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唐初大儒孔颖达编纂《五经正义》,其对于儒家经典的疏解诠释涵括了丰富的诗学思想,尤以《毛诗正义》为著。孔氏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本论,强调诗歌社会功能与抒情功能的统一,形成了系统的诗学体系,奠定了唐代诗学的理论基础,对唐代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孔子对诗的"兴观群怨"的理论,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也是历代诗歌批评史讨论的对象,并且贯穿于历代诗歌的创作实际中.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诗可以群"从"兴"、"观"、"怨"中割裂开来,导致人们忽视了"诗可以群"的诗学理论与先秦时代文学活动的关系."诗可以群"的诗学理论反映了先秦时期文学活动的集体性.这一理论为我们研究文学觉醒的时间问题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论诗尚"平",其意涵体现在气、势、语言等诗学层面。王夫之尚"平"的诗学观与宋代文学家"诗造平淡"说有着本质的差异,是由宋代理学家的"平淡"诗论开显。于此,王夫之克服了宋代理学家诗学观念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其"平"就是"胸次悠然,暇豫不迫"的内圣境界在诗歌审美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深入分析鲁迅和尼采两人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尼采的哲学思想对鲁迅思想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他影响了鲁迅对人类的看法,同时,尼采的思想也是鲁迅关于个性解放和思想革命看法的真正源泉;另外,尼采的反传统的批判精神同样也影响了鲁迅。但是,鲁迅却没有盲目地追随尼采,而是从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出发,形成了适合中国当时现状并有别于尼采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一个重要的诗学范畴,本文以英美的意象派运动为出发点,对意象的主要观念和中国现代意象诗学的发展作了探讨,并着重指出,进入四十年代,九叶派的意象建构标志着现代诗歌对意象的认识和运用进入了一.成熟而重要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它是指词语通过组合表达某种特定的意念而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它是中国古典诗学和西方意象派诗中重要而独特的概念。感官意象溢出情趣美,模糊意象荡出意蕴美,联想意象托出生动美。本文拟就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感官意象,模糊意象和意象联想三方面进行比较,揭示这两首诗之间的意象联系。  相似文献   

7.
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他的童年记忆和自然情感以及音乐爱好有关.正是从自然主义情感出发,他重视向自然学习,强调反思文明的弊端,反思科学与艺术所导致的德性败坏.因此,重视自然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的结合,重视人性的德性完善,成了卢梭自然主义诗学或启蒙主义诗学的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逝世前,沈从文就多有论及鲁迅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可以发现沈从文对于鲁迅在认识与评价上的复杂性。沈从文从文学本体论出发,一方面肯定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的重要成就及其影响,对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持认同态度,另一方面又否定鲁迅的杂文创作及其社会政治意义,对作为思想家与战士的鲁迅表现出拒斥的态度。这就使得这一时期沈从文对于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居于疏离与接受之间,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期的史书《左传》和《国语》中载有大量“赋诗”、“引诗”等诗学活动,其中以时下外交行人为阐释主体,在多个方面对《诗》文本进行了尝试性的阐释,如诗旨的归结、诗句大意的阐述、字词的训解,等等.而“断章取义”是时人在熟知文本基础上对《诗》的灵活运用.春秋时期解《诗》也呈现出朴素性、功用性、互动性、单调性等特点.《周语下》...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尚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的形式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解体的同时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