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铁道试验基地建设重载试验线,对我国重载铁路的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但现行的《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并不能完全适应重载试验线的设计需求。结合我国重载铁路运营实践情况和建设需求,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重载试验线平纵断面设计的关键参数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最小曲线半径、圆曲线和夹直线最小长度、限制坡度、坡度代数差、坡段长度等参数的合理取值与原则,为重载试验线平纵断面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高速常导磁浮系统轨道梁结构型式及功能区各功能面的精度要求进行了分析,同时考虑到我国机加工能力和经济状况,对曲线地段定子面、导向面和滑行面分别采取了直线拟合和曲线拟合方法进行设计,研究工程技术条件对高速磁浮线路设计参数选取的影响,确定不同长度功能件和不同定子排列方式下平、竖圆曲线半径的合理取值范围,用不同曲率的导向面拟合平面圆曲线的允许半径范围和优势半径范围,以及满足扭转率要求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值。研究结果表明:分别采用6,3,2 m长的功能件和直线及半径为1550和790m的导向面,能够拟合的最小平面圆曲线半径分别为700,650和600 m,能够拟合的最小竖圆曲线半径分别为8250,4150和2750 m;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可以达到40 m。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悬挂式单轨交通设计体系。为探索和完善悬挂式单轨旅游观光线路技术标准,以湖北恩施青云崖度假区旅游观光线设计为例,结合国内多条悬挂式单轨试验线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经验及乘坐体验,对悬挂式单轨旅游观光线路主要技术标准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列车最高运行速度、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车体最大允许倾角确定线路平面曲线最小半径;根据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的时变率计算缓和曲线长度;根据最高运行速度计算竖曲线半径;为了降低轨道梁设计、制造和安装难度,认为平曲线、缓和曲线、平面夹直线及纵断面夹直线最小长度不宜小于一节轨道梁的长度;并给出了最大坡度、坡段最小长度等主要参数的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前基础速度目标值达350km/h客运专线的设计,主要参照《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本文拟结合实际参与的郑西、武广客运专线设计情况,就高速客运专线线路平、纵断面设计中,执行《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探讨性的意见。主要内容包括:①线路平面设计中的最大曲线半径选用、缓和曲线长度及曲线超高设置;②线路纵断面设计中的最大坡度、坡段的连接、最小坡段长度;③平、纵断面组合设计中值得注意或应该考虑的因素等。  相似文献   

5.
轨排框架法施工技术是我国高速铁路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采用的主要施工技术,具有施工精度高、质量稳定可靠等特点。重载铁路相对高速铁路曲线半径小,对轨排框架长度、刚度均有一定适用性要求。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在重载铁路最小曲线半径条件下适用的最大轨排框架长度,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轨排框架刚度对重载铁路曲线轨道状态的适用性以及确定轨排框架支撑条件对道床结构高度较高的重载铁路无砟轨道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和解决目前跨坐式单轨在设计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首先对单轴转向架跨坐式单轨与传统双轴转后架跨坐式单轨的区别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其适用范围。结合国内外跨坐式单轨线路技术条件的现状,对主要线路平面技术条件(如最小曲线半径、最小曲线长度及夹直线长度等)及主要线路纵断面技术条件(如最大坡度、竖曲线半径、最短坡段长度等)进行研究。提出单轴转向架跨坐式单轨的各项主要线路技术参数的具体取值和计算方法。可为后续跨坐式单轨项目建设乃至相关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无砟轨道高速铁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后,由于地面不均匀沉降、周边施工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线路轨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变形,如平面移位、纵断面凹凸变形等。铁路工务部门在轨道实测检查和动态检测的基础上,需要对线路进行维修,对于区域地面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轨道变形有可能不能恢复到设计的平纵断面位置,需要对轨道的平纵断面进行优化和评估,以满足行车安全和舒适的要求。研究结论:(1)一定尺度的轨道的不均匀变形可以通过平纵断面的线形优化进行再设计;(2)轨道变形的平纵断面优化设计宜在对轨道现状进行全面测量,综合考虑安全性、舒适度等技术经济指标最优的前提下进行;(3)优化选用的线路关键技术参数和指标应满足运营高铁静态养护维修要求,优化后的平纵断面应进行动态仿真检算;(4)本研究成果在不均匀地面沉降区的无砟轨道高铁运营的轨道养护维修中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市郊线特点与线路技术参数研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市郊线建设发展形式和日前尚无市郊线相应技术标准及设计规范可循的现状,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市郊线的基本功能,车站设置原则和线路敷设方式.讨论了城市轨道交通市郊线线路特点.着重对线路平、纵断面主要技术参数进行研讨,结合<铁路线路设计规范>和<地铁设计规范>对列车速度目标值的设定,曲线超高及限值和最小曲线半径等提出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对现代有轨电车、传统有轨电车以及轻轨的区别进行分析,给出现代有轨电车的定义。