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曹凛 《中国船检》2013,(6):116-120
1424年,明成祖朱棣生前最后一次命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各国。出访前,部分远洋海船被紧急征调到太仓,船质检查后,船队趁季风出行。在占城,交趾布政使司60个巡检司、8个河泊所、1个市舶司的中国官员前来拜谒郑和,并帮助检查船质和船队补给;船队到旧港,宣慰使的中国官员与华侨再次帮助船队进行船  相似文献   

2.
《珠江水运》2005,(8):1-1
600年前的7月11日,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正式受命出使西洋。随后的28年里,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胸怀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创革。  相似文献   

3.
曹刚 《中国水运》2005,(9):56-57
600年前,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江苏太仓出发,出使西洋,在随后的28年里,他率领船队,以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胸怀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4.
在蒸气机发明之前的风帆时代,庞大的郑和船队必须依赖季风和洋流的帮助,才能顺利航行。郑和航线所经历的地区是世界上季风现象最显著的地区之一。盛行风的季节性变动,带来了洋流的季节性变化,为郑和航海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文以郑和航海图为基础,结合海洋地理知识,根据郑和出使西洋过程中的航期、航线与航速,分析对季风洋流的认识和利用,并以此侧面反映15世纪中国领先于世界的高超航海水平。  相似文献   

5.
出发地-南京     
《航海》2005,(4)
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 600年前的7月11日,郑和奉旨出使西洋,拉开了七下西洋的帷幕。  相似文献   

6.
曹凛 《中国船检》2013,(1):108-111
郑和一下西洋期间,消灭了海外部分明朝反叛军。明成祖为了彻底铲除海外明惠帝朱允的流亡军事势力,又立即派郑和船队二下西洋,在国外迅速建立起海外的中国水军基地。郑和船队两次下西洋能够得以顺利返航,船况的勘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有的论著往往误把王景弘为郑和下西洋副使。如八一年四月三日《云南日报》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一文称:“明成祖派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出使‘西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文教组合编的《江苏史话》郑和下“西洋”篇  相似文献   

8.
《航海》2005,(4)
《天妃经》是参加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僧入胜慧在临终时, 命弟子用他所遗留的资财发愿刻印的。其卷首绘有“郑和船队图像,计五列,每列五艘”的插图,船型、尺度基本相同,其“艏艉高翘,船舷高,吃水深”,气势磅礴,为郑和船队的船型提供了一个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中国造船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秦汉、隋唐、宋元、明初等时期,中国造船业在世界上都曾一度领先,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更成为世界空前壮举。及至近代,船舶工业是中国近代工业中最早建立的五大产业之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开始走上艰难的发展历程。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决定了船舶工业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制,发展十分缓慢。加上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船舶工业已经奄奄一息,全国主要船厂仅20余家,  相似文献   

10.
中国造船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秦汉、隋唐、宋元、明初等时期,中国造船业在世界上都曾一度领先,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更成为世界空前壮举。及至近代,船舶工业是中国近代工业中最早建立的五大产业之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开始走上艰难的发展历程。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决定了船舶工业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制,发展十分缓慢。加上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船舶工业已经奄奄一息,全国主要船厂仅20余家,  相似文献   

11.
《珠江水运》2006,(Z1):1
七月,是值得纪念的一个月。“中国航海日”活动伴随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成为这个月又一个热点和亮点。601年前的7月11日,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向西洋进发,成就了我国航海事业的伟大创举。今天我们弘扬郑和精神,就是要弘扬郑和所体现的敬业献身、忠心为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伟大精神,推动我国海洋与航海事业实现新的发展,铸就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古代,曾有过很多航海家,但唯有郑和被后世所铭记,成为了中国古代航海的标志。而其他的航海家,都没有被历史所记住,这些伟大的名字连同中国的航海文明被传统文化、黄土文化、农耕文化所扼杀、所掩盖。为什么只有郑和永垂青史?大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这一年三保太监郑和整整60岁,距离他上一次带领船队下西洋已经过去了10年,而那个愿意倾全国之力资助他远航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也在7年前驾崩了。这7年间,郑和就一直闲居在南京,忍受着关于"下西洋劳民伤财"的指责。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郑和下西洋的情况,对明代的造船工业及郑和下西洋的船型特点作了简要介绍。介绍了明代的航海技术,如当时的测速方法和用航海罗盘的导航技术,特别是对郑和船队的海图作了拓扑原理海图绘制的解读。分析了郑和船队的天文航海技术,并对船队的通信联络设备和工具作了初步探索。简述了郑和船队的饮食,并从作战角度分析了郑和船队的严密组织。  相似文献   

14.
一、郑和创造了中国航海史上辉煌的一页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代称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海域为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5.
<正>1405年,伟大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庞大船队起锚远航,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称为"郑和七下西洋"。610年过去了,当我们站在长151.18米、宽61.6米的"宝船"模型前,当我们再次扬帆远航,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时,我们仍要感叹于中国古代那些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已显示出我国古代在造船和航海方面的辉煌成就。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6.
《航海》2014,(6):30-31
童鑑良先生是位实业家。在商业的汪洋大海中,驾驶着他的帆船,一次又一次成功到达彼岸。但这艘小小之舟,在茫茫大海里无法辨别。然而他制作的西洋船模在上海船模界却是名声鹊起。他欲打造百艘西洋船模的船队,现在已经完成了大半。  相似文献   

17.
郑和船队的海上航行活动,与低纬度地区的季风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具体表现为:1)郑和船队下西洋的出发港选择在福建长乐,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的稳定影响地区;2)郑和下西洋船队,往返时间一般为一年半,这个特点主要是由船队选择的特定航线和航行中需要利用的不同季风的转向时间决定的;3)郑和船队航程中的候风点有“斯鲁马益”、“苏门答剌”;4)分地点有“苏门答剌”、“古里”;5)主船队与各分支船队的合地点在“满剌加”。郑和船队在选择航线,确定候风点、分点、合点时,充分考虑了低纬度地区季风的变化特点,反映出当时中国海员深谙低纬度季风变化规律,充分利用其特点进行远洋航海的高超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时期,我们深情缅怀600年前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的著名航海家——郑和,缅怀他为中国人民所创下的伟大壮举和历史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9.
诚夫 《航海》2001,(5):35-38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郑和船队曾远抵非洲东岸,但现今可考的线索模糊难辨,而位于肯尼亚北方古城拉木,历史可上溯至16世纪,当地渔夫的捕鱼方式仍颇具古风。郑和船队是否造访过拉木不得而知,不过在其北方的巴锹岛,却发现疑似郑和船员的后裔法茂人。  相似文献   

20.
郑宽涛 《航海》2007,(2):32-34
在郑和近30年(1405-1433)的航海事业中,与郑和同为正使的王景弘始终协助郑和一起率领船队,不畏艰难险阻,积极开展和平外交。郑和去世后,王景弘继续带领船队完成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