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别建立了考虑能源消耗与拥挤收费的小汽车广义出行费用及考虑舒适性消耗的 公共汽车广义出行费用,构建了由这两种交通出行方式组成的交通系统总能源消耗函数.考虑 能耗对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的影响,建立能耗目标约束下的以出行时间最小为上层目标函数 的双层规划模型,其中上层模型以一定节能水平下的系统延误最小为目标;下层模型满足双 模式交通网络的随机用户平衡,并采用遗传算法和Frank-Wolfe 算法求解.通过算例,将道路拥 堵收费及节能目标抽象化后代入模型,探讨了道路收费前后交通能耗变化及在不同的节能目 标情况下,道路拥堵收费的节能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在交通需求量较大时,实施道路拥挤收费 有利于减少交通能耗,当节能目标小于25%且同时采取道路收费时,路网出行时间都会相应 减少.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车流交通分配模型在道路中主要考虑道路的延误函数,而对于收费道路,还需要考虑出行的综合成本.针对收费道路流量预测,通过研究各种出行方式的时间价值,在道路延误函数模型中加入不同出行方式的时间价值函数,预测未来年收费道路的流量.同时,通过调整不同收费标准的延误函数值,可以对项目合理的收费标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城市出行多方式化的特征日益突出.本文在充分考虑城市多方式交通网络结构特性的基础上,构建方式及路径联合选择模型,研究多方式条件下的交通分配方法.首先,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构建出行方式和路径联合选择的Nested Logit(NL)模型;其次,运用路段实测交通流数据标定道路混合交通流条件下的交通阻抗函数;最后,基于构造的多方式交通网络进行多方式交通分配,分析出行量在网络上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多方式条件下的交通分配方法,能够有效地描述城市多方式交通网络条件下的出行方式和路径选择行为,以及交通出行在交通网络上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交通网络中不同类型用户的路径选择行为导致混合均衡交通分配。自私用户总是选择最小实际出行成本的路径出行,利他用户选择最小理解出行成本的路径出行。最小理解出行成本是实际出行成本与边际出行成本的线性加权。首先,构建了自私用户和利他用户弹性需求混合均衡交通分配的等价变分不等式模型;然后,假定路段出行成本函数为多项式出行成本函数,并运用非线性规划方法界定了该类混合均衡交通分配的效率损失上界及其与网络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效率损失上界与网络拓扑结构无关,只和路段出行成本函数的最高次以及最小和最大利他系数相关。  相似文献   

5.
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改善交通网络效率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实际交通网络的多层次性被证明能改善交通网络性能.多层次的现代城市交通网络中部分车辆受控于交通诱导与控制中心,遵从系统最优原则(SO),而其他出行者服从用户平衡原则(UE),建立了这种多层次混合交通均衡及其等价变分不等式,并推导出了多层次混合均衡的效率损失上界.该效率损失上界与网络层次结构、道路路况、交通需求水平、交通诱导信息渗透率相关,其特殊情况与以前所报道的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6.
考虑弹性用户需求下,当两点之间的收费额增加时,阻抗会随之增加,交通需求量会相应减少,引入新的交通阻抗函数。根据弹性交通需求下交通均衡配流,考虑一个双层规划模型来考虑道路经营者收费道路费率制定,同时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了基于遗传一模拟退火的混合优化算法(GASA)求解算法,最后通过一个数值算例加以简单的论证,得到比较合理的费率。  相似文献   

7.
收费是降低交通均衡效率损失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对收费情形下多用户类弹性 需求交通均衡分配的效率损失进行了研究.首先,构建该类交通均衡分配在两类不同出行决策 准则下的变分不等式模型.然后,通过解析推导法分别界定了其在不同出行决策准则下的效率 损失上界,并探讨了它们与网络参数的关系.最后,给出了数值算例.结果表明:两类效率损失 上界都与路段出行时间函数、路段收费向量、出行者的出行时间价值系数、用户均衡时社会总 收益与社会总剩余之比相关;费用度量出行决策准则下的效率损失上界还与系统最优时的社 会总收益与均衡时社会总剩余之比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出行需求函数与路阻函数所反映出的交通需求与交通网络的可变性为基础,运用均衡原理建立二者的耦合关系模型,从宏观层面提出基于交通需求与交通网络二重均衡协调的城市与交通一体化规划的方法,并给出了交通需求与交通网络协调性判断的标准。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同时对交通需求与交通网络进行一体化协调配置,实现交通网络流量与交通需求量的双向均衡。  相似文献   