结合国内外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技术条件的现状,对现代有轨电车的主要线路平面技术条件(如最小曲线半径、车站间距、曲线车站最小曲线半径等)以及主要线路纵断面技术条件(如最大坡度、竖曲线、最短坡段长度等)进行研究。提出现代有轨电车的各项主要线路技术条件的具体取值或者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线路线形条件对高速铁路行车安全性及乘坐舒适性的影响显著增强。我国在制定高速铁路规范时,总结吸收国内外建设及运营管理经验,提出了较高的线形标准。采用动力仿真分析方法对高速铁路参数进行探讨,对高速铁路线路关键参数进行分析,提出线路平、纵断面关键参数合理取值。针对京沈高铁试验段开展更高速度综合实验,对线路线形方案开展动力学分析及评估。提出线路圆曲线、反向曲线夹直线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半径关键参数合理取值,可有效减少工程建设投入;通过对京沈高铁试验段开展更高速度综合实验,对线路线形方案开展动力学分析及评估,提出通过增加8 000 m曲线半径超高的方法,提高速度400 km/h列车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桥涵总体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为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桥梁无砟轨道成套技术,积累桥上铺设无砟勒道的设计、建设经验。研究结果:根据我国第一条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的桥涵设计特点,对无砟轨道桥涵设计过程中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桥涵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通过遂渝线无砟轨道设计,解决成段铺设无砟轨道的技术难题,供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设计和施工参考。研究结果:运用先进的理念对板式轨道(包括普通板、框架板、预应力板)和双块式无砟轨道的构造、材料及钢筋混凝土的裂纹进行了详细设计,并提出了解决当前无砟轨道技术难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为我国第一条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的无砟轨道铁路客运专线,通过该线渑池至灵宝段无砟轨道桥梁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分析,解决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桥梁的设计问题。研究结果:通过郑西线渑池至灵宝段无砟轨道桥梁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厚度和负摩阻力取值原则、沉降计算方法和控制原则、桥墩横向刚度控制办法及相邻桥墩纵向线刚度控制原则,并提出了郑西线桥梁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遂渝线路基上双块式无碴轨道综合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瑞谦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3):21-24,83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的发展,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无碴轨道铺设施工技术,总结无碴轨道施工和维修的技术标准,已成为我国铁路发展的当务之急。 研究方法: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是国内首次尝试在路基上成区段铺设双块式无碴轨道。施工中根据设计要求,从实践出发,不断探索和完善施工工艺,研制改进工装设备,从而攻克诸多技术难题,圆满完成了施工科研任务。 研究结果:动车试验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试验段的成功建设对我国无碴轨道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双块式无碴轨道施工技术进行了重点总结,包括控制测量、道床混凝土施工及裂纹防治、低弹模混凝土摊铺、轨排组装与精调等,并对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为适应我国客运专线建设的需要,铁道部组织开展了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试验,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联合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承担了遂渝线无碴轨道线下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无碴轨道路基基床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2)地基沉降控制技术试验研究,其中重点研究桩-网结构路基和桩-板结构路基;(3)红层泥岩填料填筑无碴轨道路基适应性研究;(4)无碴轨道线下基础刚度匹配技术研究。本文结合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实验段路基工程试验研究和设计施工,就如何有效控制地基沉降、线下基础纵向刚度匹配、合理使用非良质填料三个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结论:提出桩-网结构路基、桩-板结构路基适用条件及设计方法,提出路基面支承刚度及其设计应用,提出合理使用非良质填料的建议意见,并对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路基设计、施工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石太客运专线作为国内唯一一条集高速客运与重载货运于一体的客运专线,将首次大规模铺设板式无碴轨道,而当前国内尚没有形成规范的无碴轨道计算理论,因此需深入研究板式无碴轨道受力规律,以保证设计经济、合理。 研究方法:采用有限元理论,建立了板式无碴轨道的梁一板模型,应用大型有限元工具软件ansys对模型进行求解。 研究结果:总结了荷载作用位置、扣件刚度、轨道板宽度、CA砂浆弹性模量、地基弹性系数等主要参数对轨道板、CA砂浆和底座的受力影响规律,求得列车竖向荷载作用下轨道板和底座的最不利弯矩。 研究结论:对于石太线板式轨道设计,扣件节点动刚度取60kN/mm、轨道板宽度取2.4m、地基弹性系数采用墨。取190MPa/m是合理的。计算列车竖向荷载作用下轨道板和底座的最不利弯矩时,荷载作用位置分别考虑位于板中及板端2种工况;CA砂浆弹性模量考虑离散性,按100MPa和300MPa分别计算。  相似文献   

17.
