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架铁路整体道床轨面不平顺调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三次样条函数对调整整体道床轨面进行探讨,提出在保证轨面平前提下,减小轨面调整作业量的方法。在调整轨面时钢轨的起道高度直接影响到钢轨的应力和稳定性,文章对此也作了讨论,并提出在轨道养护时,在保证钢轨所受应力不超过允许应力和稳定条件下的合理起道高度和起道钢轨长度。  相似文献   

2.
铁路桥梁轨面制动力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宏年  冯东 《铁道学报》1994,16(3):112-117
通过对我国现行机车车辆制动参数的研究,提出了以可靠理论为基础的列车最大轨面制动力动态计算方法并完成了验证,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列车轨面制动力率与列车长度的关系,及作用于铁路桥梁的制动力时程曲线,为制动力作用下道、桥结构共同作用和墩台动态响应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新干线总噪声值,控制轨面粗糙度引起的轮轨间噪声,研制了轨面测量仪,并以20cm弦长的正矢粗糙度为指标。为确保轨面良好状态:试验评价指标值应〈20μm;石碴轨道上测得的噪声应〈105dB(A);平板轨道上应〈108dB(A);轨面磨削间隔周期应不超过一年。  相似文献   

4.
上海地处软土地区,基础容易下沉从而造成轨道交通的线路不平顺,引起轨面高低变化,且各点曲率不一.利用三次样条函数,对上海地铁工务分公司测得的线路下沉轨面标高数据进行拟合(测量点间隔为5 m),并用曲率限值、各点垫高量等参数加以控制,对轨面曲率超过限值地段,进行轨面垫高量计算,以提高轨面平顺度.根据钢轨支点间距,进行插值计算,得到每一钢轨支点所需的轨面垫量.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钢轨轨面短波不平顺是激发线路沿线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上海城市轨道交通某线钢轨轨面不平顺的连续布点跟踪测量,借鉴欧洲铁路在研究轮轨噪声时制定的轨面粗糙度水平标准和钢轨打磨、铣磨作业标准,用统计分析、1/3倍频和滑动平均法,分析轨面短波不平顺的时、频域组成特性以及轨面不平顺的发展规律.分析了钢轨轨面不平...  相似文献   

6.
LM型货车车轮分别与我国60 kg/m钢轨和美国136RE牌号钢轨匹配条件下,60 kg/m钢轨1:40轨底坡时,轮轨接触斑面积比1:20轨底坡的面积小;美国136RE牌号钢轨在1:40轨底坡条件下的轮轨接触斑面积与60 kg/m钢轨在1:20轨底坡时接触斑面积相当.铺轨试验结果表明,60 kg/m钢轨在1:20轨底坡时,接触疲劳伤损明显比1:40轨底坡轻;SS钢轨在同样的1:40轨底坡条件下其伤损明显比U75V钢轨轻,实际使用寿命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7.
根据电子水准仪线上测量数据,总结了某铁路桥梁的变形规律,然后结合数据分析探讨了利用轨检车检测数据对铁路桥梁变形进行监测的可行性。最后,针对该铁路桥梁变形规律,设计了4套轨面调整方案供铁路工务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沈江  许贵阳 《铁道建筑》2020,(1):108-111,119
为研究CHN60钢轨型面、59R2钢轨型面与现代有轨电车不同磨耗车轮型面的匹配性能,对国内一现代有轨电车车轮型面进行现场测量,将运行不同里程后磨耗车轮型面分别与CHN60钢轨型面、59R2槽型轨型面在对中位置进行型面匹配,建立轮轨弹塑性接触有限元模型,对有轨电车轮轨接触的Mises应力、接触状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车轮与CHN60钢轨、59R2槽型轨匹配的最大等效应力相差不大;随着运行里程的增加,磨耗车轮与CHN60钢轨、59R2槽型轨匹配的最大等效应力先增加后减少;有轨电车磨耗车轮与59R2槽型轨匹配的接触斑面积大,最大等效应力小,且形状更接近于椭圆形,轮轨匹配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不同踏面形状与不同轨底坡钢轨的几何匹配特性,并给出了印度新德里古尔冈项目1∶20的轨底坡相匹配的建议踏面形状,为地铁车辆在国外线路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上海地铁轨面接触疲劳裂纹伤损的产生、影响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上海地铁运营年限的不断增加,系统设备也不断老化,特别是钢轨的伤损越来越频繁.对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钢轨伤损的类型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其特点对1号线自1999年来发现的伤损钢轨进行了统计.在众多的钢轨伤损中,轨面裂纹伤损非常严重.运用轮轨接触力学分析了轨面裂纹伤损产生及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轨面不平顺对高架支承块轨道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进行现场试验,分别从时域和频域对比分析不同轨面不平顺状态下轨道结构的振动响应,重点考虑10~1 000 Hz频率范围内的振动.分析结果表明:轮轨冲击力和轨道结构振动加速度幅值随轨面不平顺幅值的增加而增大,同时也受到轨面不平顺类型和波长分布的影响;轨面不平顺引起的钢轨振动频率主要分布在50~1 000 Hz的范围内,承轨台、桥面板垂向振动频率分布在40~200 Hz的范围内,轨面不平顺的波长分布是影响轨道结构振动频率分布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谐波型轨面不平顺幅值0.2mm,可以减小钢轨垂向振动水平14.1dB.建议将轨面不平顺谱加入轨道质量的评价指标中.  相似文献   

