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易合并继发性感染 ,但合并新型隐球菌败血症者少见 ,本院诊治3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3例患者 ,均为男性、年龄 5 2 - 6 3岁 ,农民。 3例患者均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危重型 ,出血热抗体IgM检测阳性 ,诊断符合 1986年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 2例患者因顽固性感染性休克行血、尿细菌培养 ,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末稍血涂片墨汁染色显示新型隐球菌阳性 ,均于入院 1~ 3d内死于低血压休克期。 1例过渡到多尿期 ,但尿量徘徊在 40 0 0~ 5 0 0 0ml/d ,尿素氮在 …  相似文献   

2.
<正> 流行性出血热(亦称有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中如中国、朝鲜、日本、苏联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诸国流行。本病的发现已有50年的历史,自1978年李镐汪等分离到HFRS病毒并完善了诊断该病的特异性血清学技术之后,HFRS的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现在一般认为HFRS是由某些小啮齿动物的一种病毒引起人类发病,病毒在自然宿主(鼠类)体内虽不引起可见疾病,但却大量繁殖,长期带毒、排毒引起水平方面传播,通过多种途径感染人类。近年来HFRS流行地区不断  相似文献   

3.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可引起实验室感染。1960年苏联首次发生113例实验室感染出血热爆发,以后在南朝鲜、芬兰及国内均有一些报导。以上均为进行出血热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疫鼠—黑线姬鼠、棕背(鼠平)或红背(鼠平)而发生。此类事例已为从事出血热研究人员所熟知,但对其传播机理尚不甚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类实验室感染为普通实验室由于接触实验动物大白鼠而发病。1975年和1978年在日本仙台首次发病,病人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发现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常于冬季流行,临床特点有发热、出血及肾脏损伤。病情重危,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各疫区均重视抓“三早一就”(早诊断、早治疗、早休息、就地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措施,对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及降低病死率取得了显著效果。遵照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根据部分内部资料及西安地区的防治经验,本文就出血热的辨证论治简述于后,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孙红 《吉林交通科技》2007,(2):72-72,F0003
在物流企业供职8年,使我对物流有了一些了解。“物流”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21年,美国的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商品在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就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20世纪70年代末,“物流”概念从日本引进我国。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特异性的心房利钠因子(ANF)抗体,测定了20例健康人和51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浆ANF含量。结果表明,健康人血浆ANF含量与HFRS患者有显著性差异HFRS组中,除恢复期外,各期ANF均升高,其中以少尿期最突出;ANF的血浆浓度与病情轻重有一定关系,提示血浆ANF含量的变化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肾综合征出血热102份系列血清中IL-6含量,发现患者血清IL-6含量在6病日前及发热低血压期均高于正常;6病日达高峰,7病日开始下降;发热期明显升高,少尿期达峰值;IL-6含量在轻、中、重及危重型患者之间有明显差异;IL-6与尿蛋白在含量间明显正相关。提示IL-6含量变化与病程进展一致,是引起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理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且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可一定程度判定患者预后和转归,反映肾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作者对95例(15~60岁,主要是24岁以下;女15,男80;重型26,中型36,轻型ε3)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于不同病期进行了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测定(血浆ACTH、氢考、醛固酮含量、肾素活性及24小时尿醛固酮排量)。同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是:少尿期所有病人ACTH显著地升高(18~30.4mg‰),氢考高于正常一倍多(467~1080  相似文献   

9.
<正> 该种肾炎既有遗传性,又有家族性。根据临床特点又命名为:遗传性进行性肾炎,先天性出血性肾炎或眼耳肾综合征(Alports综合征)等。其为小儿时期少见的慢性肾脏疾病。1902年Guthric氏首先报告某个家族中的复发性血尿,称Guthric氏病。1927年Alport氏描述:除复发性血尿外,还伴有进行性肾功不全及耳聋,后称Alport氏综合征,并报告了一家三代中16个患者的情况。1979年解放军202医院报告了两个家系的调查。甘肃省医院也报告三例。  相似文献   

