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分析翻译与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社会在发展,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语言和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当今大量的语言翻译实践中,可以看到,在目的语中更多地体现源语言、或更多地体现源语言与目的语的不同,正日益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2.
文化负载词是一国文化的承载,通过词汇将一国的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本研究依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将《天堂蒜薹之歌》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和宗教文化负载词五类,采用定性的方法,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天堂蒜薹之歌》葛浩文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以及译者达到的目的进行研究,发现译者主要采用直译、减译、增译、文化层面转换的翻译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目的是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度,使读者更加轻松地了解中国文化,清除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阅读理解之障碍,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形象语言,而形象语言是语言修辞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英汉成语中形象语言的来源,形象语言在翻译中的处理着手,探讨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及如何结合语境、语篇灵活地进行形象语言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文化中的翻译与翻译中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篇章语言学的发展,使 我们对有着跨文化和跨学科特征的翻译活动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即翻译不仅是把源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转移,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是一种跨文化行为,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分析翻译和文化的关系,提出了“文化中的翻译”,“翻译中的文化”,“文化翻译”,“翻译文化”等不同概念,对其意义进行了界定,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诠释。认为翻译活动受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双重制约,只有将语篇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下,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安阳市作为八大古都之一,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城市的形象建设也应该提上日程。城市公示语是城市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示语的翻译也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对外宣传。交际原则强调翻译的译文以最大限度实现原文的交际目的和功能,该原则适用于公示语这类承载着特定社会文化含义的文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外事翻译中需要考虑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会直接影响听众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所以外事翻译本身不单单包括文本翻译,还应该包括翻译员对被翻译文本中隐含的文化因素的解读。本文尝试从禁忌语(taboo)、委婉语(euphemism)、语意场(semantic field)、词外延、修辞手法(figurative language)和词汇变异(lexical variation)几个方面介绍语言中可能隐含的各种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语际之间的翻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更换过程,它涉及到语言的风格和原作的主题;而直译与意译仅拘泥于语言的保留和舍弃,两者均无法涵盖翻译的全过程,因而也就不能称其为翻译的方法.翻译应该是一种零度的写作;翻译的成功取决于译者的态度,而非方法.  相似文献   

8.
委婉语是一种修辞手法,它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诞生与运用与社会文化密切相连。死亡委婉语作为委婉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语言的教学领域也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死亡委婉语也折射出了不同文化下的死亡文化差异。本文作者旨在通过对死亡委婉语的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差异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暴力性是任何翻译的存在本能,字幕翻译也不例外。本文以《教父》系列电影中的俚语字幕翻译为例,探讨了翻译对原作暴力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类型,分析了译者是如何处理电影中俚语的字幕翻译。本论文研究发现,为了使影视作品语言符合目的语群体认知规范,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译者在《教父》系列电影中的俚语字幕翻译中,主要采取了柔性和强制性的暴力手段,其中更多地采用了强制性的暴力手段。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而东西方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主要有:1,宗教信仰;2,生态环境;3,社会文化风俗;4,历史文化背景;5,物质生产劳动;6,政治制度.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在这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正确判断,选择的能力.在翻译实际操作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短语.由于中西方在自然环境、宗教、习俗、文化意象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译者如何在原文文本和语境间寻找最佳关联,从而将原文本的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准确传达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12.
颜色词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语的概会意思上,更多的则是表现在语义反映概会时所增添的民族文化色彩上,即形成所谓的国俗语义,这些国俗语义有褒有贬,本文探讨一下不同民族的色彩词所包含的褒贬国俗语义。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词语的量较大,大部分都较容易翻译成外语,但是部分词语在对译时它们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意蕴已经无法寻见,失去了它应有的味道,读来有种“食之无味”之感。本文简要阐述汉语词语的发展历史,阐明词语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并例举词语分析传统文化意蕴,论述词语的文化意蕴的研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从形态学的角度论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近下年来汉语中出现的英语借词进行考察,从字,形,义三方面把外来词分为音译,意译,中英混合词三大类,在此基础上继续分为不同的次类,然后,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对汉语构词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武汉晚报》外来词为研究载体,在所获的第一手语料数据基础上,对出现在报刊上的英源外来词进行统计分类并分析其构成,研究结果表明外来词以各种方式存在于日常书面交际的汉语中。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研究英汉隐喻。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隐喻的基本特征;继而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讨论了隐喻与文化的关系。每个隐喻背后都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就会造成文化冲突。人类文化的共性铸就了汉英隐喻中的相似之处,中西文化各自的特性又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差异。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理解隐喻本身的意思,更要深入学习隐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其喻义,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讨论了“白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蕴涵,即,“白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各有其褒贬涵义,这主要源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以及“白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互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英语修辞格英译汉,要遵循修辞效能对等原则,文化差异原则等。巧妙翻译英语修辞格将使其再现于译文之中,实现译文的语言风韵和语言效能与原文紧密吻合,从而复现源语言修辞美与意境美及其语感效能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英国和中国都是诗歌的国度,英语和汉语都产生了无数世界闻名的优秀诗篇,但是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对汉语诗歌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却由于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大相径庭的格律,对英语诗歌兴味索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汉语诗歌的喜爱,通过汉英诗歌对比来帮助学生掌握英诗中的眼韵、跨步诗行、语序的变化、音步等有别于传统中国诗歌的诗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诗的兴趣,促进英诗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动物具有显著的特征,英汉语言中对这些特性看法总体相同,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通常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使用和翻译中应该注意到该词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歧义。英汉动物词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须考虑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