群桩效应,又避免了地基土各种物理力学指标的采集,计算简单,且偏于安全;建议复合地基承载力按极限承载力设计,再除以1.3~1.5的安全系数,不仅概念明确,也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4.
以某铁路枢纽西南环线铁路路基为背景,运用高压旋喷桩桩体低应变动态测试试验、抽芯检测及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静载荷试验,以及理论计算和数值分析,研究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结果表明:该路基的356根高压旋喷桩中,一类桩占95.5%,二类桩占4.5%,桩体强度均大于1.6MPa;现场试验所得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69~181kPa,理论计算所得特征值为248.7kPa,表明当现场加载未达到极限状态时,所得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偏小;数值模拟所得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为155kPa,其荷载—沉降曲线变化趋势与现场试验结果相同;该复合地基成桩质量及承载力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对黏土地基中劲性复合桩的单桩水平承载性能进行研究,重点分析水平荷载-位移关系曲线、桩体材料受拉损伤因子分布、水平极限承载力、土体极限抗力等结果,揭示桩体尺寸、桩体和土体材料力学性能等因素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平荷载的增加,素混凝土、水泥土先后受拉开裂,破坏区逐渐扩展,直至桩身出现塑性铰。劲性复合桩的水平极限承载力随桩体直径、桩体和土体材料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影响相对明显的是水泥土桩的直径。基于计算结果,给出桩侧土体极限抗力的分布形式建议和劲性复合桩的水平极限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检验地质断裂带上人工挖孔桩的桩底压浆对提高桩承载力的效果,进行了三根现场模拟桩的静载试验。采用三种方法确定了桩的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桩底压浆使桩的承载力提高到2倍左右。  相似文献   

17.
钢管-桩心配筋微型桩是在微型钢管桩的基础上加入桩心钢筋组合而成。对钢管-桩心配筋微型桩进行了室内极限抗弯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弯矩增大,试件中性轴往受压侧移动,承载力不断提高;设计时应考虑桩心钢筋对抗弯承载力的贡献;钢管-桩心配筋微型桩试件在纯弯矩作用下表现出较好的延性。与无桩心配筋的微型钢管桩极限抗弯承载力对比后发现,桩心钢筋的存在使得钢管-桩心配筋微型桩极限抗弯承载力提高了50%,可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检验地质断裂带上人工挖孔桩的桩底压浆对提高桩承载力的效果,进行了三根现场模拟桩的静载试验。采用三种方法确定了桩的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桩底压浆使桩的承载力提高到2倍左右。  相似文献   

19.
粉土地基CFG桩与螺杆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承载力高、造价低等优点,螺杆桩复合地基已在多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上广泛使用,但独特的变截面设计使得其受力机制和承载特性比普通直杆桩复杂。为研究粉土地基中螺杆桩的承载特性,以呼和浩特至准格尔新建铁路工程为背景,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对比分析螺杆桩和直杆桩的单桩及单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桩径和桩长条件下,螺杆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比直杆桩单桩提高67%;螺杆桩单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比直杆桩单桩复合地基提高43%;螺杆桩的轴力在直杆与螺杆段的交界处出现明显拐点。直杆桩复合地基顶部存在负摩阻区,螺杆桩复合地基在直杆与螺杆段的交界点下方约30 cm处出现了负摩阻区,在工程设计、施工中,应注意变截面处的处理,以防止负摩阻力作用对桩体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对夯扩桩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单桩承载力、地基土的性质及桩长三方面分析了夯扩桩的适用范围。结合工程实例指出了规范扩大头直径理论计算值与实际的偏差,从理论上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并提出了扩大头计算的改进意见。对确定夯扩桩单桩承载力容易忽略的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从经济角度将夯扩桩与沉管灌注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