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处治中采用SBR胶乳取代再生剂来提升再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分别采用再生剂和SBR胶乳作为添加剂设计就地热再生技术方案,在庐铜高速公路铺筑试验段并进行路用性能跟踪观测,结果表明:添加SBR胶乳的再生混合料和试验段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能较好地满足技术要求,并表现出较好的低温抗裂和抗车辙性能,而添加再生剂的再生混合料和试验段的抗车辙和低温抗裂性能相对较差。试验段的成功铺筑和优良性能表明就地热再生中采用SBR胶乳作为添加剂是完全合理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中外公路》2021,41(3):274-279
采用再生集料替代沥青混合料中的天然集料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环保优势,但其中的低强度水泥砂浆和砖块成分较天然集料更易在荷载作用下出现破坏,导致沥青混合料性能出现衰减,因此亟需探究改善含有再生集料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方法及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规律。该文选用富含聚乙烯PE的抗车辙剂,通过马歇尔配合比试验,分析不同抗车辙剂用量对再生集料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力学指标、体积参数和沥青用量的影响;而后进一步探究抗车辙剂对再生集料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低温弯拉应变、冻融劈裂强度比和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砖块成分对再生集料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性能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应在再生集料中控制其含量;(2)富含PE抗车辙剂对提高再生集料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变形效果显著,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再生集料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抗疲劳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中一般添加再生剂来对老化沥青进行中再生。本文在室内通过老化沥青的再生实验和再生混合料的车辙实验及动态蠕变实验,对再生剂对于再生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老化沥青再生后软化点和车辙因子下降,再生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随再生剂用量的增大而降低。因此在进行再生混合料设计时,因严格控制再生剂的用量以保证再生混合料的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设计了添加Thiopave温拌再生剂的AC-20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采用马歇尔残留稳定度试验、冻融劈裂试验、车辙试验、动态蠕变试验、低温小梁弯曲试验评价其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抗疲劳性、低温性能,并将其与普通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Thiopave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适用于大中修路面工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测试再生剂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影响,以浸水马歇尔实验、冻融实验、高温稳定性实验和低温性能实验等为基础,分析得出掺加再生剂后,沥青混合料的冻融劈裂强度和残留马歇尔稳定度显著提升;抗车辙能力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仍然远远超过了规范标准;沥青混合料的粘结性得到改善,低温抗裂性能和柔韧性大幅度提升。另外,选择国产再生剂A再生沥青混合料和新拌AC-20沥青混合料进行比较,再生沥青混合料大部分指标达到和超过了新拌沥青。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托江苏省S324睢宁至宿迁段大修工程,对某高性能抗车辙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添加高性能抗车辙剂不增加配合比设计工序;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显著提高,强度性能、水稳定性能及低温抗裂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工程实施过程表明,高性能抗车辙剂未明显增加拌和工艺,摊铺及碾压等工艺与常规热拌沥青混合料控制方法相同。  相似文献   

7.
查旭东  杨平 《中外公路》2007,27(3):176-179
依托广佛高速公路大修工程的沥青路面热再生实践,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设计针入度对再生沥青混合料AC-25的马歇尔指标、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抗裂性等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而提出了再生沥青混合料合理的设计针入度范围。结果表明,再生沥青混合料有利于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和抗裂能力,但降低了抗水损害能力和低温抗裂性能,从而为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再生拌和工艺对沥青混合料再生效果的影响,设计了3种热再生拌和工艺(再生剂同步添加工艺、再生剂异步添加工艺、再生剂-新沥青预混合工艺),并通过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间接拉伸开裂试验、动态模量试验等方法对再生混合料的性能进行试验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热再生拌和工艺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具有明显影响,由于再生剂-新沥青预混合工艺能够有效提高再生剂与老化沥青的融合程度,进而提高再生效果,因此,采用该工艺的再生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抗车辙性能以及动态力学性能,低温抗裂以及综合抗裂性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主研发的基本型沥青路面再生剂对老化沥青再生后的常规理化性质和抗老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同时利用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及车辙试验等考察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结果表明研发的沥青路面再生剂再生效果理想,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满足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SBS改性沥青SMA混合料的就地热再生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BS改性剂溶解于三氯乙烯的过程中,SBS硬段微曲约束相与三氯乙烯反应后物理交联或结合作用遭到破坏,改变了其原有的分布状态,难以准确评价沥青的老化程度.通过间接分析即以回收沥青的动态剪切流变性能作为参考指标,以再生后沥青混合料的性能为主要控制指标,确定再生剂的掺加量和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例.研究表明,依据回收SBS沥青性能指标所确定再生剂掺量下的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随着再生剂掺量的增加,再生SMA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坏及抗裂性能不断提高;同时,由于沥青中的轻质组分增加,沥青不断软化,使得其抗车辙能力降低.因此需综合考虑再生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及抗水损害能力确定再生剂的掺量.为提高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应基于性能进行SMA现场热再生配合比设计,并且其设计空隙率应较新拌沥青混合料的要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预研车型子系统如风阻、重量、轮胎滚阻系数等目标参数进行分析,结合参考车型道路滑行和转鼓滑行的试验数据,利用汽车相关理论原理,提出了三种计算预研车型的理论滑行阻力的方法,用于前期仿真和排放试验摸底。  相似文献   