9.
在本文中,充分考虑了城市混合交通网络中主要交通方式(包括小汽车、公交车以及自行车)的运行特性,包括运行速度、平均乘客人数以及道路资源的占用率等的基础上,从出行者的出行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了不同道路条件下不同流量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构造了城市混合交通网络的路段阻抗函数形式,并对其中的相关参数的标定方法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高颖  万冲 《交通标准化》2013,(15):14-15
道路网络上的交通流状态是交通需求结构和道路网络结构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交通需求结构与道路网络结构一体化研究是实现交通需求系统管理的基础。鉴于此,运用均衡原理建立交通需求结构与道路网络结构二者的耦合关系模型,提出基于交通网络与交通需求二重均衡协调的交通需求结构分析模式,可为交通需求系统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单向交通在提高车辆行驶速度,减少行程时间延误和缓解交通拥挤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目前国外单向交通研究前沿是单向交通安全性和单向交通规划方法,并强调应用仿真软件模拟;分析了国外单向交通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进展,在国内单向交通发展实际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交通组织原则,提出我国单向交通未来发展和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开发过程中,构建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协调交通系统要素,使城市交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分析交通系统关键要素及其与环境问的关系入手,分别从土地利用整合、路网规划布局、交通设施规划设计、交通政策制定、交通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以绿色交通为目标的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基于该方法完成共青城的交通规划设计。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有利于促进绿色交通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3.
引入了交通环境容量和交通环境承载力概念,相应建立了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模型,包括交通尾气承载力(APC)模型,交通噪声承载力(TNC)模型,并分析了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不足,构建了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TECC)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框架,从交通环境角度修正传统城市交通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建设项目施工交通影响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各大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堵塞等问题,开始着手建立交、修地铁等大型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但是项目施工会对交通运行和居民出行,包括机动车交通、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和静态交通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交通影响评价是分析评价项目建成后对周边路网交通影响的一种评价方式,是目前我国解决城市土地开发与交通系统间矛盾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以绵阳市富临东方广场为研究背景,通过调查及采用四阶段法预测目标年背景交通量与项目生成量,做出交通影响程度评价,最后提出对策以减小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环道交通组织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道交通组织是区别于信号灯交通组织和立交交通组织的一个新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基本思想,其最大特点是不设红灯、不停车,在平面位置上分离交通冲突点,这有望大大提高区域交通的通行效率,从而提供安全、畅通和有效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在提取交通声强信号特征的基础上,利用AvantLite动态信号分析系统记录数据,导入基于声强的交通流分析系统,融合路段相邻两点的数据,根据交通量差值比判断该路段的交通状态,为提高交通流检测技术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介绍了实验交通工程法产生的背景及概念,阐述了实验交通工程法在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分析了实验交通工程法相对于传统交通模拟应用方法的优先性;然后,以“昌平卫星城换乘枢纽周边路网交通流组织方案设计”研究课题为案例,具体介绍了实验交通工程法的应用过程,并详述了部分细节的处理;最后,根据案例的实际应用,总结了实验交通工程法的应用经验,并对其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袁亮  曾康琼  夏淼磊 《城市交通》2013,(5):62-68,11
研究作为交通改善方法之一的单向交通系统的适用性。以温州市(大城市)和龙港镇(小城镇)中心城区为例,通过分析现状路网和交通运行特征,制定单向交通系统方案,运用EMME3和VISSIM对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到单向交通系统的适用性结论。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市中心城区单向交通系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作用,而龙港镇中心城区单向交通系统却能有效改善交通运行状况。最后,指出单向交通系统与道路特征、交通管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人交通是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而行人交通的视频检测技术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行人检测和分析确定行人的运动轨迹,提取行人交通参数,为交通规划、管理与控制提供科学的数据。首先回顾行人交通视频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综述研究的方法、技术和主要成果;其次,从行人交通系统的一般处理框架—行人检测、识别、跟踪和交通参数的提取,分层次回顾低级、中级和高级各处理阶段的发展水平;重点阐述各处理阶段的现有技术和方法,并将每阶段相应地划分为不同方法子类加以讨论;最后,分析行人检测研究的技术难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