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主干道立体交叉设置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兵  曾平 《湖南交通科技》2005,31(2):125-127
现有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在对城市主干道和主干道相交的交叉口是否设置立交没有规定,使得工程师在对这类交叉口进行规划和设计时缺乏理论和实际规范的指导。从平面交叉口延误理论出发,通过对平面交叉口车均延误和交通量、红线宽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在一定的服务水平约束条件下,推导了红线宽度和设置立交临界流量的关系,探讨了此类交叉口设置立交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平面立交因其交通组织灵活、造价节省、近远期结合较好等优势,已成为平面交叉口交通改善的重要手段。从平面立交的基本机理、平面立交与平面交叉口运行效率比较、平面立交与立体交叉口交通流特征比较入手,分析平面立交的核心机制、基本优点、适用条件。总结平面立交规划设计的技术路线,为交叉口平面立交交通组织提供参考。通过实例验证分析平面立交相对其它交通组织方式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互通式立交是连接路与路之间的交通枢纽,由立交引线与交叉公路的连接形成的T型交叉口,是互通式立交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T型交叉口进行必要的渠化设计,可以提高互通式立交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交通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4.
张洼路北二环立交是合肥市城市道路网络的重要节点.在满足近、远期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可以结合交叉口的现状对立交方案的形式和投资规模进行合理筛选,并确定最佳的立交方案.  相似文献   

5.
平交口作为互通立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平面交叉口的设计要点,对三路、四路交叉口的交错点进行了交通分析计算,分析比较了平面交叉口4个方案的布设形式,对相应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平面交叉口方案布设时,应对其进行多方案比选,拓宽思路,选取合适的交叉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6.
李玲 《湖南交通科技》2012,38(1):36-38,98
对岳麓大道与麓谷大道相交的交叉口作分离式立交和互通式立交的比较,从交通组织,土地利用,经济合理,社会效益及影响的角度考虑进行了方案研究比选。  相似文献   

7.
由于道路交叉口的设计涉及到很多因素,因此,要想做好城市立交的设计与选型,必须深入调查与研究,从立交的交通功能、工程造价、桥梁美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使立交的选型与设计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非常规交叉口设计在中国的创新应用, 选取U型回转、菱形互通式立交、借用出口车道左转、串联交叉口、连续流交叉口和平行流交叉口, 系统梳理了各种类型非常规交叉口的几何布局、信号相位相序方案和控制策略, 从理论研究和交通安全效益层面回顾了近10年来非常规交叉口的研究成果, 探讨了各种类型非常规交叉口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 非常规交叉口信号配时建模和求解没有困难, 且大多文献采用精确求解算法; 非常规交叉口效益评估结果根据文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不同存在差异, 但总体来看, U型回转不宜设在左转比例过高的交叉口, 菱形互通式立交适合于高速公路和快速路, 借用出口车道左转在左转比例较高的交叉口表现较好, 串联交叉口在过饱和状态下的效益最优, 连续流交叉口和平行流交叉口在对称需求下的效益更佳; 在交通安全方面, 设置U型回转和菱形互通式立交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但其他几种类型非常规交叉口由于数据量较少或缺乏数据, 还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 因非常规交叉口运行规则与驾驶人的认知存在差异, 在开放初期驾驶人会存在困惑, 采用驾驶人培训、前车提示和交警现场引导等措施是有效的, 自动驾驶技术与非常规交叉口设计相结合更有望加快非常规交叉口的应用和推广; 整体来看, U型回转、借用出口车道左转和串联交叉口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良好, 菱形互通式立交在中国的适用性还需结合国内交通现况进一步探讨, 连续流交叉口和平行流交叉口由于运行规则复杂, 需先试点运行再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立交型式选择是立交建设中重要的前期工作,立交型式不同,将使整个立交的交通功能、投资、景观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受到影响。本文采用粗糙集理论,通过对相同道路条件下不同立体交叉口设计方案进行粗糙集评价,建立了对已有的立交桥设计方案的评价模型,针对具体问题对冗余指标进行筛选,再根据数据自身特点赋予其权重,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的主观评价和层次分析法主观确定各个指标隶属度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借鉴公路无信号交叉口次要道路车辆通过交叉口问题的解决办法,引用汇入理论的计算公式,提出了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加速车道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