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农历丁酉鸡年来临之时,200多名中国第三十三次南极科考队员,分布在中山站、长城站、内陆冰盖和"雪龙"号上。没有7天长假,没有亲人团聚。冰天雪地中,在南半球最高纬度的他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  相似文献   

2.
《航海》2009,(6):45-45
10月11日,“雪龙”号载着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基地起航。此次共有251名考察队员,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队将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迄今任务最重的一次。  相似文献   

3.
之所以在标题中写出“小议”这两个字,是因为关于中国海洋利益以及海洋争端这样的题目实在是太大,以此为题,政治、经济、国际法……无论从哪里切入,写出几部书都绝不为过。笔者决定写这篇东西,主要是源于这样两条新闻:“1月7日,韩国表示:希望尽快开通中韩军事热线”;“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的17名队员,成功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因此,本文实际上只能算一篇随笔性质的文字,以这样一个篇幅,也仅仅是“勉强”够得上“小议”这个词……  相似文献   

4.
寒星 《中国船检》2008,(10):64-64
2008年10月20日上午,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发,赴南极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同时对中山站进行改造建设并对南大洋进行数十项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5.
《航海》2009,(3):2-3
2009年4月10日,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经历了173天、航程25000余海里,圆满完成各项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誉归来。此次考察队由204名队员组成,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考察队。2008/2009考察年度是国际极地年(IPY)  相似文献   

6.
《船舶》2020,(2):82-82
近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完成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乘载186名队员,成功穿越"咆哮西风带"。"咆哮西风带"是西风带的形象称呼,它环绕在南纬40°~60°,是进出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这一区域常年盛行西风,是全球公认风浪最大、航海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7.
《航海》2023,(1):1-2
<正>黄嵘不愧是“雪龙”的灵魂人物之一,先后担任“雪龙”号、“雪龙2”号政委兼轮机长,参加了17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全程参加了中国首制极地考察破冰船的建造,并保障“雪龙2”号进行了首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考察破冰船建造和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长期工作在极地科考第一线,致力于极地破冰船动力配置研究。他授权《极地船用直升机喷气燃料加油系统》等发明专利7项,多次被评为优秀南、北极考察队员,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3月24日,由江南船厂修船部承修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在完成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后安全顺利抵达上海。为保证这次“雪龙”号完成中国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科学考察活动,2004年6月,圆满完成了“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巨型轴系的特检任务,并创造了在国内首次不请国外服务商  相似文献   

9.
笔者根据第21次南极考察随“雪龙”号船实航状况调研情况,较深入地了解、分析了船舶现状,阐述了“雪龙”号船改造设计基本构想与局部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0.
沈权 《航海》2014,(2):14-18
最近,“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南极救援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科考船的行动受到从国家领导到普通百姓的极大关注。俄罗斯科考船被困南极、“雪龙”号的救援行动,让不少人对破冰船的工作方式、破冰能力以及南极航行风险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4月21日,经过长达160多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考验,我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搭载"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顺利返抵上海。极地科考的经历,让人终生难忘。2011年11月3日,"雪龙"号装载着一百多名科考人员和船员从天津起航,前往南极,航程28000海里,历时163天。这次科考任务有六项,主要有冰川、高空物理、固体潮、地磁、GPS及气象常规观察  相似文献   

12.
《船艇》1995,(12)
由上海沪东造船厂为国家海洋局改装的“雪龙”号船,日前完工并交付船东,从而保证了1995年11月20日按时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为了有效地开展南极科学考察,提供性能优良、多功能的极地科学考察船,国家海洋局决定对“雪龙”号船进行改装。沪东厂在承接了这一改装工程任务后,于短短的四个半月时间里,接连  相似文献   

13.
<正>4月10日,执行第31次南极科考极地航保任务的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两名海事测绘人员顺利返沪,圆满完成南极冰区航标导航、科考站水域航道扫测及海图编绘任务。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郑和平、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王鹤荀到码头迎接科考队员。此次极地航海保障任务是_1984年我国开展南极科考以来,交通运输部首次派员参加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航标导航、海道测量及绘图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在南极,科考人员在中山站、维多利亚地新站共执行6项极地航海保障任务,前后历时162天,先后完成"雪龙"号科考船专用AIS移动基站、北斗AIS船载终端及  相似文献   

14.
正7月12日,"雪龙2"号国产科考破冰船12日搭载62名科考队员从上海外高桥港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前往北极执行中国第12次北极科考任务。外高桥边检站当日"一站式"办理船舶和人员出境边检手续。总长约122 m,宽约22 m,设计排水量近1.4万吨,续航力达到2万海里的"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相似文献   

15.
岁末年初,解救受困南极浮冰区的俄罗斯客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国际联合救援行动引发全球瞩目。经过十数天的奋战与等待,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顺利解救乘客并依靠自身力量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队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先后赴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们是"向阳红10"船、"J121"号、"海洋四号"船、"极地"号和"雪龙"船。其中,前3艘船只进行过一个南极航次,"极地"号为冰区加强型运输船,在1986年购进后,经过改造投入到我国极地考察,1992年退出极地考察序列。"雪龙"船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相似文献   

17.
“雪龙”号于1994年10月26日至1995年3月6日,首次赴南极执行考察任务,历时133天,航行17186海里。这是我国第11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此航次任务新、要求高、海区生、风险大,在国家海洋局的精心组织、正确指挥下,全体船员和考察队员团结拼搏,经受了艰苦环境和复杂任务的考验,圆满完成了任务。 穿越西风带 西风带位于南纬45~60度,常  相似文献   

18.
梁富伟 《航海》2007,(6):F0004-F0004
2007年11月12日,中国唯一从事极地破冰航行的科考船"雪龙"号,首次从自己的"家"——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专用码头出发,开赴南极,执行第二十四次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19.
高元兴  赵建人 《航海》2008,(4):13-14
今年4月,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载着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任务,凯旋而归。这是“雪龙”号历史上航行时间最长、跨越经度最广的一次远航。而在如此之长、如此艰苦的航行中,其中的后勤保障和生活饮食需求又该是多么重要的一环。令人高兴和自豪的是,在“雪龙”号远航途中所需的食品中,有50%~60%是上海远洋船舶供应公司供应的,还有一些船舶物料也由他们供应。  相似文献   

20.
《船舶工程》2021,43(7)
7月12日,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组织开展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作为一艘智能化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有着多项技术创新:搭载双向破冰技术,可以在1.5 m厚冰层中连续破冰前进,可原地360°自由转动,装备各种国际先进的海洋和考察设备,可执行多样化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