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述长江口外高桥六期码头工程河段的河势及水流泥沙条件,并对临近的外高桥一、二期港池泥沙回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吴淞口至横沙水道的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分析工程实施对水流的影响.最后通过半经验公式结合数模结果对本期工程码头港池、调头区及引起的周边泥沙回淤进行预测估算,结果显示:工实施对码头上下游一定范围内水流有影响,其中码头桩基附近平均流速最大减少30%左右.外六期码头港池的年平均泥沙回淤强度为1.85~3.30 m/a,年回淤量约27.6万m3,调头区的年平均泥沙回淤强度为0.65~1.15 m/a,年回淤量约11万m3.  相似文献   

2.
余珍  张玮  任慧  唐磊 《水道港口》2011,32(1):43-47
以新通海沙围垦工程挖入式港池为例,针对长江口潮汐河段挖入式港池回淤问题,采用数学模型模拟了港区水流泥沙运动。结合相关河段实际回淤调查,研究了港池内水流条件分布与回淤分布,对港池回淤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港池内淤积分布形态与港池内水流分布规律相似,回淤估算结果与实际工程调查结果相符,可为潮汐河段挖入式港池的回淤预报和减淤措施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上海港外高桥挖入式港池进口航道航行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高桥挖入式港池规划前期论证的关键内容之一是其进口航道航行条件的评估。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接受委托,对规划船型的操纵运动方程进行了仔细研究。对规划船型的典型——“冰河”轮作了水动力测定;利用实船试验资料对操纵运动的数学模型进行科学率定;使用本所研制的船舶操纵模拟器对规划拟定的两个港池——外高桥嘴挖入式港池和五号沟挖入式港池的进口航道航行条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试验研究。最后,给出了两个港池安全进口的必要条件,为规划部门选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船闸     
庄辑 《珠江水运》2008,(12):62-62
利用厢形闸室水位变化以升降船舶的水运工程建筑物。它是通航建筑物的一种型式,用于克服航道中的集中水位落差,将船舶自一水位河段提升或下降至另一水位河段。船闸建于内河航道的水利枢纽中,为控制河口或港池口门外的潮差有时也需建船闸。  相似文献   

5.
潮汐河段挖入式港池淤积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潮汐河段水流动力机制的基础上,认为港池的回淤包括回流淤积、涨落潮引起的悬沙淤积和异重流淤积,其回淤总量等于3部分积量之和,将通过试验研究获得的港池水流流态和泥沙运动特点,与3种回淤的动力要素联系起来,以计算各部分的回淤量,以长江下游张家港船闸避风港挖入式港池作为计算实例,计算结果与实测淤积量相当符合,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模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佛耳岩作业区二期工程港池开挖方案,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开挖后的航道水流条件变化进行预测分析,研究了港池开挖施工对航道布置、航标布设和船舶通航的影响,并考虑本河段航道条件及通航环境的复杂性,提出港池开挖的优化施工方案,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和通航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模拟器在港口航道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船舶操纵模拟器在港口航道中的应用情况。通过上海港外高桥挖入式港池设计研究的实例说明模拟器的成功运用。这些模拟技术和方法对于降低航道费用、增强船舶营运安全和提高港口生产效率都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阐述船舶操纵模拟器在港口航道设计中的应用情况。通过上海港外高桥挖入式港池设计研究的实例说明模拟器的成功运用。这些模拟技术和方法对于降低航道费用、增强船舶营运安全和提高港口生产效率都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工程河段近期的岸线、深槽、深泓线、冲淤等变化情况着手,浅析了新生作业区一期河段的河床演变规律,对工程局部河段河床演变进行了分析,并对工程河段河床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结合工程建设水域原则要求、工程设计水位、工程水域条件,最后得出对拟建工程前沿局部水域进行港池开挖后,拟建工程位置具备工程建设的水域条件。  相似文献   

10.
重庆九龙坡港区二期工程推移质动床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推移质动床模型试验成果,研究了重庆港九龙坡港区二期工程实施后港区河段的冲淤特性,预测了码头前沿浚深港池回淤率和上下游航道冲淤趋势。  相似文献   