10.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流传较广,死亡率高,对人民危害较大的传染病,我国有27个省、市报告发生本病。出血热病在发病早期,易和上感(普通感冒和流感)相混淆,临床上尚无好的确诊办法。实验诊断方法上,目前虽有间接免疫萤光法测IgM,可达早期确诊目的,但是,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死于休克者较少,而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者明显增多。哈医大分析了1980年365例死亡病例,死于少尿期者占50.76%,且尿毒症死亡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化学、肾活检、电镜技术的进展。为研究出血热肾衰机理开辟了广阔前景,国内外对这方面研究较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本病为咳嗽引起的一过性意识丧失。1876年Chroot首先描述了咳嗽晕厥综合征。本病曾有很多名称、如“剧咳晕厥”,“咳嗽综合征”,“咳嗽后晕厥”,“喉性眩晕”,“咳嗽振荡”等。至1970年止,国外文献共报道400例国内仅有个案报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以抗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大鼠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系为模型,研究比较了用常规营养液添加培养法与静置细胞培养法(非添加培养)生产大鼠McAb的产量和滴度的效果。结果表明应用静置细胞培养法,McAb的产量明显高于添加细胞培养法2~3倍,抗体效价亦增加至少一个数量级,并且有简便易行、快速省时、减轻劳动强度和节省原材料的特点,值得试用。  相似文献   

14.
日本邮政系统在全国境内有2.5万个分支机构。随着世界各国邮政事业民营化.日本也实施了“邮政民营化”改革。2005年10月14臼,日本参议院批准了政府提出的”邮政民营化相关法案”.法案规定日本邮政业在2017年前完成私有化。2007年4月.将原有的国有机构“日本邮政公社”改制为一个控股公司“邮政事业株式会社”,旗下设置四家公司,  相似文献   

15.
<正>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迄今尚未分离成功,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随着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发现一些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有免疫机理的参与,为了探讨流行性出血热免疫功能的改变,以阐明与本病发病机理的关系。我们于1977年10月至1979年元月,对流行性出血热住院病人进行了各期E—玫瑰花结形成率,淋巴细胞转化率及总补体的测定。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该文报道了日本和歌山(Wakagma)医科大学1976——1978年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7例的临床与表现特征。病人多于第4—8日入院、住院7—78日。6例发病于春季与夏初。呈重型经过者3例。患者均急性发病,有显著全身中毒症状,咽峡炎、胃肠炎、出血症候群,肝脏肿大、白细胞减少(继而增多),血小板减少,血清总蛋白含量降低。重症病人于第5病日出现各种并发症:水肿、心律紊乱及心脏传导障碍,胸腔及心包积  相似文献   

17.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以下简称出血热),自1978年李镐汪等从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到朝鲜出血热病毒,在病原学上有了重大突破以来,在流行病学上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关其传播途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虽有各种假说,但均缺乏确凿的病原学或流行病学证据。因此,对传播途径的深入研究,实为有效防制本病的关键问题。 1982年10—12月,在西安××学院内发生了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爆发,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试图对本病的传播途径问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出血是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 fever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三大主征之一 ,机制十分复杂 ,血小板数量减少、功能障碍是主要原因之一。其血小板损伤起始于发热期 ,休克、少尿期严重 ,血小板数量迅速、大幅度下降 ,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 [1]。本文综述 HFRs中血小板损伤的机制 ,以探讨更有效的疗法。1  HFRs血小板形态学改变及功能异常1.1 血小板数量减少 ,体积增大。光镜下 ,血小板大小极不均一 ,多数增大 ,并见异型血小板。血小板内可见大空泡 ,或紫色细颗粒聚集 ;有的颗粒甚少或全无 ,胞质透明。亦可见许多血小板破碎或聚集…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对出血热尚无特效疗法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我们从1981年开始采用恢复期血清治疗早期重症出血热患者。共治疗8例,全部为22~50岁的男性患者,均于发病1-5日内住院。5例测出血热免疫荧光抗体均为阳性,滴度为1:320—1280(由西安医科大学病毒室岐天茂老师等协  相似文献   

20.
聚肌胞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对多种病毒感染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也是一种良好的非专一性免疫增强剂。本文总结国产聚肌胞治疗早期流行性出血热临床双盲试验结果表明聚肌胞早期使用有促使退热加快,减轻肾损的作用,越低血压及少尿期的病例数亦较多,对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