客运专线路基地段铺设无碴轨道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与传统有碴轨道相比,客运专线路基地段铺设无碴轨道后,对路基工程的沉降变形控制、基床结构、过渡段设置及铺设前的综合评估有明显的差别。本文在调研分析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针对路基地段铺设无碴轨道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沉降变形控制中工后(残余)沉降的概念、标准、组成及控制方法,路基基床承受的动应力水平及传递规律,不同工程类型衔接处过渡段的设置形式、长度及设置方法;无碴轨道铺设前的沉降观测分析方法及评判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并参照客运专线工程设计国际咨询成果资料,结合我国多条客运专线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提出了指导客运专线路基地段无碴轨道设计与施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遂渝线无砟轨道桩-网结构路基及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为实现无砟轨道铁路路基严格工后沉降的控制,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首次采用了桩-网结构路基方案,其工作机理及其承载特性需要研究。研究方法:采用数值计算分析、离心模型试验、室内循环加载动态模型试验、现场实验等方法对无砟轨道桩-网结构路基承载特性、工作机理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研究研究成果,就桩-网结构路基定义、工作原理、设计技术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基于试验研究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了桩-网结构路基定义、工作原理、设计技术。研究结论:桩-网结构路基具有竖向沉降变形小、变形稳定时间短的突出优点。桩-网结构可用于无砟轨道铁路深厚软弱地基加固、已建土质路堤的加固、无砟轨道道岔区等特殊地基加固。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总结无碴轨道路基施工及其沉降观测的工艺方法和技术参数,验证软土路基桩网加固结构和红层泥岩改良的合理性,为今后制定类似工程施工的技术标准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按照四区段八流程、采用冲击碾压加速沉降的方法填筑路基,采用K30、Ev2、Evd检测手段检验路基碾压的密实度。采用埋设沉降板和剖面管方法,长期跟踪观测、记录路基沉降变化的数据,并编写程序预测远降变化的规律。 研究结果:桩网加固段和红层泥岩改良段路基的密实度达到了设计的要求。沉降板观测结果:预测总沉降为小于15mm,6个月沉降小于8mm,均满足工后沉降15mm的标准要求:20m不均匀沉降观测结果为7.89mm,小于20mm/20m的标准要求。研究结论:经高填方桩网路基施工技术和红层泥岩配制石灰拌和料回填碾压路基施工技术做的路基,通过了路基评估验收,满足时速200km无碴轨道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本文以遂渝线12号无碴道岔道床为例,对12号无碴道岔的轨下基础受力和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为无碴道岔道床的设计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根据多重叠和梁理论,运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无碴轨道道岔区轨下基础受力模型,针对无碴轨道板之间接触条件的特点,对无碴轨道道岔区轨下基础受力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在同样荷载条件下,板层之间无紧密连接的无碴轨道的板层拉应力要大于板层有紧密连接结构的拉应力;当道床板层之间紧密连接时,道床板连续与否对道床板弯矩和路基面压应力影响不大。 研究结论:通过建立无碴轨道岔区道床有限元模型对岔区道床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轨道响应进行了探讨,并分析计算了岔区分开式道床和连续式道床的道床板截面最大弯矩供设计时参考。道床板层之间紧密连接时,道床板连续与否对道床板弯矩和路基面压应力影响不大,故道床设计时可针对分开式道床和连续式道床的特点进行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