11.
挖入式港池泥沙淤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六省市27个挖入式港池的调查,分析了港池淤积原因、港池淤积量以及港池布置对淤积的影响,可供类似挖入式港池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罗健  程凯 《水运工程》2011,(3):67-70
受长江航道的自然地形水深和南京长江大桥通航净空的限制,港口物流服务的腹地纵向延伸和广域化辐射受到较大阻碍,因此,在长江下游河段新建的港口宜尽量兼备承接上游来船转运出海的功能和由海轮转驳江轮的功能。现行规范对于挖入式港池宽度已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对于船舶进出于两码头之间的挖入式港池口门宽度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从航道角度出发,引入航行漂角和偏航角概念,着力于阐述船舶进出于两码头之间的挖入式港池口门宽度的计算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钱塘江尖山河段主槽摆动频繁、河床冲淤剧烈,上虞新港(世纪丘新围堤线外)位于尖山河段南岸,可选择范围目前恰为高滩.文章在河床演变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人工变形"预测与大范围动床模型试验预测等手段研究了世纪丘围涂工程实施后堤外高滩的变化.研究成果表明,世纪丘围涂后,堤外存在建造码头的可能性(吨位较小、作业时间短、保证率低),并针对钱塘江河口潮差大的特点,建议采用"闭合式港池"形式,通航船只吨位可达3000吨级."闭合式港池"的设想为钱塘江河口航运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必将带动钱塘江河口航运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环抱式港池的水质恶化问题,就国内外现存的多种提升港池水体交换的工程技术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港池水体污染物浓度与港池容积、港池水体交换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得出:提升港池水体交换量是降低污染物浓度的最重要对策;其次,改善港池水流状况、促进港池水体混合亦是降低港池内污染物浓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考虑泥沙对策的基础上,采用海水交换型防波堤等利用自然水动力条件实现自港池外向港池内单方向海水流入的技术,是提升港池水体交换量,改善港池水质的技术方向。同时,通过行政法规掌控码头、船舶等的排污量,也是绿色海洋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许英  莫建兵 《水运工程》2007,(12):54-57
对内河挖入式港池发生淤积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淤积主要是由口门处的回流及浑水异重流引起的。结合港池的淤积形态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淤积量计算模式,并用该方法对岳阳某港的挖入式港池进行淤积量计算,与实际淤积量相比较为吻合,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为预测内河挖入式港池的淤积量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内河挖入式港池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挖入式布置是港口平面布置的1种常用布置形式。该布置形式在西欧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则相对采用较少,且大部分挖入式港池修建在河道上。这种状况除与河道的自然条件和利用情况有关外,我国对挖入式港池的研究较少也是重要原因。结合《河港工程总体设计规范》的修编,对采用挖入式港池相对较多的江苏、湖南、浙江等省进行了挖入式港池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水槽试验的基础上,结合部分理论分析,初步研究了挖入式港池的泥沙淤积问题的原因、泥沙运动以及淤积特性。结果表明:含沙量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口门处淤积量较大,泥沙粒径较粗,而港池内部淤积量较小,粒径较细。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减少该形式港池口门处的淤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于健  付建宝 《水运工程》2020,(12):63-69
大连湾海底隧道从大连港三、四号码头之间的港池登陆。为给港池内隧道结构施工提供干作业条件,拟将港池四周设置止水结构,然后排干水,该工况使得码头结构的受力情况发生改变。港池周边的码头于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人所建,现为文物保护对象,因此针对该工况对码头结构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港池排水施工使得码头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因此建议降水前在码头外侧新建临时围堰,该措施确保了码头结构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9.
挖入式港池泥沙淤积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六省市27个挖入式港池的调查,分析了港池淤积原因、港池淤积量以及港池布置对淤积的影响,可供类似挖入式港池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环抱式单口门港池水体交换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沿海港口的环抱式单口门港池可起到防浪和减少泥沙回淤的作用,但此种港池布置对于港区内外水体交换是不利的.在港池1:2门朝向正对波浪情况下,港池水体随涨潮流增加、落潮流减小而出现港池内水位涌高,导致港池内外水体交换量减小、港池水环境容量下降.以浙江台州温岭港为例,在单纯潮流及波流共同作用两种水情下,通过模拟规划方案下港池内外水质点运动轨迹变化及计算口门通过潮量的变化来探讨该类型港池对污染物输移及水体交换方面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