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析目前国内城市道路指路标志设计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城市在指路标志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相对完整的城市指路标志设计体系。从交通心理学出发,对指路标志的设计参数,如指路标志设置的前置距离、文字大小与版面尺寸等进行计算,可为指路标志系统相关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公路交叉口指路标志合理信息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采用模拟试验方法,对驾驶员认读、判断指路标志的过程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指路标志信息量与认知时间之间的量化关系,以及在进行公路交叉口指路标志的版面信息量设计时,地名数不宜多于5个的结论,对交叉口指路标志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指路标志信息量与认知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以眼动仪EMR-8B为主要的实验仪器,以大量的室内实验为研究手段.通过记录试者视点在室内模拟影像中播放的指路标志上的停留时间,从而得到不同信息量指路标志的认知时间,建立了标志信息量与认知时间的量化关系。在汉字字数少于17字,路名数少于6个时,认知时间增长趋势相对均匀,超过这一标准增长趋势明显;在指路标志的版面信息量设计时,汉字字数应以少于17字、路名数少于6个为宜。  相似文献   

4.
指路标志是道路交通标志的一种,通过颜色、形状、亨符、图形向交通参与者传递道路方向、地点、距离信息,是驾驶人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的重要保障。其设置方法和反映的信息,与路网结构、道路等级、交通管理措施有着紧密关系。本文在总结目前指路系统设置和设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指路标志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在合肥市城市道路指路系统建设项目中的应用,证明此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点是可行的,对指路标志系统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交叉口指路标志信息有效性量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精确度量交叉口指路标志信息的有效性,结合人机系统理念,综合考虑驾驶人在指路标志信息理解、判断及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需求、认知规律及心理预期,分析影响信息有效性的主要因素,选取信息需求满足程度、信息关联强度、信息适量程度、信息理解难易度及驾驶人心理预期作为标志信息有效性的量化指标,建立交叉口指路标志信息有效性量化模型.运用模型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量化数据能够精确表征交叉口指路标志信息的有效性,同时可以全面体现影响指路标志信息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进而为更加合理地设计、设置指路标志提供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取模拟试脸的研究方法,通过模拟驾驶系统测试指路标志在不同字间巨、同一速度下驾驶员视认距离的变化.试验数据表明字间距在2/10h-6/10h("h"是字高)之间,视认距离有一定的增加;而字间距在6/10h-9/10h之间,视认距离基本保持不变.试验结果验证了我国现有指路标志汉字间距标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道路指路标志是一种交通语言,成为千万交通参与者的“出行指南”。它在规范城市交通行为,减少交通拥堵,确保道路的安全和畅通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对北京市的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道路指路标志规划和建设的新理念,同时强调了规划和设计的统一性。对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专用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实践进行相关介绍,实践结果表明,奥运中心区指路标志的引入使车辆和观众的进出场时间节省了约20%,有效避免了奥运周边地区因人员密集、疏导困难造成的拥堵。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高速公路部分出口前置指路标志的设置距离无法满足车辆安全驶离高速公路主线这一问题,通过建模研究高速公路出口最后一块指路标志(距离出口最近的出口指路标志)的安全设置距离。首先,将出匝车辆驾驶人的驾驶行为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认知-反应、车道变换以及减速驶离主线。其次,融合高速公路主线和匝道的道路条件、驾驶人视认特性、驾驶行为过程、标志设置方式等多方面影响因素,构建了高速公路出口最后一块前置指路标志的安全设置距离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中推荐的高速公路出口最后一块指路标志设置距离(500m)适用于所有主线单向2条车道以及部分主线单向3条车道和单向4条车道,不适用于主线单向5条车道;相比规范的推荐值,模型计算值考虑了道路条件和驾驶行为,使分流区产生的换道次数减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交通指路标志信息认知的水平直接影响出行者寻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对不同信息组织形式的交通指路标志进行标志信息理解实验,发现交通指路标志版面信息的位置及字符排列方向对信息的理解水平存在显著性影响。当标志上信息的位置与在路网中的相对位置相同,且字符排列方向没有旋转、与道路线形保持一致时,信息的理解水平较高;当标志上信息被移动或旋转时,信息的理解水平将降低42%~66%。  相似文献   

10.
交通指路标志信息量与视认性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确定指路标志合理路名数,在室内模拟实验基础上,运用EMR-HM8眼动仪,分析了交通指路标志信息量与视认反应时间的定量关系,对比了目标路名指路标志与非目标路名指路标志视认性。发现指路标志视认的一般规律:当路名数为2~7个时,视认反应时间不超过2.50s,且与指路标志路名数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目标路名标志视认时间明显小于非目标路名标志的,平均差值为0.52s。提出了城市道路指路标志视认反应时间的建议取值:路名数不大于5,且车速小于50km·h-1时,可采用2.00s的视认反应时间;路名数大于5,或车速不小于50km·h-1,可采用2.50s的视认反应时间;指路标志路名数以不超过5个为宜。  相似文献   

