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陈安刚 《航海》2006,(1):40-42
日本是一个传统的潜艇技术国家,也可说是当今世界的潜艇大国之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日本就曾建造过60艘潜艇,其中包括具有“潜水航母”之称的伊-400级潜艇。该级潜艇长120米,水下排水量达6560吨,可运载3架折叠式轰炸机。二战期间,伊-400级潜艇使用“晴岚”艇载机袭击过美国本土。  相似文献   

2.
美国海军为了进一步弄清楚“高速转换方向”、“急速下降”等情况对行驶的核潜艇所产生的影响,正在研制一艘”小型无人潜艇”。这种潜艇起名为“控制系统实验舰”(CSTV),用以测验和对比核潜艇等高速舰艇的水中操纵性的效果。艇身全长9米,内径83厘米,制造艇首的材料是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鉴于盟军运输舰艇在大洋上被德军潜艇累累击沉,美国海军决定用潜艇从水下运送兵力和物资,于1944年将一艘老式作战艇改装成水下运输潜艇,取名为“海狮”号,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运输潜艇。 由于水下运输潜艇活动隐蔽,有攻其不备、出奇制胜之效,且水下运输不受气象和水文等条件的影响,在登陆作战中能够增加登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水下运输潜艇出现之后,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1958年,美国正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水下运输潜艇“灰鲸”号。“灰鲸”号在  相似文献   

4.
《游艇业》2011,(11):34-34
或许不少人都有驾驶潜艇游览水下风光的梦想,却一直没能实现。最近韩国Raonhaje公司设计、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小型电动半潜艇EGO,让水下航行不再是梦。  相似文献   

5.
《船艇》1992,(8)
瑞典国防装备局于1990年初与可库姆公司签订了建造三艘潜艇的合同。此型潜艇的预先研究与可行性研究早在八十年代初、中期开始,设计工作于1988年开始。该艇的主要使命是保卫瑞典1700海里海岸线免遭侵略。其具体任务是实施攻击、布雷、投放潜水员、反潜作战与海上监测;还可用作训练平台。本文对该艇的艇体设计、总布置、艇上系统(尤其推进系统)、导航、武备与作战系统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瑞典皇家海军的三艘新型潜艇分别命名为哥特兰、阿普兰与霍尔兰。首艇于1997年投入使用,两艘后续艇将在12~18月的间隔内陆续服役。该型潜艇第一次安装了由可库姆公司设计、建造与装配的斯特林 AIP 系统—即不依赖于空气的推进装置。此装置的投入使用将显著增加潜艇水下续航力。探测设备、作战系统与武器装备与平台相结合,使该艇特别适合与入侵瑞典海域的敌舰作战。该艇设计人员对该艇诸如续航力、武器载荷,抗冲击与噪声等性能参数进行了综合研究,把现代新技术与高效用相结合,以比较低的费用研制出该型潜艇。库可姆公司作为主承包商,不仅对组装联合与部件采办、而且对设计与建造全面负责。该艇的首尾分段在离马尔摩港约200公里的卡尔斯船厂建造与装配;这些分段用驳船运抵马尔摩,在那里可库姆公司再把所有分段组装成整艘潜艇。  相似文献   

6.
Saga1是法国在80年代末制造的新一代远程自持民用潜艇的样艇,它能够在没有任何水面辅助条件下支持潜水员或遥控运载工具(ROV)尽可能接近工作地点。这艘长28m的潜艇水下排水量为550t,由6位航员操纵,潜水深度为600m,艇上饱和潜水舱内能容纳6位机组工作人员。当潜水舱控制在一个大气压力下,Saga1能接纳6位执行任务的专家上艇观察和操纵遥控运载工具。该潜艇设计被列入先进水下工程,如以斯特林发动  相似文献   

7.
交付南非海军3艘209级1400改进型潜艇首艇的日子日益临近,潜艇的建造过程进展良好。  相似文献   

8.
1968年4月,苏联一艘1500吨的潜艇在夏威夷西北的太平洋失事,沉入海底。后来,美国为获取情报,将它打捞上来,称它是“高尔夫”级潜艇。1979年底,苏联一艘新型核潜艇下水,它的艇体及主要装备全用轻而强的钛合金制造,水下航速高达43节,创世界纪录。这就是震惊各国海军的“阿尔法”级核潜艇。1982年,苏联一艘潜艇密秘潜入瑞典水域,结果在岩石上  相似文献   