12.
抚顺地处东北地区,年最大温差达60℃左右,受温度影响路面极易出现车辙和开裂。沥青的单一改性已满足不了路面的需求,寻找高低温性能兼顾的改性沥青成为迫切的需要。该文介绍一种新的沥青混合料改性剂-PRCR。该改性剂能够在保证高温抗车辙的同时兼顾低温抗裂性,其性能优于SBS等改性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13.
测定汽车滑行阻力系数的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韩宗奇  李亮 《汽车工程》2002,24(4):364-366
从汽车滑行运动微分方程入手,经过积分推导出滚动阻力系数和空气阻力系数与滑行初速度、滑行总时间和滑行总距离之间的关系,用滑行过程中3个瞬时点的记录参数组成方程组,再用MATLAB求方程组的数值解,即可求出汽车的滚动阻力系数和空气阻力系数。本方法只需一次滑行试验,既方便易行,又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14.
从汽车滑行运动微分方程入手,利用滑行数据,提出了一种计算汽车滑行阻力与速度关系的新算法,又分别计算得到试验乘用车滑行过程中的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和传动系阻力,并且分析了传动系阻力随速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强风环境下架桥机的抗风性能,以龙门式双主梁架桥机为对象,利用ANSYS软件建模,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分析了不同风速下架桥机的整体稳定性,重点考察了架桥机在不同工作状态时结构由水平和竖向风荷载引起的反力,进而分析了架桥机整体的抗滑移性能和抗倾覆性能。结果表明:为确保架桥机在大风区的施工安全性,应该采取必要的防风措施,提出了在墩顶预埋钢筋与架桥机前支腿临时锚固、起重小车起吊适当重量等实用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的抗剪强度与抗裂性能。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和铺筑试验路,得出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油石比为3.4%~3.6%时,动稳定度达到3000次·mm^-1以上,沥青路面路表的回弹弯沉远小于设计弯沉。试验路通车3年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半刚性底基层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具有优良的抗裂性能和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介绍车用转速传感器的常见类型、基本工作原理、发展趋势以及在汽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抗车辙与抗水损能力的沥青用量确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林涛  李立寒 《公路》2004,(1):106-109
沥青用量与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密切相关.常规的设计方法是沥青用量确定后,对混合料的抗车辙与抗水损能力进行性能验证。本研究打破这一常规,基于抗车辙与抗水损能力确定沥青用量。  相似文献   

19.
适宜含气量不但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对二者的影响规律也相似.混凝土抗冻性试验和氯离子渗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混凝土中含气量的不断增加,混凝土抗冻性能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先增加后减小.建议C30、C40混凝土含气量控制在3.5%~5%,C50混凝土含气量控制在5%~7%.  相似文献   

20.
防火与抗火是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该文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与研究成果的分析与对比,总结了国内外结构抗火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基于计算的混凝土结构抗火设计方法,并且对火灾荷载与等效曝火时间、构件截面温度场分析、高温极限承载力的简化计算等重要内容进行了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