11.
A dynamic visual cogni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driving simulation barn with eye tracker system to get drivers' eye movement parameters when they were reading traffic signs with various information quantities in different speeds. The eye movement parameters include fixation number and duration. Driver's visual area was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using dynamic cluster method. Further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eye movement parameters of the three areas.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fixation distribution has a high correlation with driving speed and information quantity. As the driving speed and information quantity increased, the fixation number and duration in traffic sign area have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drivers have less visual cognition to front lane. When the guide signs have more than five amount of information, drivers' fixation number and duration have an abrupt chang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visual cogni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highway traffic guide sign information volume should not exceed 5.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the driver needs more fixation when recognizing non-guide signs and the visual cognition process is more complicated.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驾驶员驾驶时动态的生理、心理特征,从人机工程学理论的角度,对高速公路交通标志设置的位置、板面尺寸、信息容量等要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可为更合理地设置交通标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交叉口特征的指路标志建模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指路标志划分为各种路标指示项.结合道路网的拓扑结构,定义了路标指示项的状态函数集,并把路标指示项分为状态性标识、连接性标识和方向性标识3类.交叉口是指路标志必须反映的本质特征,也是指路标志建模的关键.基于交叉口特征函数集的指路标志建模方法是通过交叉口特征函数的运算确定路标指示项的状态函数集.以实际路网交叉口为例,构建了连接性标识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轨道交通枢纽的导向标识布局,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分析了人与空间环境交互作用下旅客寻路行为与导向标识的交互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元胞自动机建模思想,构建了旅客寻路行为仿真模型,建立了标识布局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输入客流、设施设备等参数,应用GSign系统分析了标识引导下旅客寻路效果,提出了动态仿真定量评估方法.通过北京南站典型场景仿真试验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典型进站、出站及换乘流线的标识优化后,旅客平均走行速度分别提高了4.0%、3.2%和13.3%;仿真模型输出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约为7%.   相似文献   

15.
蒋岚 《交通标准化》2011,(11):138-140
交通标志作为高速公路行车的主动引导设施,将公路沿线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公路使用者,体现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设计理念,为人们提供了出行便利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断面形式下的多车道高速公路出口影响区开口长度及流量与交通安全的关系,针对2种断面形式的高速公路出口,分别设计了3种不同的开口长度,结合3种不同流量条件设计了18个不同的驾驶模拟场景。实验招募30名被试者开展模拟驾驶实验,提取不同开口长度及流量条件下各断面形式高速公路出口的车辆行驶轨迹、换道间隙的选择、减速度、最小 TTC (Time to Collision)等驾驶行为特性参数,综合分析基于驾驶行为数据对不同开口长度的行车风险。结果表明:两种断面形式下,开口长度对于车辆在开口段上的换道点选择存在显著影响;两种断面形式下,1500 m的开口长度能够满足绝大多数驾驶人的换道需求;在换道间隙选择中,大都集中在5~6 s,分离式断面下的开口长度对于低于临界间隙的换道间隙出现的频次具有显著影响;流量及开口长度对于最大减速度及TTC最小值和分布位置均不存在显著性影响,但分离式断面下的最大减速度和最小TTC相较于整体式断面更小;此外,整体式断面中内侧3车道的行车风险低于分离式断面,分离式断面中外侧车道的行车风险低于整体式断面。  相似文献   

17.
���п���·���ڱ�־λ�������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达到有效引导交通流的目的,首先从驾驶心理学的角度将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识别和对所驾车辆的操作过程分为7个点6个阶段进行研究,在对已有交通标志设置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交通标志位置设置的依据,然后对驾驶员由城市快速路外侧2车道向外侧1车道的车道转变过程进行了微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概率论方法,得到了车辆由外侧2车道向外侧1车道汇合时操作行动距离 的理论模型,进而得到了城市快速路出口标志位置设置前置距离D的理论模型,最后通过实例计算得到了城市快速路不同设计车速下出口标志设置的前置距离.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交通标志的视认性,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对指路标志视认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 研究。首先,基于人类工效学理论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得到11 个指路标志视认性的影响因素,建立指路标志视认性的评价模型,采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然后,在大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了不同影响因素的权重值,结果表明标志的设置位置、遮挡情况、字型尺寸以及字数多少对其视认性的影响最为显著,且其权重值分别为0.140, 0.130, 0.127和0.106。最后,通过对南京市虎踞北路高架桥处的指路标志进行分析,验证了 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应用运行车速(85%位车速)对道路设计一致性进行评价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但用来进行评价的参数——运行车速的获得大都是在道路上测得的,提出一种通过在专用汽车驾驶模拟系统上进行实验,获取运行车速,从而建立运行车速预测模型的方法。实验采用真实路段的虚拟场景,并可在实验中实时记录速度数据,利用速度数据对平均车速、85%位车速与单圆曲线的曲率变化率CCRs及坡度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应用CCRs及坡度建立平均车速、85%位车速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