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为依托,上海市虹口区政府、上海海事局、上海航交所三方就加快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于5月19日在沪共同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4月刚被国务院和上海市政府纳入“两个中心”发展布局的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港三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三方将通过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2.
8月lO日,中国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签署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合作备忘录。当日,交通运输部还在沪发布了应对航运业困难局面的三项政策。根据合作备忘录,交通运输部与一L海市政府将重点围绕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促进邮轮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共同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3.
上海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分析上海港的发展现状,认为上海在航运服务方面有所欠缺,需要通过建立航运服务集聚区来发展其高端航运服务,提高竞争力水平,并以伦敦的航运服务体系为样本,结合上海自身的地域条件,依托产业集群理论,从航运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育、软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建立上海港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策略,并对上海港航运服务集聚区辅助功能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珠江水运》2009,(6):68-68
安徽省、重庆市以及上海虹口区三地的航运商会日前签署友好合作协议,旨在遏制航运市场恶性竞争,并冀望发挥三方互补性优势,携手构建区域性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据安徽省航运商会首任会长陈玉宝介绍,该省拟近期发布省内水路运输季度参考价格,并将组建航运集团军抱团“出海”。  相似文献   

5.
以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为依托,上海市虹口区政府、上海海事局、上海航交所三方就加快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于5月19日在沪共同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相似文献   

6.
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功能性的综合概念,是集良好的港口条件、完善的港口设施、丰沛的国际物流、众多的国际航线航班、四通八达的集疏运交通网络、发达的航运市场于一体,一般以国际贸易、金融、经济中心为依托的国际航运枢纽。文中通过分析其他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情况,并结合上海航运中心发展模式和目标,提出如何通过信息化路径来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实现现代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慎刚 《水运管理》2009,31(7):18-20,28
为突破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环境制约,阐述产业集群环境的涵义和构成要素,分析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集群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提出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集群环境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建设重点:引导和协调现有经济物质要素的有效合理配置.强化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船检》2010,(2):84-84
上海市交通港口局表示.上海今年将进一步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推进外高桥港区和吴淞口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完善港口布局。同时.在进一步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方面.计划完成《航运经纪人发展政策研究课题》并提出相关政策方案,力争成果在上海先行试点。另外.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支持.加快突破境外国际邮轮公司在沪设立控股或独立邮轮公司开展业务的政策限制。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实验区.  相似文献   

9.
周翔 《世界海运》2010,33(3):26-29
发展航运服务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就要打造健全完善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在形成航运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发展融合衍生的新型、高端航运服务业。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继红  真虹  宗蓓华 《水运管理》2008,30(12):26-27
为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通过对现代航运服务业基本内涵与构成论述.结合当前上海市现代航运业发展现状及其与伦敦、香港等世界著名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业比较分析,指出当前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1)加快建设航运服务集聚区;(2)政府积极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及配套实施;(3)完善航运服务产业链,重点发展高附加值海事服务产业;(4)加强海事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形态和制度建设;(5)构筑专业人才高地,培养与实践结合的高层次航运人才:  相似文献   

11.
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模式也经历着持续的演变,国际航运中心模式的演变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具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它必须具有如下五个主要标志:适应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的深水航道和深水港,亚太地区一流的航运交易和航运信息中心,符合国际惯例的自由港制度,东亚最大的物流中心,服务齐全的国际航运环境。  相似文献   

12.
5月25日,上海市市长韩正为落户北外滩的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正式成立揭牌,由此,进入快车道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建设又增添了一个新坐标。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作用 在建设卜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带动下,江苏港口吞吐量持续高速增长。港口快速发展有力的推动了江苏经济和产业的发展,2005年汀苏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7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279亿美元,“十五”期平均增长速度为13.1%和37.9%,外向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江苏沿江沿海港口在带动江苏经济发展的同时,强化了我国东中西部区域联系,促进了长江流域和沿陇海兰新区域经济崛起腾飞。长期以来,江苏沿江沿海港口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向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广大中西部地区提供物资中转服务,目前沿江港口吞吐量中有35%左右是为长江中上游转运的,中上游60%以上的转运物资是在沿江港口完成。长江中上游地区大型企业所需的几乎全部的外贸原油和70%的外贸铁矿石由沿江港口中转,长江中上游地区30%左右集装箱吞吐量通过江苏省港口进出。连云港港作为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70%以上港口吞吐量、40%左右集装箱来自于徐州以西陇海兰新线9省市,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建立国际航运中心,是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组成。该文对建立国际航运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基本功能与特征,存在问题,发展目标与建设步骤,从理论上与实际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国际经济发展方向、并且有可操作性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1月19日,记者从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09年底,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2500万标准箱,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在连续两年保持全球港口业“龙头老大”地位的同时,2009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80、90年代崛起的跨国海运公司是当前及可预见未来的世界航运主角,其全球性经营战略的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航运业的发展格局发挥重要的作用,亦将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世界上一些著名跨国海运公司的经营战略进行了考察,并就其中具有共性的要点作出了初步的归纳,即:海运航线主干化和全球化,营销网络自营化和当地化,运输工具大型化,物流系统综合化,管理技术信息化和竞争对手联营化。作者指出,鉴于跨国海运公司上述的经营战略要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建设取向上,一开始就要充分考虑到如何主动顺应这一世界航运业发展的新趋势。换言之,即从现在起,就必须在港。规范科学化、海运辅助服务系统化和航运管理现代化等几个主要方面大作文章,妥为规划,预谋良策。基于此种认识,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论证和建议,以供有关方面作为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建设成就 十年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是:  相似文献   

18.
宋炳良 《中国航海》2008,31(1):15-19
从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科学发展观开发,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及其发展模式认识作了简洁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并对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与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相比较,上海主要在航运资源聚集能力及其配置方式和价值创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最后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及其对策措施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开港,浙江宁波舟山两港的一体化以及江苏8大港口的资源整合,使长三角港口群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要课题.以聚合度这一重要的经济学指标回顾这一地区港口发展的历史情况,并以大量的数据和竞争情报分析来探讨三地港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各地大力发展港口产业的利益着眼点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内港口群能够协同发展,不但需要在经济层面上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如何对3个地区的港口进行科学的定位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丽娟 《水运管理》2005,27(5):35-38
分析上海水上运输安全管理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