9.
潜艇上装备的声呐种类丰富,艇艏声呐往往集主、被动工作方式于一体,是潜艇获取水下制信息权的核心装备。本文梳理了美、俄艇艏声呐的发展历程,包括装备情况、技术特点、性能参数等。分析了3种艇首阵型的优缺点,总结了两国海军选择艇首阵型的3个依据,对比了美、俄两国艇首声呐的发展规律。可为潜艇声呐的研制及艇总体装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舰船科学技术》2015,(12):18-22
潜艇水下旋回运动既是潜艇一种重要的战术机动形式,也是潜艇定深直航、变深潜浮和转向机动3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运动方式之一。在对潜艇水下旋回运动特别是水下旋回对潜艇垂直面运动和横滚面运动影响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潜艇水下旋回操纵运动数学模型,编制潜艇水下旋回操纵仿真程序,分别对不同航速条件下潜艇水下旋回操纵运动进行仿真。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得出潜艇水下旋回时航速、横倾角的变化规律和艇重尾重的操纵特性,并针对潜艇水下旋回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操纵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冯玉成 《航海》2006,(1):26-27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主席来到上海江南造船厂,视察了建造中的我国引进图纸、配件、自己装配制造的一艘03型鱼雷潜艇031艇(1966年,该艇被海军授予荣誉舷号56-110,以纪念毛主席视察建造中的潜艇)。不久,接艇部队组建,我是成员之一,任舰务军士长。艇长是李国安同志。能成为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潜艇的舰员,从青岛潜艇基地来到上海江南造船厂接艇,我们都觉得非常光荣。  相似文献   

12.
4月份,世界上第一艘全新燃料电池驱动的212A型U31“克拉西”号潜艇,在德国北部基尔港下水,开始了首航。 “克拉西”号潜艇长55.9米,艇宽7米,吃水6米;水上排水量1450吨,水下排水量为1830吨;水上航速12节,水下航速20节;最大潜深200米;自持力49天。艇员编制27名。  相似文献   

13.
“赛铁斯”号潜艇,是英国利物浦船厂新造的即将交付部队的一艘排水量1100吨的中型潜艇。潜艇艇员的接艇工作接近尾声,1939年6月1日该艇出海进行水下有关项目的试航。这一天天气晴朗,水面平静,艇长波罗士少校在接受副艇长查普曼上尉有关潜艇备航情况的报告后,即命令出航。 “准备发动机”,“解开尾缆”,“解开首缆”,“两伡退一”。指挥员有条不紊的口令和舰员熟练的动作,潜艇11时正按时离开码头,转身向试航区驶去。  相似文献   

14.
杨齐柏 《国外舰船工程》2002,(10):44-44,F003
介绍德国军现役的206A级潜艇,该级艇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常规潜艇之一。还介绍了即将服役的212A级潜艇,该级艇系世界上第一艘燃料电池AIP潜艇。它将保证德国海军处于世界潜艇技术的前沿。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初起始,大约有150艘潜艇装备有西门子公司的动力设备,最早的是205级艇,接下来是206级艇,世界知名的209级艇有60多艘装有该公司的设备,还有其他级别的潜艇也是如此。现在,该公司将在设备设计、建造以及海上服务期间所获得的全部经验运用到下一代212A级与214级潜艇上。上述设备的研制主要把握住推进系统和自动化系统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航海》2006,(1):14-15
2005年11月,南非海军正式接收第一艘209级潜艇并将其编入现役,预示着南非海军正式拥有209级常规潜艇。该艘艇是1999年南非海军订购的3艘209/1400型潜艇中的第一艘,由德国潜艇联盟(GSC)作为HDW船厂的一个工程承包商进行建造,作战系统由阿特拉斯公司提供,耐压壳体部分的建造由HDW、蒂森-诺舍尔公司和考库姆公司共同建造,费用大约为7.48亿欧元(9.08亿美元)。  相似文献   

17.
常规动力潜艇亦称为柴-电潜艇,其具有三种航行状态:水面航行状态、通气管航行状态、水下巡航状态.前两种航行状态的动力由柴油机或发电机提供,而真正隐蔽的水下巡航的动力来源于艇上的蓄电池组.由于艇载蓄电池的数量和容量有限,因此,水下巡航的潜艇间隔一段时间(几小时或几天)必须浮出水面,通过柴油机为蓄电池充电.这时,处于暴露状态的潜艇极易被敌方的各型反潜设备捕捉到并受到攻击,从而丧失了对抗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2008年6月4日,韩国海军第3艘“孙元一”级AIP潜艇“安重根”(Ahn Jung-geun,舷号SS-075)号在蔚山现代重工造船厂正式下水。至此,韩国海军订购的首批三艘214型常规潜艇已全部下水。其实,半年前的2007年12月28日,“孙元一”级首艇“孙元一”号就已正式服役,摘得了亚洲第一艘实战型AIP潜艇的桂冠。  相似文献   

19.
德国海军新型214级常规潜艇研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海军目前正在成功的209级艇设计基础上,研制新一代214级常规动力潜艇。该艇设计实现高度模块化,采用高效推进轴系和高技术潜艇系统,具有远程不依赖空气水下续航力。该型艇的研制显示了德国海军潜艇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潜艇执行任务和使命时越来越依靠网络中心战系统,潜艇通信系统随之发展,潜艇将更加依赖稳固、安全和能快速传输数据的通信系统,以确保同其他海军平台、艇外传感器、卫星、陆基节点和其他系统的连通性。潜艇不但需要为自身收集重要信息,还需要处理来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信息情报。一旦其他舰艇或指挥部需要这些信息,潜艇要能快速、隐蔽、准确无误地传输出去。主要探讨了使潜艇成为网络中心战基本构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水下连通性概念的要素,包括水上和水下的未来天线技术、艇外传感器连通性问题及其他通信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