12.
钢轨接头夹板的强度、刚度的不足会造成钢轨接头结构薄弱,而接头养护维修工作中,接头螺栓扭矩不足、接头轨枕扣件不密靠等因素,加大了轨道结构的不连续性。钢轨接头结构上的不平顺主要是接头轨缝,轨缝愈大,台阶愈大,折角愈大,轮轨间的冲击愈大。轨面在接头区的不均匀磨耗是轨面不平顺的另一种形式。钢轨接头在结构上的不连续和轨面不平顺是接头病害的成因。加强轨缝和接头部位零部件的养护,保持合理的轨缝值,定期检查螺栓扭矩和扣件,进行起道捣固作业,整治道床板结和翻浆,轨面打磨和焊朴整修、改善轨下垫层弹性等综合整治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接头病害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17号车钩距轨面高度超限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轮轨形面匹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国内外高速铁路轮轨形面和硬度匹配情况和存在问题。分析总结轮轨接触光带不良带来的危害。通过对钢轨预打磨优化轮轨接触、轮轨硬度合理匹配和新轨头廓形钢轨进行研究,提出预打磨轨头廓形设计、钢轨预打磨的技术要求和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并对钢轨预打磨进行实践和使用评价;提出我国高速铁路新轮与新轨的几何形面不匹配,表现为轮轨接触光带不在设计的轨头踏面中心等结论;建议统一动车车轮形面并开展新轨头廓形钢轨的研发和应用,以改善轮轨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原高寒地区环境复杂、昼夜温差大,对铁路建设与运营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发生由于钢轨内部伤损引起的断裂事故。研究基于YOLOv5的超声波图像识别技术在青藏铁路钢轨探伤检测中的应用,特别是针对轨头核伤、轨面鱼鳞伤等常见伤损类型进行检测。通过智能钢轨探伤仪采集高寒地段钢轨数据,以YOLOv5方法对数据集进行整理、处理和模型训练,精准识别和定位轨头核伤、轨面鱼鳞伤等损伤。研究表明,基于YOLOv5的模型在识别和定位各类钢轨损伤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可以同时进行目标检测和类别分类,并能在保持较高准确度的同时实现快速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更有效的钢轨探伤检测数据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铁路安全和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站场设计中需要注意的轨面顺坡问题,提出了在允许条件下采用内移警冲标、信号机、选择合理横坡断面解决轨面顺坡;阐述曲线限界变加宽的存在,并提出简化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对钢轨打磨前后轨面不平顺、轮轨力及轨道结构振动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数据分析轨面不平顺对轮轨力和钢轨振动加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钢轨打磨后,轨面不平顺幅值从打磨前的0.966 mm降低为0.686 mm,轮轨垂向力可降低18%~19%,钢轨垂向振动加速度降低了2.33倍。  相似文献   

18.
铁路线路在长期运营过程中,道床易形成板结、排水不畅、翻浆冒泥、路基沉降、线位变化等基础病害.必须要对线路道床定期清筛中修,进行彻底的基础病害整治.全路第六次大提速后,在高速度、高密度、重载荷的共同作用下,清筛道床后的线路变化周期更快,几何尺寸稳定时间更短,技术标准要求更高.在既有线200km/h区段进行大机清筛道床中修的恢复细整中轨面控制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以2007年京沪线下行K915.3-K953地段大机清筛道床中修细整轨面控制中出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对同类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路基沉降会影响轨面不平顺,为了分析路基沉降与无砟轨道轨面不平顺间的映射关系,基于温克尔弹性地基耦合梁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建立考虑层间接触非线性整体道床轨道梁-体空间有限元模型,对轨道自重荷载和设计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轨面不平顺与路基沉降间映射关系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线路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安全限值。分析结果表明: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无砟轨道结构在自重荷载和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发生跟随性沉降变形,且各层沉降幅值从上到下依次增大;路基沉降幅值越大轨面不平顺越明显,20 m沉降波长条件下,沉降幅值超过25 mm时轨道结构与路基间易形成脱空;轨面不平顺对路基沉降波长也极为敏感,20 mm沉降幅值条件下,当沉降波长超过25 m时路基与轨道结构间脱空现象明显缓解,此时轨面不平顺基本可与路基变形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重载快速区段大轨面沉降规律的观测 ,分析大机维修与小机群 (振动棒 )维修作业质量的差异 ,对重载快速区段大机维修周期及起道量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